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游褒禅山记注解是什么

2022-12-07 来源:好走旅游网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注解: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而:连词,并且。卒:最终。之:指褒禅山麓。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慧空禅院:寺院名。禅院,佛寺。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名:命名,动词。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仍。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侧出: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穷:穷尽。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怠:懈怠。且:副词,将,将要。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尚:还。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加:更,更加。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既:已经,……以后。其:助词。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或:有人。咎:责怪。其:那,那些。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焉:句末语气词。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得:心得,收获。以:因为。求思:探求、思索。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而: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焉:兼词,相当于“于此”。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昏惑:迷乱。以:连词,表目的。相:帮助,辅助。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于人:在别人(看来)。为:是。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得:心得,收获。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胜:尽。所以:表示“……的原因”。慎取:谨慎取舍。以(之),因此。叹息。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字深父。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至和元年:公元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临川:今江西临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注解: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而:连词,并且。卒:最终。之:指褒禅山麓。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慧空禅院:寺院名。禅院,佛寺。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作者:王安石。年代:宋代。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游褒禅山记的详细介绍:

一、《游褒禅山记》的全文 点此查看《游褒禅山记》的详细内容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其下平旷,

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其他诗词

《泊船瓜洲》《梅花》《伤仲永》《元日》《登飞来峰》

三、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在公元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四、赏析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第一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现在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第二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第三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 第四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第五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本文的写作技巧也是比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

五、译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六、注解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慧空禅院:寺院名。禅院,佛寺。

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

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

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

名:命名,动词。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

独:唯独,只有。

其:指代石碑。

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言:说。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

谬:错误。

侧出: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

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穷:穷尽。

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

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怠:懈怠。

且:副词,将,将要。

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

尚:还。

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加:更,更加。

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既:已经,……以后。

其:助词。

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

或:有人。

咎:责怪。

其:那,那些。

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

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不得:不能。

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夫:这,那,指示代词。

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

焉:句末语气词。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得:心得,收获。

以:因为。

求思:探求、思索。

而:连词,表递进,而且。

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

夫:表议论的发语词。

夷:平坦。

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而:可是。

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

昏惑:迷乱。

以:连词,表目的。

相:帮助,辅助。

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于人:在别人(看来)。

为:是。

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孰:谁。

得:心得,收获。

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

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胜:尽。

所以:表示“……的原因”。

慎取:谨慎取舍。以(之),因此。叹息。

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字君玉。

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字深父。

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至和元年:公元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临川:今江西临川。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厫》《送客至灵谷》《叹屩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游褒禅山记的详细信息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