发源于广东云浮市西南大云雾山南侧的漠阳江,全长199公里,像一条墨绿色的绸带,盘旋延绵贯穿阳江境内的阳春、阳东、江城3个县级市(区),在阳东区北津港注入南海。漠阳江流域面积6042平方公里,其西面和北面有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阻挡,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每年来自海洋的季风和台风在山地前缘产生大量降雨,致使漠阳江流量丰沛,成为广东省径流系数最大的河流。
漠阳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时间长,气候温和。远古的时候,这里就居住着俚人、僚人、瑶人和疍人等古越人。古越语中,“牛”为“莫”,“羊”为“阳”,“莫阳”就是牛羊的意思,说明古代的漠阳江流域水丰草肥、物种丰富,是牛羊聚居的地方。当18020_年前北京的山顶洞人燧石取火,燃起神州大地第一把火炬之后,约在14920_年前,漠阳江流域原始人类也住进了现阳春市陂面镇独石仔的洞穴里,他们也学会了人工取火技术,懂得了享用熟食,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我们的祖先一路走来,脚下的这片土地,也逐渐统合到华夏文明的大版图中,于是有了20_多年的历史沿革。秦统一中国后,马鞭所及之处,皆推行郡县制,漠阳江流域则隶属南海郡。公元前120_年,汉朝廷设了合浦郡高凉县,治所在今阳东区大八镇古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20_年),把安宁县、高凉县各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个新县——阳江县,并在阳春郡中设阳春县,阳江县、阳春县从此得名。“两阳”分分合合,1988年,从江门市划分出来,合建为地级建制阳江市。
我对母亲河漠阳江的了解,最早来自于篇幅有限的乡土教材和非常零散的历史资料。参加工作之后,因业务的便利,方才真正比较全面地感知这条传导独特文化情愫的河流。一次调研水务工作,怀着景仰之情,我们一行人坐着中巴车奔赴到云雾山的半山腰处,然后换乘越野车爬越近半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再步行穿越一段灌木丛生的小道,终于来到了漠阳江的源头——云雾山脉的大风岰与五点梅峰山间峡谷。但见那山涧水从山坑处潺潺流出,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我禁不住在溪流边弯下腰,啜了一口泉水,顿觉清爽甘甜,直透肺腑。我们兴趣盎然地跟踪溪水蜿蜒绕山而行,溪水流至开阔处才汇聚成河流。同行的水利部门专家向我们介绍说,漠阳江源头水穿越玉溪三洞、凌霄岩,再穿越美丽的春湾、春城,一路南下,过岗美双捷,穿越江城,浩浩荡荡奔流至南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