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雨水纷起
春雨贵如油
紧随立春而至的节气是雨水。雨水的涵义就是降雨开始。每年的3月18日至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0那一天,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便开始了。雨水之后,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也逐步增多。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一时期,气温变化不定,寒潮出现频繁,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对植物返青生长和人们身体健康,影响极大。
民间有关雨水节气的谚语,并不太多,且基本都是通过雨水当夭的天气状况,预测后期气候变化的。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
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
雨水雨水,有雨无水。
雨水有雨百阴。
雨水阴寒,春季勿会旱。
雷响雨水后,晚春阴雨报。
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
雨水明,夏至晴。
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暖雨水,冷惊蛰,暖春分。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
雨水南风紧,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麦小麦粒粒饱。
雨水淋带风,冷到五月中。
雨水无水多春旱。清明无雨多吃面。
雨水不落,下秧无着。
雨水无雨,夏至无雨。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雨水草萌动,嫩芽往上拱,大雁往北飞,农夫备春耕。
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
有关春雨与农业生产的谚语,“春雨贵如油”是经典之句。但同样是这句谚语,不同地区,却有不同的后续,在广东,“春雨贵如油,下得多了却发愁”。在陕西,则“春雨贵如油,许下不许流”。河南也认为“春雨贵似油,不让一滴流”,吉林地区则有“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之说。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
雨水节气,我国南方地区桃李含苞,樱桃花开,已进人了真正气候意义上的春天。而北方地区,气温仍在0度左右,并没有最后走出冬季。因此有关春雨与农业生产的谚语,也有许多不同的版本。
蚂蚁搬家山戴帽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是动物对天气变化的一种生理反应。或晴或阴,或霜或雪,或雷或电,或雨或风,一些感觉敏锐的动物,往往能提前察觉其中变化,并预先做好准备。先民们从长年累月的生活中,观察到这一细微现象,把它总结出来,就形成“燕子低飞蛇过道”这类以“动物看天”为内容的谚语。“看”的当然不仅仅是“天”,还有些更远些的,如说看年景,看收成,看时令变异—
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带雨伞或笠麻。
蜘蛛张网,久雨必晴。
蜘蛛张了网,必定大太阳。
蜘蛛结网天放晴。
蚂蚁垒窝,要涨大水。
蚂蚁筑防道,准有大雨到。
蚂蚁爬高,快下雨;月围圈儿,快刮风。
蚂蚁搬家,大雨哗哗。
蚂蚁成群爬上墙,雨水淋湿大屋梁。
蚂蚁搬家,长虫穿道,大雨谤沱。
蚂蚁搬家蛇溜道,老牛大叫雨就到。
蚂蚁搬家猪叼柴,燕子扑地大雨来。
白蚁绕灯飞,天将发大雨。
蜜蜂出巢,天气晴好。
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蜜蜂归案迟,来日好天气。
蜜蜂低飞,有雷雨。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燕子窝,垫草多,雨水多。
燕子低低飞,出门带蓑衣。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燕雀高飞晴天告,低飞雨天到。
一有百有
数字是什么时候开始发明的?最早大概在三十万年以前吧。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注意到一匹动物与多匹动物在数量上存有差异,因而渐渐就有了数字概念。最初人类记数,是用自己的十个指头。当指头不能应付时,先人就想出“石头记数”、“结绳记数”、“刻痕记数”等原始方法。书写记数以及相应的记数系统,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才出现,包括公元前3400年左右的古埃及象形数字、公元前24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楔形数字、公元前160年左右的中国甲骨文数字、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希腊阿提卡数字、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中国筹算数码、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印度婆罗门数字以及年代不详的玛雅数字,等等。其中除古巴比伦楔形数字采用六十进制、玛雅数字采用二十进制外,其他记数系统均采用十进制。记数系统的出现,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数字在民间谚语中也大量使用,同样一句话,以数字来表现,强调的语气更重一些,起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当然,有数字增色,谚语本身也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紧凑连贯,也更加通俗化、口语化、节奏化。相比之下,这些谚语读上去更朗朗上口,也更有味道。
一饱为足,十饱伤人。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一家盖不起夫子庙,万人造起洛阳桥。
一日动干戈,十年不太平。
一人一双手,推磨无敌手。
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
一个难得十人缘。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一面打墙两面光,一人扇风两人凉。
一顿吃伤,十顿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