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4教学年终总结范文

2020-04-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学科教学研究的工作目标

  1、学习、宣传《课程标准》,以新教材的实验为抓手,以课改生本班为实验点,以起始年级的全面推进为突破口,进行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努力寻找适合我校语文教学新路子。

  2、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完成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工作。

  3、继续深入开展课外阅读研究。确保学生有读本、有足够的阅读时间,进行阅读教与学的方法指导,并开展专题性的展示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4、重视作文教学研究。更新教师作文教学观念,革新作文备课,探索作文教学新模式,开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竞赛活动。同时,改革作文教学内容,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习作内容,不断完善学生的习作题库。

  5、不断完善“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测评方案”,继续重视日常化的评价与实践研究,探索促进新教材实验学生发展的新型评价方案。

  近一年的重点工作与基本成绩一、积极探索,认真做好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工作。

  1、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请专家、教授作《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解读》等专题报告,然后又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新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新课程理论丛书等理论文章。我们又通过集中讲解、分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研究报告”。让他们不断深入了解了小学语文学科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及方法。在语文科组会议上我们重点学习并解读了“新课程标准的突破点”、“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新课堂的评估指标与要求”。我们还把有关专家的“抓住动态生成的契机”、“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级划分和指导策略”等文章印发给参加实验的老师。在同伴互动式的研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新课程理念。通过宣讲、研讨、自学,教师对语文学科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内化所学的理念,在自我反思与课堂实践活动中逐步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2、以生本班为实验点,进行新课程研究,努力寻找语文教学新路子。

  为了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以年段为单位组合成联合教研组(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每两周活动一次,就“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研究、作业研究、评价研究、问题与课题研究”展开活动。每次活动有一位教师对本单元的教材作分析(主讲),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然后把自己对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作简要的说明。其他教师或补充或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每个教师每学期承担一次教学研究课的任务:有主题,有研究目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研究活动以“听课——说课——评课”的形式展开。带着研究主题听,带着遇到的问题听。说课教师说自己的反思、说自己的重构。评课教师围绕主题体现、问题的解决用“二期课改的新理念”来实实在在地评。在互动的研讨氛围里,生成了许多可贵的新资源。新经验积累了,新的问题又诞生了,尤其感到突出的是,如何处理好“低年级识字与写字的关系”、“阅读中感悟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文本与拓展之间的关系”、“关注语言因素”、“整体阅读”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开展专题性研讨活动,一方面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寻找问题研究背后的理论支撑。于是每次活动又增加了一个议程:问题和课题的研究与交流。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锻炼出一支勤于研究、勇于实践、树立新课程理念的实验骨干教师队伍;积累了一些新教材“目标设计、教材处理、课堂教学、作业处理、学生评价”的方法、策略及相关的一些资料,为课改实验的全面启动夯实了基础。

  3、以起始年级的语文实验研究为抓手,做好新教材的全面推广工作。

  在实验的基础上,本学期向面上的起始年级全面推开。面对我校一年级师生新教材的实施,我组教研组长积极筹划,一方面充分利用基地学校教师的力量和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精心策划研训活动。在今年上半年就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作了准备,在五月、六月份,两次组织教师研究下学期的全面推广工作,部署了下学期推广工作的具体事项,包括资料准备等。还组织了准备上一年级语文新教材的骨干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第一册教材等。在暑期里,组织全体一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集训: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在学习、宣讲、互动中广大实验教师进一步明确“二期课改”新课程理念,并对《新课程标准的突破点》、 《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低年级新教材的特点、教材编排的体系、目标与要求”有了具体的了解。同时我们借助优秀课堂实录让教师亲历新教材、新课堂,在亲身感受中明确目标要求,感知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勇于实践,构建、完善教学博客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围绕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我们坚持以课题为抓手,积极探求课改实验的规律和方法。首先,在区教研室指导下,我们认真完成市“诵读目标与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同时,根据面上调研中存在的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这一现象,先后成立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习作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小组。在教研室的。指导服务下,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促进了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发展。如校级重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指导”。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在教研员的指导下,一方面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制定研究方案,一方面携课题走进课堂:指导学生掌握资料收集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信息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资料的交流利用方法,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等。课题与日常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课堂上体现课题的研究特色,已成了骨干教师及部分青年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今年,我们又对“语文综合活动”提出了研究的建议。起初各年段由教研员提供一些综合活动不同类型的资料,由各年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编使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强,而且各年级活动内容有重复、交叉,缺乏系列性。学生活动缺少计划、指导、互动。于是将问题课题化,成立了“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校级重点研究课题。目前课题研究已顺利启动,并纳入规范化的日常研究的轨道。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为了做好“推广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这个大课题的推广工作,我们采用以点带面、区域性推进的方式。先是以实验班为实验点,在取得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以“志愿者班级、新基础联合体”逐步推进,最后在面上的起始年级全面推开。

  我们在“推广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中,首先革新“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制度,营造学习研究的氛围。针对教师备课中“关注教学内容多,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少,考虑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更少”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班备课改革的基础上,推出了“学导式”备课方案。教学过程除“教师活动”外,增加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和“教学反思”。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的组织,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学习。“设计意图”与“教学反思”的增设,进一步要求教师能从“新基础教育”理念、语文学科价值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与反思、重建,挖掘过程设计背后理论层面的支撑,更有利于教师作理性的思考。其次建立“说课—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新模式。说教材,说学情,说设计意图,说反思与重建;带着研究主题听,带着教学中的问题听;以“捉虫子”的形式评,评现象背后的理念,评述自己的反思与重建。教研室主任与教师互动,教师与专家互动,教师与教师互动,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我们在“推广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中不断调整心态以及工作方式,要求自己沉下去,像新基础改革的专家一样,深入到课堂里,与老师们跌爬滚打在一起,随时搭准老师和学生的脉搏,倾听老师在教语文、学生学语文过程中的心声。我们除了到实验班进行调研外,对起始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集中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研活动,在课堂观察、课后听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了老师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以及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把学习的时间给了学生后该做些什么?怎样避免学生学习字词模式的僵化现象?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怎么办等十分客观而又真实的问题。我们把教师碰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有的与实验老师一起研究,有的另请专家进行专题研究,然后在教学研究活动中进行沟通与说明。

  三、继续深入开展课外阅读研究,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1、确保学生有读本。

  为了让老师改变只重视书本知识教学的现状,我校在每层教学楼廊道专门开设了书巴,并在教研组长、教师会议上进行宣讲,强调反复,提高教师的认识。其次,通过教研室的图书管理员作进一步的宣传。再者,为各年级学生增加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课外阅读读物,要求教师向学生推荐适合的报刊杂志。另外,运用考试作导向,从二年级开始,书面考试阅读部分增加课外阅读篇目,低、中年级保留一篇课内,其他课外文章;高年级阅读文章全部选自于课外读物。通过多种渠道的共同作用,教师的观念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改变,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始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2、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把教师的关注点拓展到课外后,紧接着碰到的问题是:安排什么时间读?学生读的基本量是多少?如何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好书?怎样处理好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的关系?等等。例如,关于读书的量,一、二年级不少于10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50万字,高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阅览课”专课专用,校内外每日保证“半小时阅读”;老师课内教一篇,课外至少带一篇等。我们还根据各年段学生的特点,向各校老师推荐了学生课外阅读篇目,要求各年级的老师根据所推荐的篇目结合学校图书室拥有的书籍作调整,为各年级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菜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校学生的课外阅读上了轨道,在“时间、书籍”方面得到了保证,通过检测、评价使有关的要求也得到了落实。

  3、进行阅读教与学的方法指导。

  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有了基本规范后,关键问题是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培养。为了让语文老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们每年都组织形式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例如,我们先后在个年纪举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外阅读课内交流”、“课内教学课外延伸”、“课外配套阅读教材的运用指导”、“如何认识与读好一张报纸?”、“如何认识与读好一本书?”等专题的公开教学研究活动。老师们在活动中学会了指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跳读、顺读以及选择读书法、程序读书法、猜测读书法等,也逐步开始重视起了培养学生进行阅读摘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4、活化学生阅读资源。

  学生初步掌握了课外阅读的方法,也有兴趣阅读后,紧接着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活动“活”起来?如何活化学生阅读资源?我们一则是把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如:读同一作家的作品、同一主题不同作家、不同体裁的文章、专题文章等;二则丰富阅读活动的形式:网上查询、收看影视、编写小报、摘抄经典作品、组织辩论会、开展故事会;再则组织读书交流展示活动:开展读书摘抄笔记本的评比展示、每周安排一到二次摘抄赏析交流、成语打擂台、巧接歇后语、每日名言警句介绍、比谁看得多用得好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和运用活动不仅进一步激发了阅读兴趣和动力,而且使学生的阅读资源转化为积极的言语智慧,并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他们健康地成长。

  四、重视作文教学研究,开掘适合我校学生的习作内容,探索作文评改新方法。

  1、转变作文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我们首先把消除学生的厌倦、害怕写作的情绪作为首要的任务。要求教师树立“让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理念,可以大胆地丢弃教科书中不合学生实际的习作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把生活再次呈现出来,说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熟悉的人、事或景,说自己想说的,然后让他们动笔写放胆文(不拘文体、不拘题材),写心里所想,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我们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情况提供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内容举例”的材料和低、中、高三个年段的说话和习作题库,这些资料拓宽了教师的思路,丰富了他们进行表达训练的材料,老师们在实践中可以紧扣学生的生活组织习作训练,确保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

  2、进行有效指导,保证习作量。

  学生有内容可写了,写多少适宜,怎样指导更有效,针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开展了如下几项研究活动。第一阶段:组织教师学习《小学作文教学系列训练的几点思考》一文,重点运用新的习作结构程序“准备酝酿—试写初稿—评议指导—自行修改—鉴赏总结”的模式,用新的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第二阶段:在《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加强作文备课的研究,要有作文备课专用本,有计划、有生活积累准备、有指导过程、有总结评讲;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的习作训练等。我们加强了日常作文教学的检查力度,使各项要求的达成度逐年提高。第三阶段:开展作文教学研究活动,优秀教师上示范课素描作文《贴鼻子》,生活情景作文《树叶的故事》;骨干教师上亮相课;听课教师回校上研究课;还在四、五年级组织开展作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反复多次的研究中,教师逐步掌握了新的作文教学模式。第四阶段:开展竞赛活动,教师方面有“下水作文比赛”、 “作文备课比赛”、 “作文课堂教学竞赛”;学生方面有“低年级的童话作文、日记竞赛”、“我爱我家、我爱自然、放飞生活”等主题的征文活动。

  3、探索作文“三结合”评改新方法。

  作文的批改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大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作文批改上,然而,学生却并不领情,只关心分数,很少看批改的内容。在作文评改方面,教研室龚主任带领我校的老师作了深入的研究,确定的研究课题为《小学中高年级“三结合”作文评改的实践研究》,他们在实践探索中总结提炼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作文评改的“三个活动阶段”:作文前的生成性构思、作文初成时的自主性修改、作文后的探究性评改;“三类活动内容”:修改、批注和评议;“三种活动形式”:自评改、互评改和师评改。每个环节都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充分体现“自主、合作”精神的作文评改方式在许多班级开了花,也结出了果实,学生的作文修改、作文评价、作文鉴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继续重视日常化的评价研究,探索促进新教材实验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案。

  1、不断完善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测评方案为了重视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出台了“小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测评方案”,并在实施运用中不断完善。一方面要求学校将“学生的能力测评”列入计划,根据方案进行“单项训练与日常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另一方面学校在期中、期末前,将区命题的“单元测试试卷”提供给各年级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单项测查。

  2、继续重视日常化的评价与实践研究。

  我们充分利用考试这一指挥棒的功能,在语文学科检测中,我们先是增加听力、说话、朗读的考试形式;再是对书面考试的内容作了调整,随着年级的增高,课外阅读的量逐步增加,中高年级基本上都是课外阅读文章;考试内容从知识点的考查该为知识与能力并重,偏重于能力,记忆积累和迁移运用并重,偏向于迁移运用,关注学生的言语表达、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