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拉市海导游词

2023-12-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原明珠拉市海,从这里渡海到对岸的观鹤山庄,估计需要90分钟的时间。我们山里人喜欢把湖泊也称作海。拉市海的海拔是2434米,现在的面积是10平方公里左右,扩容后将达18平方公里。这拉市海水质优良,盛产拉市鲫鱼和海菜花,是丽江的一个聚宝盆。跟别的湖泊有所不同的是,这拉市海在历史上还有过沧海桑田三部曲。下面就请大家一面观赏湖光山色,一面听我给大家讲一讲这拉市海的沧海桑田三部曲。

  到了三十多年前,为了解决这马鞍山以东几个农业区的灌溉用水,政府开始建设通海工程。一是打穿马鞍山修建通海隧道,二是筑坝蓄水,把拉市海水引入丽江盆地。1994年,通海工程竣工,从此,拉市海结束了一年一度沧海桑田的历史,变成了常年有水的湖泊。海水通过通海隧道,以平均5.62立方米/秒的流量,源源不断地向东奔流,去灌溉万亩农田,也使丽江古城的小桥流水美景更加迷人。1998年,这里成为云南省第一个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还成立了管理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管理力度的加大,拉市海的生态逐步改善,水鸟逐年增多。到20xx年,已记录到高原湿地植物24科36属44种,鸟类12目42科165种共约10万只,其中有水禽59种。有国家I、Ⅱ级保.护鸟类23种,如黑鹳、灰鹤、黑颈鹤、白头鹤、大天鹅、中华秋沙鸭等等,成为云南省省重要的水禽越冬地之一和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之一。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四月,这拉市海就成了水鸟的乐园。水鸟们有的在水中觅食嬉戏,有的在岸边的湿地上散步休闲,有的在空中作队列训练,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一般来说,鹤类和鹳类如灰鹤、黑鹳、黑颈鹤等等,腿长,嘴长而尖,喜欢在水边湿地上活动;而秧鸡、鸳鸯、中华秋沙鸭等腿短、嘴短而平的,喜欢在水中活动;而斑头雁、赤麻鸭、大天鹅等等则是水陆两栖。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你不伤害它,它就会跟你亲近,让你就近观赏它们。大家有带相机的,也不妨作好准备,把这些难得一见的美景摄人镜头,以后打开相册,您会油然地回忆起难忘的拉市海之行。同时也请大家注意保护环境,别乱扔垃圾(随机介绍水禽及抢拍时机)。

  拉市海所在的拉市盆地是一个封闭型盆地,集水区域和集水量都很大,这不是有水淹之虞吗?您不必担心,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山庄的南侧,沿山脚分布着一条数千米长的落水走廊。在这条喀斯特地貌长廊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落水洞,拉市海水就是从这些落水洞中下泄的。这样的喀斯特地貌甚至一直延伸到等一会咱们要游览的喇嘛古寺指云寺前,所以清代纳西族诗人杨竹庐有“古洞吞来千叠浪,飞云带出一声钟”的诗句。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这些落水洞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跟我游览落水走廊。民间传说,这拉市盆地原来没有落水洞,经常遭水灾。有一次,住在老君山九十九龙潭的王母娘娘应观音菩萨的邀请前往普陀山做客,路过拉市时,只见海水淹没了田地,淹没了村庄,于是动了怜悯之心,她解下宝石项链往海里一丢,一颗颗宝石打穿了海底的岩石,出现了一个个落水洞,海水就从这些落水洞里落了下去,从此,人们安居乐业,再也不怕水淹了。那么,这些落水洞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拉市海水下泄后又到哪儿去了呢?为了解开这自然之谜,有关部门曾于1980年在落水洞中放人几吨的红色泡沫塑料颗粒。几个月过去了,,几年过去了,到现在二十几年过去了,仍然是“泥牛人海无消息”,这自然之谜仍未解开,所以我也期待着我的客人中有人能解开这不解之谜,“能解的有奖啊”。下面咱们前往指云寺。

  这指云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云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雍正五年(1720xx年),是一个叫罗僧的纳西族喇嘛募建的。关于这个寺院,还有不少的传说。相传罗僧喇嘛先在福国寺,后来决定自己募捐集资建一寺院,但苦于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寺址,恰逢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四宝法王前往鸡足山路过丽江,罗僧喇嘛求定寺址。他跟着四宝法王经过拉市,四宝法王指着这祥云缭绕的秣度山说:“祥云下有莲花生祖师的脚印,是一个吉祥的地方,可以建寺。”所以寺院建成后就叫指云寺,并由当时的流官知府元展成题写寺名,寺名匾就挂在山门上(匾后来遗失,现在的寺名匾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后来指云寺的规模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一度成为滇西北噶举派十三大寺的主寺,这个寺的东宝活佛也成为这十三大寺中地位最高的活佛。(必要时讲解藏传佛教及其活佛转世制度)指云寺到了,大家愿意进去参观--Tn-.q.'?(进寺后随机讲解,主要讲解大殿、佛像、木雕莲花柱础及其传说)。

  这指云寺可看的和可讲的都很多,如果要问这指云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寺有“三奇”:一是这指云寺来历的神奇;二是大殿的木雕莲花柱础的传奇;而第三奇便是寺旁有佛教上称为伏藏石的“天书奇石”。刚才说到寺名的来历算是有点神奇,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四宝法王确定寺址后,罗僧喇嘛募捐到的钱还是不够建寺,却有剑川膝下无子的老两口给他捐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寺院得以顺利落成。几年后,有了一些寺产,寺里也有了一点银两。罗僧喇嘛没有忘记两位施主,他赶着马帮驮上金银,前往剑川答谢。可一进人剑川坝,骡马就再也不肯往前走,赶也不走打也不走,另选一条路也不行。罗僧喇嘛好生奇怪,于是住了下来,到处打听施主的下落,却无一人得知,他只得快快而归。后来他就用这些资金广置田产,使指云寺富甲一方,香火日益旺盛。这第二奇是指云寺大殿的山柱和后檐柱下的木雕莲花柱础,它的来历也有一个传奇。指云寺建成一百多年后,大殿在战乱中被毁。直到光绪五年(1879年)才请了九河的师徒数人重修(九河是丽江的木匠之乡)。下料期间,大师傅有急事回家,于是让二师傅继续下料。等到大师傅归来,才发现整整十棵柱子被锯短了。他急中生智,就让二师傅把锯下的木头雕成莲花柱础安了上去。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这木雕莲花柱础今天却成了难得一见的景观。这第三奇就是“天书奇石”。大家看这两尊岩石上的这些纹路,可以说是活脱脱一篇藏文(也可以说是梵文)写就的经书。岩石上怎么会有天书经文呢?据说,藏传佛教的祖师莲花生曾说,他的佛经,有的藏在森林里,有的藏在山洞里,有的藏在岩石中,只有太平盛世或了悟佛法的人才能见到它们。这么说来,如今恰逢太平盛世,所以我们才有缘见到这些藏在岩石中的经文。这些经文经喇嘛辨识,可读的有吉祥咒、观音大悲咒、金刚亥母咒等等。也许有人会问,纳西族地区怎么会有藏传佛教的寺院呢?这与历史文化地理诸方面都有关系,其中就跟茶马古道有关系。在过去,茶马古道是藏族文化和纳西文化最主要的交流通道,可以说藏族文化就是沿着茶马古道进入丽江的。因此也可以说,这指云寺是在骡马背上驮过来的。好啦,我们已经拜了佛,读了经,可算是六根清净啦,下一步就可以进入世外桃源——我们的吉冷当生态农庄啦。大家上路吧。

  在吉冷当生态农庄,可结合体验活动随机讲解:(1)农庄概述;(2)生态农业和AA级食品;(3)茶马古道(红军道);(4)体验旅游。

  吉冷当是纳西语,是“横流之水”的意思。拉市海周围的其它河流基本上都是直冲拉市海,而这里的水因受地形限制,先向南流几公里后再北折流向拉市海,所以叫做吉冷当。在观鹤山庄,大家已经听过落水走廊的传说,这个传说中还说,王母娘娘丢下的宝石项链,一颗颗宝石打出了一个个落水洞,而项链则变成了这吉冷当山谷。在这吉冷当山谷中,公司所辖的范围有400亩左右。河谷中分为农田、果园、鱼塘三部分,山坡上有飞来宫、鸡舍、花果山、羊厩、格故鲁、生态餐厅等。这里松林青翠、鸟语花香、空气湿润、幽静宜人,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同时,这里又是生态农业体验旅游的好地方。因为这里的农业是生态农业,所生产的是AA级食品,如瓜、豆、洋芋、白菜、蔓菁(可随机介绍蔓菁的多种吃法、蔓菁的药用价值、蔓菁与纳西族等)、拉市鱼等等,水果类有蟠桃、中华寿桃、中华福桃、钦州蜜桃、桃王九九、圣桃短枝、安农水蜜桃等等,光凭这些,这里即可称为桃花源,何况果园里还有大果水晶梨、韩国水晶梨、早熟黄金梨、莱阳黄金梨、黑珍珠樱桃、美国布莱李、烟台苹果、晚杏等等,名目繁多、品质优良的水果。就以果园来说,就可春赏花、夏除草、秋摘果、冬整枝。在我们农庄,鱼塘里养着拉市鱼,山上有放养的鸡和羊,茶马古道和红军长征路从农庄旁经过。下榻在农庄,可以在鱼塘中垂钓、草甸上牧羊、古道上走马、上山拣蘑菇,还可以跟农庄员工一起下地干活、下厨掌勺、宰鸡烹羊等等,在这儿享受一番参与生态农业的快乐和品尝AA级食品的满足。这是不是已经有一点世外桃源的意境了呢!如果要重走长征路(1936年4月25日,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的红军二、六军团就是沿着农庄旁的茶马古道前往石鼓渡口的),那又是另一种体验旅游。走在这长征路上,既能重温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实地接受一回革命传统教育,还能观赏到沿途的绮丽风光。

  各位朋友,蒙古哨到了。大家听了“蒙古”这个名字,可别以为它跟蒙古有啥关系,“蒙古”是一句纳西语,是坡头的意思。这里视野开阔,是一个很好的观景台,曾有人把这里看到的风景称作是一幅巨型的山水画,称作是梦中的香格里拉。所以请大家先观赏一下风景,再由我把这蒙古哨的妙处慢慢道来。

  我们面前的山谷就是香格里拉山谷,滚滚东来的是长江,再往西是被人们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湾的石鼓镇。石鼓镇西边那独立的山峰叫望江山,也叫禹王峰。再往西,那莽莽群山便是老君山喽,那可是三江并流这个世界自然遗产中最美的景区之一。北边这两座雪山,左边是哈巴,海拔5396米,右边是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因为它们离我们有30多公里,所以在视觉上,两山似乎已经连为一体,实际上,它们之间还隔着著名的虎跳峡。生活在这富饶而壮丽的山川之中的纳西族是一个富于想象、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民间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就有有关禹王峰、老君山、三江并流、雪山和虎跳峡等等壮丽山川的众多动人的传说。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据说古时候金沙江没有出口,我们脚下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禹治水来到这里。经过勘察论证,决定打通玉龙山和哈巴山泄水,他的指挥船就停泊在禹王峰上。大禹派了一位将军去执行打通水道的任务,可是这位将军因过度劳累,竞在半路上睡着了。大禹等了好久也不见江水下泄,于是一路找来,才发现将军沉睡未醒。大禹喊醒了他,并要把他斩首,以示惩罚。将军知罪认罚,但请求用自己的头颅打通水道,大禹准其所请,挥泪举剑。只见寒光一闪,将军的头颅顿时变成了一个火球,沿着水面向玉龙和哈巴滚去。但见火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快,最后撞在了雪山上。只听见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将军的头颅硬是把雪山撞开了一个口子,江水就从这个口子哗哗哗地流了出去,这个口子就是虎跳峡,但因为江水下泄得太快,大禹的船就永远地留在了望江山上。这望江山顶有一个巨大的石槽,据说就是大禹的指挥船变成的,所以人们也把这望江山称作禹王峰。现在请大家回望,近处是平缓起伏的松林,往东是九初村,一个伴随茶马古道而形成的小山村。据说这儿原来没有人家,但因为有好几条茶马大道在这儿交汇,于是就有三家人落脚在这儿接待过往的马帮客商。这样,既方便了马帮客商,主人也能有一点副业收人,慢慢地就发展成为今天的九初村。从地貌上来看,这里也是喀斯特地貌区,有不少的溶洞和漏斗,九初村旁就有一个口子直径达百来米而又相当规则的大漏斗。大家看,这里的高原面是不是还保存得比较完整?波状起伏的缓坡上是一片片的松林和牧场。我觉得,如果说拔地而起、直插云天的玉龙山给人的是一种巍峨壮观的气势的话,那么,眼前的松林、牧场和小山村则给人一种安宁祥和、世外桃源般的感觉,也许这就是香格里拉的感觉。请大家再往东看,那是拉市海,再远处是马鞍山和文笔峰,这就是当年让金岳霖教授高兴得发“疯”的三山一湖之胜。马鞍山的那一面便是,fltfl的出发地——茶马重镇丽江古城。马鞍山下茶马道、茶马道上茶马城,它们之间是不是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请大家转过身来看看我们面前的山谷,这就是著名的香格里拉山谷。大家知道,“香格里拉”是一句英语:shangri—la,译成汉语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外桃源的意思。香格里拉是虚构的,但是在今天,香格里拉却已成为世人的一种向往、一种象征、一种境界。但有的人还不知道,香格里拉的生活原型就在丽江,就在我们的脚下。为什么这样说呢?说来话长。从清朝中期到上个世纪中期,这里就属于香格里。里是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在当时,如果有人跟这里的乡民问这是什么地方,乡民就会用纳西话明明白白地告诉他“香格里拉”。“香格里”是地名,“拉”是“是”、“是的”的意思,把两句话连起来,便是“这里是香格里”的意思。,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受美国农业部的派遣,来丽江采集植物种子,后来被丽江的壮丽山川和民族文化所吸引,转而研究纳西文化,直到1949年才离开,在丽江一呆就是20xx年。从到1935年期间,他还应约给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撰稿,把深藏在中国西南的丽江这个“古纳西王国”介绍给了西方,后来他还在这些介绍文章的基础上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他在介绍文章中写道:“南山里以北就是香格里。以此名称命名的有两个里——东香格里和西香格里”。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读了洛克在《国家地理》上发表的文章后激发了创作灵感,于1933年写成了《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书中描写了云南省西北部一个深藏在高山峡谷中,充满神秘色彩的田园式村镇——香格里拉。他在书中暗示,“香格里拉就躺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之中,一座座庭院让人陶醉,山谷两边是看似寂静而又令人忧伤的小山,但它的最高处却是世界上最美丽可爱的山峰。”1937年,美籍意大利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把《消失的地平线》改编成了电影,电影中的歌曲《这美好的香格里拉》被人到处传唱。由于小说和电影的宣传作用,在西方逐渐形成了一股寻觅香格里拉的热潮。说来也真是无独有偶,有一个叫顾彼得的俄国人,1941年路过丽江,也是被丽江的奇山丽水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于是就留下来开办工业合作社,也是1949年才离开丽江,后来也写了一本书,书名叫《被遗忘的王国》,书中就已直截了当地说丽江就是他心目中的香格里拉。他在书中写道:我很早就梦想找到并生活在一个被大山与世隔绝的美丽的地方,也就是若干年后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想象的“香格里拉”。小说的主人公偶然发现了他的“香格里拉”,而我在丽江,凭着我执着的追求寻觅,也找到了我的“香格里拉”。几年前,有人在我们西南方向的那个雄古村里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香各里雄古”的字样,那块石碑现在保存在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里,我们面前的这块石碑就是仿照它制成的。

  现在我又回过头来说说这蒙古哨。这蒙古哨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哨卡,据说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过去曾有专人看守。这蒙古哨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官方传递信息,二是为过往马帮保驾护航。大家知道,丽江古城的特点之一是没有城墙。千百年来,特别是木氏土司统治时期,没有城墙的丽江古城为什么没有太多的战火呢!有时就是靠着这些哨卡起了作用。丽江四周山川雄壮,像这样的天然屏障和关隘哨卡很多,如果有外敌人侵啦,这些哨卡利用视野开阔的优势,远远地看到敌人来了,这个哨卡一点燃狼烟,下一哨卡也跟着点燃狼烟,这样,敌人入侵的消息就迅速地传递到丽江古城,木氏土司于是派出土兵,来一个“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样就保住了丽江古城。那么,这哨卡又是怎样给过往马帮保驾护航的呢?我们这个哨卡的两边是两条进入藏区的茶马古道。南边一条是通向石鼓的,从石鼓沿金沙江一直北上就进入藏区,也可以沿金沙江北上到巨甸或塔城后,往西翻山到达澜沧江,再沿着澜沧江北上进入藏区。北边一条是等一会儿咱们要走的铺石古道,它在山谷中盘旋而下,直达金沙江边,过江后进入藏区。在古代,这茶马古道可以说是一条险象环生的道路。且不说路途的遥远和艰险,光是土匪强盗的拦路抢劫就让人防不胜防。于是,这哨卡成了向过往马帮通报匪情的情报站,起到了为马帮保驾护航的作用。正因为这哨卡十分重要,所以官府才安排专门的哨民看守,有的哨民后来干脆就在哨卡附近定居了下来,逐渐形成村落,据说东北边的这个蒙古村就是这样形成的。

  赏够了蒙古哨的美景,我们就该走上铺石古道了。要留影的请抓紧时间。

  在铺石古道一线,随机讲解:(1)《茶马古道与丽江》(见第一章第五节);(2)从沿途海拔、气候、植被等的垂直变化讲解横断山区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介绍客人感兴趣的植物(如报春、龙胆、马先蒿、杜鹃等)和动物(雉、野兔、麂子、穿山甲等);(3)铺石古道:上起海拔2750米的蒙古哨,下至海拔1900米的江人民的福气和运气,应倍加爱护。沿途还可介绍:急弯处防止马帮走岔的拦马石;半道上老松横陈与 “见木低头”、茶马古道上土匪的拦路抢劫;“嘎呢咕”与纳西民俗;山棉与东巴纸。等等。

  在大胜庄,可随机讲解:(1)大胜庄的得名;(2)柳林;(3)阳春白雪美景;(4)三股水。

  大胜庄:明嘉靖年间,木公土司派儿子木高对藏区多次用兵,木高得胜归来后,除了在石鼓立了石鼓碑,刻上《破虏歌》、《大功大胜克捷记》等诗词以纪其功外,据说木公土司还把我们眼前的这片田庄赏给了木高,还给田庄取名为大胜庄。大胜庄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要津。

  阳春白雪:这里可西望从长江第一湾滚滚东来的江水,北眺白雪晶莹的玉龙哈巴。到了三四月份,这里江水碧、柳林翠、麦苗青、菜花黄,一派江南春色,远处却是白雪皑皑的玉龙哈巴,形成一幅阳春白雪的美景。如果说罗平的万亩油菜花潮给人的是一种整齐划一、波澜壮阔的美的话,那么,这里的田园风光则给人一种阳春和白雪这两种大反差合二为一的美,是一幅大自然的绝美画卷。

  柳林:丽江三大柳林之一(另两个是巨甸柳林和石鼓柳林),是大胜庄人民用了20xx年的时间(1969年~1989年)建设起来的一条绿色长龙。他们先在沙滩上用石头砌筑了1200米长、4米宽、3.5米高的拦洪大堤,然后在堤内的淤泥地上栽种了13万棵柳树,现已形成1200米长、50米宽的柳林带,柳林带内是400多亩良田。这柳林是长江上游著名的防护林之一,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此,这个村的植树模范和自宽老人在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三股水:山谷中,在不到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多股泉水奔涌而出,总流量达1.85立方米/秒,它们有的清有的浑,有人说它们来自拉市海,有人说它们来自文海,也有人说都不是,成为又一不解之谜;三股水的流量和落差,现已用来发电,装机容量达800千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