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2-10-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调研,研究制订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杜世源市长也多次听取会议筹备情况汇报,会前还专门作出长篇批示,刚才季根寿同志已经做了传达。杜市长在批示中充分肯定了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指出了新时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希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好杜市长的批示精神。前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山集团、市经信委三家单位做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值得各地各部门学习借鉴。市教育局徐朝金局长对下步我市职业教育工作任务作了全面部署。下面,我简单强调三方面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陈新书记和杜世源市长多次亲自带队赴职业院校调研,协调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市人大、市政协也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制度供给、加大经费投入,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近几年,我市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并与争取国家、省级职业教育项目资金相结合,不断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8个,省级实训基地17个、省级示范专业26个,省级骨干专业8个,省级特色新兴专业6个,省级开放教育实训中心2个。目前,全市有高等职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1所,其中国家级改革示范校3所,国家级重点职校6所。二是教学改革持续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衢州学院积极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被列为浙江省10所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学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紧贴中心,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深入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改革试点。全市所有中职学校广泛开展课程改革,衢州中专和开化县职教中心被列为我省首批课改试点学校,创造了“全纳教育、全程启迪、全员提升”的职教育人模式,衢州课改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同时,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20xx年有28.9%的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和应用技术型大学继续深造。近些年,我市职业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全市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高达99%,就业率连续十多年保持在98%左右,年均收入高出我市城乡居民水平1.5倍以上。三是校企合作有效推进,职教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市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成立了全国首个校企合作协会——衢州市校企合作协会,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联合开办了“开山学院”、“红五环班”等30多个企业冠名班,我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品牌逐渐打响。“创新驱动发展,收获人才红利”的衢州职教发展经验曾得到刘延东、孟建柱、夏宝龙、李强等中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肯定。同时,各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成功打造了以店长、厨师长、农场长、品牌月嫂为主的“三长一嫂”特色劳务品牌。“”以来,我市职业教育输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超过5万余人,组织培训20多万人次,在促进就业创业和群众增收、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等方面释放了“人才红利”。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李强省长在去年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加快打造职业教育升级版,支撑高质量的浙江经济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强化人才保障、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现在有个热词叫做“工匠精神”,就是必须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造就更多的高级技工来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德国是最典型的例子,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制造业强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每年有一半以上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职业学校,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人才。中央前不久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正是契合了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应对社会老龄化、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的重要抓手,更是破解产业瓶颈制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据市教育局提供给我的数据,我们现在的普职比仅为1:0.75,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20xx年全市中职学校生师比为16.36:1,与省中职教育“十三五”发展目标(12.5:1)的要求相去甚远。还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市区职业教育资源紧缺、部分县(市、区)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不到位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花大力气研究解决,来进一步完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保完成教育现代化的创建目标。

  (三)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求。就业是民生之本。现在一方面每年新增需要就业的人口在增多,就业压力不小;另一方面不少企业都面临“招工难”和“用工荒”的问题。这里面既有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劳动力素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帮助广大学生和劳动者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的劳动者,增强广大群众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获得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着力推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总的目标,就是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要按照“中职教育做专做强、高职教育做特做优、社会培训做大做实”的要求,转变职教发展方式,着力打造适应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产教深度融合、职教普教融通、职教成教一体、中高职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衢州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重点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一)聚焦互联互通,着力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一要纵向贯通打破“天花板”。要推动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等各层次教育的纵向衔接,从根本上打通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加快构筑相互衔接的培养体系。要集中力量做专做强中职学校,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合理布局、注重特色,走出差异化办学的新路子,每个县(市、区)要至少建成1所综合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这方面,市教育局要加强统筹指导,同时,要将衢州中专、衢州工程技术学校打造成为我市的骨干中职学校。要做特做优高职院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要继续发挥职业教育龙头作用,在推动服务业转型中当好“排头兵”,深入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大力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要支持衢州学院建设应用型高校,突出应用型高校特色,在与区域产业的对接融合中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研究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成为衢州创业创新的平台、产业培育的基地、招商引资的品牌和引进人才的驿站。

  二要横向融通打开“方便门”。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要统筹考虑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和协调发展。在高中阶段,要始终坚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要加强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课程的衔接和融通,逐步探索建立学籍转换、课程互认、学分累积等制度,允许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相互转学,为高中段学子在教育体系内的自由流动打开方便之门。同时,职业院校要开放办学,为中小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提供师资、场地、设备支持,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通道。

  三要外部联通建好“立交桥”。要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无缝衔接、双证融通。同时,要坚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条腿”走路,把开展社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责和新的办学增长点,充分利用职业院校资源优势,主动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面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和办学效益。

  (二)聚焦社会需求,着力优化专业设置、课程改革。

  一要紧贴产业需求科学设置专业。要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将专业课程内容与产业标准、岗位要求紧密结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局。特别是要围绕我省“十三·五”提出的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和我市装备制造、造纸、风动机械、光伏等主导产业,瞄准特色小镇、互联网+等重大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发展一批相关专业。

  二要突出特色优势打造专业品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一定要强化品牌意识。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衢州中专、衢州工程技术学校都有一批优势专业,要继续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通过挖掘优势、错位发展,实施好市级精品专业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办好现有的品牌专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专业。特别是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要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契机,继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将养老护理、母婴护理等特色优势专业做大做强,为我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

  三要注重社会实践推进课程改革。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让职业教育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按照把“工厂搬到学校里,把课堂搬到车间里”的理念,更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让职业教育更加“职业化”。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要把教师放到生产一线去锻炼培养,也要从生产一线挖掘优秀教师,从行业企业选拨一批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从教。

  (三)聚焦产业转型,着力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一要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要通过多种方式,为校企合作打造良好平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开山集团合作举办开山学院就是个很好的典型。要支持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设备等要素参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企业改组职教集团,组建全产业链、跨行业的职教集团,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也要鼓励职业院校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中去,推动“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推动校区、园区互促共进、合作发展。

  二要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推行“现代学徒制”,研究出台有关配套政策,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按照职责共担、合作共赢、服务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要求,联合开展招工招生、培养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协同育人,推动职业院校与用人企业实现“双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去年与市卫生计生委、市中医院等联合设立了“现代学徒制中医院班、衢化医院班、柯医班”,通过订单班的实践进一步深入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为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其他学校也有很好的一些做法,要继续深化,使工学交替,做中学、学中做,产教深度融合等现代职教理念和育人方式得到更深入的落实。

  三要大力鼓励学生创业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业创新教育资源,让学生学习前沿的技术、了解市场的需求,为毕业以后自主创业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要建立完整的创业生态体系。学校层面,要以建设“创业创新实验室”为抓手深入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如衢州中专在校内建立了大器创业园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要探索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创新。政府层面也要整合政策资源,从资金奖励和补助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四)聚焦以生为本,着力推进内涵发展、质量提升。

  一要转变职业教育管理方式。要科学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上,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要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绩效考核制等管理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

  二要落实好学校章程。据我了解,我市的中高职学校都已经制定了学校的章程。要以落实学校章程为核心,推进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决策议事机制、内部管理体制与监督制约机制,深入推进标准化管理,努力建立“以学生为根本、强化教育教学、服务企业社会”的具有职教特点的现代学校制度,从改善治理结构入手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三要加强职教文化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人文素养。

  三、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努力打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办好职业教育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要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严格落实好各级政府责任。要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考核。市政府已经建立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的职业教育工作,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加大经费投入。要强化政府的经费投入职责,建立健全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并逐步形成生均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资金保障水平。同时,要完善职业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等模式,实现企业对学校提供资金帮扶、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双赢格局。

  (三)强化人才保障。一方面,要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真正将那些有职教理想和职教情怀,有想法、有办法、有担当的业务内行选拔到职教校长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教师的引进、培养、聘用等办法,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强化舆论宣传。要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着力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在行业、企业中广泛推行“首席工人”、“首席技师”等评选制度,对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给予表彰奖励,广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引导人们树立新的求学观、择业观、人才观,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