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效朗读,激发学习兴趣
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景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学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草原》这样一篇意境深远,文字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课前,我先准备好了《美丽的草原》的曲子,循环播放这一曲子,让学生边听,边读,边想象: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尤其是在教学文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先让学生听音乐起始部分,看相关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感受作者所描写的草原的美。这样,无须教师强调,学生自然而然读出了徐缓、抒情的语调:“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的清鲜,天空/是那么的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挡,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有视觉到死未经过解释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3、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有效朗读,体会思想情感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靠朗读代替作者讲话,代替作者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抒发情怀。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我在教学中,大胆运用了朗读,以此来渲染课堂教学情境。古人云“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小学生阅历少,没见过桂林山水,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工会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朗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觉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三、有效朗读,提高审美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没的食物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而且会引起情感冲动。因此,教师旧的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中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北大荒的秋天》《庐山的云雾》《西湖》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食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我抓住“一群小鸟飞过来,它们说: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这一段,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悟天空云房子的千姿百态,体会小鸟可爱与欢快的心情。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咏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四、有效朗读,发展思维能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先让学生理解这一句话。这句话意思是说战争是残酷的、艰苦的,充满着血腥的气味和生命的死亡。虽然防治“非典”没有炮火纷飞,没有硝烟弥漫,但是有着与战争一样的残酷和危险,用“没有硝烟的战争”来比喻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表现了防治工作的巨大危险和极度艰巨。然而面对这样的危险,我们的白衣战士没有退缩,课文的主人公叶欣就是这样一位代表,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叶欣护士长在非典肆虐时,放弃休息,身先士卒,不怕危险,不顾疲惫,舍生忘死的抢救一个又一个的患者,为了保持患者呼吸畅通,必须将堵塞期间的大量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到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叶欣护士长斩钉截铁的话语,声色俱厉却又饱含关爱。为了患者,为了保护同事,而自己却被不幸感染。叶欣永远地离开了她自己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学生对叶欣的大无畏和对病人的无私关爱由衷的敬佩,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