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一步,作为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能否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好实习内容,培养好工作能力,显的尤为重要。这一次的实习任务,我是在开化县的新闻中心完成的,实习的两个月里,我努力做到“想实习,会实习,实好习”,把培养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己任,圆满的完成了本阶段实习任务。
一是加强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次的实习单位内实行的是采编分离制度和分片分领域划分制度,我的报社实习老师主要关注的当地的企业的动态和县所辖的一个乡的民生。在实际的实习活动中,我发现面对采访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和课堂上所学习的一样,实践的活动是艰苦的,面对的问题也不是仅仅依靠书本和课堂经验所能解决的。
关于企业的新闻,事先所要准备的材料需要十分丰富。如:在采访一家关于制造单晶硅的企业,就需要事先了解有关于单晶硅的有关知识和有关于这家企业的背景,以及市场发展情况,另外还需要翻阅有关在本地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过程中的大致经过,以便深入贴近群众。
去下乡采访时,所要面对的是如何处理好与村民的沟通,因为那是一个完全不了解的环境,所能了解到的资料也是有限的。在采访时,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共同的语义空间比较狭小。我就需要了解更多的当地的生活化用语。另外由于当地情况特殊,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虽然普通话的普及大家都会说,但面对一些特殊词语时,他们会下意识地使用方言,所以这就需要对当地的方言有一定的了解。如:提及对有关民生工程的建议时,如果这么问:“您觉得这次的工程对您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本来人家面对采访就紧张了,如果还这么正式地进行询问,得到最多是敷衍和套话,甚至人家直接不予回答。如果改成一种家常似的询问:“您觉得这个东西搞有没有用”。人家一听,哟,这家伙是自己人啊。如果有意见,他们就更愿意分享了。毕竟存在了一种群体认同感,接下来的采访也能顺利进行。
我在这次的实习中,虽然遇上了一些挫折,但也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就如前文所及,我在实践中了解了一名记者在采访前如何对心理和知识、技能上准备。心理上,我学到的是不要紧张,越紧的话越可能出错,对采访对象以一种“老友的正式会谈”的方式。这指的是,对待采访对象不能因为对方的身份等原因对他(她)产生活轻视或自卑的心理,无论对方是企业老板、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大众。都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但以老友的态度并不是指肆无忌惮聊到哪算哪——这并不有利于完成采访任务,而应该一种正式的会谈的态度——熟络但严谨。技能的准备上,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我这段时间的实习更多就是一个新闻记者的技能掌握过程。知识上的准备,其实要分两个部分,一类时关于采访对象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另一类则是关于采访、写作等新闻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所要采访对象所涉及领域的知识(如采访画家需要基础的美术修养和他的擅长领域的专业知识,采访经济学家了解基础的经济学知识和他所涉及的领域的专业知识)。除去一些背景材料和不需要深度理解的信息外,其他的也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积累。这也是为何业界越来越要求记者博学的原因之一。
二是更新各种知识,及时了解熟悉新媒体的发展和使用以便用于新闻传播。
记者需要博学的原因还有: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上文举的例子可以发现,想要做好一个记者,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而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面对公民新闻的冲击,记者就更需要想全才型记者转型。虽然我实习的地方是一个普通的县城,但遇到大事发生的时候“两微一端”所产生的影响依旧不小。如关于“钟汉良、马天宇来开化为电视剧《凉生》取景”的消息就是因为“两微一端”的传播才在大众中流传开来的。我所在的实习单位也跟着媒介融合的潮流,对报纸进行了上网,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化新闻网”和微博认证账号“开化新闻网”。可见熟悉和了解新媒体的发展个使用是多么重要。面对新媒体的发布新闻,并不能于在报纸上所使用的表达一致,而是需要适合新闻传播渠道的网络表达以营造其平等、去中心化的网络语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