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累计共有56项世界遗产,目前世界遗产总数仍然保持世界第一。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21年7月16-31日以线上为主的方式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这是中国第二次承办世界遗产大会,也是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中国曾于2004年首次在苏州承办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7月22、23日晚先后审议并顺利通过我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澳门历史城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武当山古建筑群、长城等6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宋元泉州是当时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的杰出范例,具有独特的发展智慧和卓越成就,展现了10-14世纪港口经贸的蓬勃发展,对该时期的世界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以及亚洲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
据历史记载,泉州古称“刺桐”,建于唐代,此后经宋元明清,城市不断增筑、修缮、扩展。城内及附属区域埋藏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包括城防设施、街道官署、寺院等等。
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简要回顾:
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建立的泉州市舶司,使得泉州成为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官方地区;
元代海洋贸易的爆发,促进了泉州的崛起;
宋元时期(10-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曾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多元文化交流荟萃、和谐共生,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港口城市;
元末明初时期,许多商人涌去了东南亚,作为宋元时期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开始衰落。
本处世界遗产共有遗产点22处,遗产区面积总计536.08公顷,缓冲区面积总计11126.02公顷,分布在自福建省泉州市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完整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泉州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泉州面向海洋,背靠大陆,无论是在过去作为沟通东西方的港口、还是在今天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它都具有世界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是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