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生评价体系

2021-09-21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指导思想

  学校围绕社会、行业、企业需求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从学生学业、德育素质、技能实践、企业实习等方面探索和构建全面、综合、立体的学生评价模式。以学生为立足点,学校、社会和行业共同参与,按照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要求进行全面评价,同时体现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通过多评价主体的互动,构建评价内容立体、评价主体多元、发展式评价形式的“多元立体发展式”学生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方式,规范、完善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加强公示、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学生评价工作的实效和公正。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严格实行“双证书”制度,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形成学生综合有效的评价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观指出,教育评价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是对教育主体的综合性描述。基于学校对建筑工程施工、护理学、机械加工技术三个专业评价体系的调研结果分析,以适用本校教学特点的评价模式改革为总原则,我校学生评价体系应通过多层面、多方位的描述,反映评价对象在各个方面的状态,并能通过多维立体的指标构建以及多元、交互评价过程,实现学生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因此,我校“多元立体发展式”学生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须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关注学生成长、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的多元性,科学反映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的各个阶段、不同场所的表现情况,充分展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2) 职业性原则。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和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综合反映学生工学活动情况和职业素质水平。

  3) 创新性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深化评价模式改革,创新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的各类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 操作性原则。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科学制定评价 标准和评价工具,易于学校、学生和社会各界理解接受。实现评价过程与管理的信息化,评价实施简便、易操作。

  三、评价模式改革框架

  六、组织实施 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发展式”评价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教务科牵头组织实施,综合运用《X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X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储蓄”实施办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载等工具,以纸质记载和网络管理的方式建立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档案。

  (一)组织评价培训。学生科、教导科每学期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评价方案、领会指标体系、掌握评价工具。

  (二)学期过程评价。班主任、任课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等使用学生学习表现过程性记载工具对学生德育、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记载。

  (三)学期终结评价。每学期末,班主任、任课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等对学生德育操行考核、课程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学期终结评价,形成学生德育操行成绩和课程总评成绩;班主任、家长、社区人员等对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和取得的效果进行学期终结评价,形成学生基本素质表现、专业技能表现等成绩。

  (四)评价结果审定。每学期末,班主任按照《X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X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储蓄”实施办法》对学生当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汇总,撰写学生综合素质评语,评价结果在班级内公示,并提交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认定。

  (五)评价结果反馈。审定的评价结果生成《X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并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同时接受学生及其家长对评价结果的查询或申诉,并在申诉办理 10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答复。

  七、评价方法

  (一)学生德育评价

  1、评价方法:

  德育评价标准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采用学生科、班主任、教学部、教务科、学科教师等多主体评价的方式,根据对本班学生的日常考察与记录,由班主任、教师提供实证材料等对学生的德育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要根据德育的不同内容,采取适当的方法。德育评价按月进行评价,每个学期末以各月的平均成绩做为学生的学期德育成绩,学期最终成绩按百分制记列。

  (二)学生学业评价

  1、公共课

  (1)评价方法:

  公共课评价是对学生所学公共课进行的理论和素质两方面的进行综合评价,两项考核全部合格,单科成绩才准予合格,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与总结性考核结合的方法,并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素质考核、大型作业、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期末考试由教务科统一组织,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或学期末,集中时间考试。

  理论评价由多方过程评价(占30%)、过程测试(占30%)和期末考试(占40%)评价项组成,对三项考核后得出公共课理论综合评价结果。

  素质评价由过程考核(占40%)和素质测评(占60%)评价项组成,对二项考核后得出公共课素质综合评价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