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观后感范文5篇
毛泽东主席的眼光确实高人一筹。伟人之伟大确实不是吹的。下面是第一范文网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观后感
搞过商业销售的人都知道,只要客户不立马成交而说“回头再说”,这笔交易十之八九要吹。天下许多事往往只要不立刻干,拖一拖就不了了之。“拖”、“等”、“暂缓”实际就是“反对”的代名词,当不能直截了当说“不”时最有效的反对办法就是“暂缓”。难怪有人说:“暂时”就是比“永久”少一天,也难怪毛泽东主张“只争朝夕”——对中国的原子弹来说尤其如此。
在那里,你不能不佩服某些人的文字技巧——不说“反对核试验”,只说“暂缓核试验”,谈不上“反对中国核试验”吧?而实际效果呢?却没什么两样。在周恩来总理十分明确地指出:“不管他们怎样样来轰炸,我们还是要搞核试验”、“假如我们不搞试验,那么他们能够讲你们不行,你们怕。因此我们务必搞试验”的状况下还鼓吹“暂缓核试验”,这不能不让人觉得可疑。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同样身处高位(有权参与决策原子弹爆炸);应对同样的情报(“美苏两国秘密接触”);面临同样的压力(美苏可能联手对付中国);有人看到的是对方强大、可怕(“美国苏联有可能动手”“国际局势对我们压力很大”),结论:退缩,“暂缓”,等待“方法保障”。而毛泽东一眼就看透了实质(“美国人不想单独干,要拉上苏联,这说明他们还是心虚嘛”),结论:“既然是吓人的,那就早响。”——同一件事,懦夫只看到“对方势大”,毛泽东却能看到“对方心虚”,丝毫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毫不犹豫为中国一举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这但是是毛泽东无数精彩准确决定之一。伟人的伟大之处之一就是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决不为对方表面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双石的《开国第一战》里描述了一个十分精彩的事例:
中国出兵抗美援朝后,杜鲁门扬言要使用原子弹——
——周恩来的军事秘书雷英夫带着这些汇集来的情报去报告毛泽东、周恩来。一路上他心里也在打鼓,心说主席总理他们这回可能又要几天几夜睡不成觉了。
——没想到毛泽东一看这些材料竟然哈哈大笑。“我们这些对手太不高明,又来玩这一套老把戏。这个靠世界大战捡洋捞儿起家的暴发户,他们的头头脑脑全是些一触即逃的家伙,没什么了不起。杜鲁门和麦克阿瑟那些话都是吓唬人的,靠核战争和原子弹讹诈,其结果只能使美国更加孤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毛泽东把那叠材料往桌子上一扔,就象扔一块破抹布。
——“杜鲁门真要打核战争?我看跟他一齐凑热闹的小伙伴们先要被吓住了哟!‘联合国军’也不是铁板一块嘛。”周恩来也没把这当回事。
——看着神情略显紧张的雷英夫,毛泽东一挥手;“雷娃子,莫怕,你想想,他杜鲁门真要打原子弹,有义务先给咱们发这个通知吗?”
结果呢?
——30多年后,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写道:“杜鲁门的原子威胁非但没有引起毛泽东的担忧,反被他当成了有用的工具。”
——当时的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也说,哈里?杜鲁门关于使用核武器的言谈“把盟友吓得半死,对敌人却未起作用。”
——神矣伟哉,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观后感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里关于中国1969年国庆节的那一段描述也很精彩:
苏联扬言要对中国发动核突袭——
——周恩来:很有可能他们要和美国人联手对付我们。
——毛泽东:我看美国人还不至于那么傻吧?他会上勃列日涅夫的当?当然了,也要做好两头应付的准备。
——毛泽东:国庆不搞集会,我看不太好吧?这是不是告诉人家我们有点怕啊?集会还是要搞的。我还要上天安门。我倒想开开眼界,看看原子弹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如果实在不放心,我们可不能够也放两颗原子弹吓唬吓唬他们啊?他们想让我们紧张,我们也让他们紧张几天。等明白过来,我们的节也过完了。这就叫兵不厌诈啊!不好早,也不好晚,国庆节前几天我看挺适宜。
果不其然,1969年中国国庆节前夕的两次核爆炸炸得国外一片茫然,摸不着头脑,中国安然无恙。毛泽东的坦然自若使美国认识到中国不会对苏联屈服,这才敢下决心联华制苏,才有了之后的乒乓外交和中美关联正常化,才有了中国方法环境的大改善。
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事实都告诉人们:毛泽东的眼光确实高人一筹。伟人之伟大确实不是吹的。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观后感
看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才知道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差点在“最后一分钟”被搞垮。
电视剧是如此描述的:
——1964年9月15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亲自去拜见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就对中国核基地动外科手术进行极其秘密的探讨。美苏两国秘密接触的第二天,周恩来获悉了有关状况,立即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会议商讨应对措施。
——周恩来:“从此刻掌握的状况来看,如果我们进行核试验,美国苏联有可能动手,摧毁我们的核设施、核基地。但不管他们怎样样来轰炸,我们还是要搞核试验。”“假如我们不搞试验,那么他们能够讲你们不行,你们怕。因此我们务必搞试验。”
——关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时刻问题会议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今年就试,还有一种意见是等三线建设完成后等一两年、甚至两三年后再试。
——周恩来:“国际局势对我们压力很大。主张晚试的同志主要是从这方面思考,等三线建设完成,我们有必须的方法保障。”
——毛泽东:“美国人不想单独干,要拉上苏联,这说明他们还是心虚嘛。”“原子弹是吓人的,不必须用。既然是吓人的,那就早响。”
——这是毛泽东有关原子弹的又一句名言。他一语道破了原子弹的本质,也一针见血地揭开了由原子弹交织起来的国际关联的真相。
毛泽东一锤定音。一个月之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眼光就是高人一筹——中国原子弹横空出世,美苏果然只能在一边干着急,眼睁睁看着中国一举闯进核俱乐部,导弹、氢弹、卫星接二连三一气呵成,核大国地位从此牢不可破,中国的和平大环境从此有了可靠的保障。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观后感
回顾历史能够明白,毛泽东当年为中国抓住了一个稍纵即逝的千载良机。
1。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正是赫鲁晓夫倒台的时候。1964年9月美国拉苏联一齐采取行动对付中国核武器的时候,正是赫鲁晓夫摇摇欲坠内外交困的时候,那时的赫鲁晓夫已经焦头烂额,自身难保,甚至打算出卖东德换取西德的经济支持。如此困境,能有多大力量和兴趣与美国人携手对中国搞这么大的动作?毛泽东看得真准:“美国人不想单独干,要拉上苏联,这说明他们还是心虚嘛”——与赫鲁晓夫没成交,心虚的美国人只好袖手旁观。
2。赫鲁晓夫搞瞎指挥,把苏共分成“工业党”、“农业党”,把苏联经济搞得大乱。苏联1963年遇到严重的农业危机,不得不大卖黄金买美国粮食。1964年中国爆炸原子弹的时候正是苏联经济困难、国内对赫鲁晓夫的怨声一浪高过一浪、政治经济危机蓄势待发的时候。在那样的形势下,赫鲁晓夫即使没下台也承受不起冒袭击中国核基地、与中国公开武装冲突的风险。
3。中苏国家关联大恶化虽然始于1960年,但苏联与美国公开联手对付中国则始于1963年与美国签定《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4年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美苏联手对付中国核试验的合作大业才刚刚开张一年多,双方都是第一次、都不怎样摸底、都在互相试探、都怕上对方的当,都不敢贸然行事。对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下手,必然要陷入与中国的长期武装冲突。美国对中国的抗美援朝记忆犹新,苏联也怕一旦陷入与中国长期武装冲突的泥潭,会被美国乘机抄后路,导致“社会主义大家庭”土崩瓦解。由此可见1964年时美苏两国联手对付中国核试验的难度是最大的。单干心虚,联手不成,结果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谢去”。
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正赶上苏联政变。新上台的勃列日涅夫需要时刻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无暇它顾,更顾不上与美国携手阻止中国进一步的核试验,这就让中国获得了完善实战用核武器所急需的时刻。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观后感
如果中国当时没听毛泽东的,而是听了那些“留意谨慎”“稳妥保险”的主张——退缩、“暂缓”、等待“方法保障”,结果将会如何?
如果“等三线建设完成后等一两年、甚至两三年后再试”,那至少得等五、六年。而1964年之后的“五、六年”实际状况是什么?
——1965年(不到一年),美苏两个超级核大国向联大提交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草案,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该条约中有一条规定:“非核国家不得研制核武器”。(据张爱萍之子回忆:“我和父亲讨论过,如果在条约透过前,我们仍然搞不出原子弹来该怎样办?他说:‘……那会很麻烦的。周恩来担心的正是这一点。’”)
——1965年,美国大规模卷入越南战争,战火直逼中国边境。
——1967年,苏联出兵中东。
——1968年,苏联出兵占领捷克,宣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苏联反过来拉美国同意苏军轰炸中国核设施。
这些历史事实足以证明,当年那些“留意谨慎”、“稳妥保险”、“暂缓”之类主意全是臭棋、馊主意:等“方法保障”的结果就是越等“方法保障”方法越没保障——短短几年工夫勃列日涅夫就站稳了脚跟稳定了内部,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对“美苏合作主宰全球”的霸权方法越来越娴熟,对外用兵越来越肆无忌惮。1964年那样令人叫绝的历史良机再也不会有了。中国如果错过1964年的绝佳时机,搞核试验受到外来袭击的风险只会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
更重要的是,正如周总理指出的:“假如我们不搞试验,那么他们能够讲你们不行,你们怕”——你能爆炸原子弹而不爆,人家一眼就能看透你的老底——心虚了,害怕了,公开服软认栽了:我怕了你,怕了你们的联手打击,因此缩回去不试了。这等于向人家通风报信:我就吃你们这一套,今后你们如果联手对付我,我还会怕,还会退缩——人家一旦摸到了这个底,本来不敢动手的也敢了,从此中国还搞得成核武器吗?
由此可见,当年所谓“暂缓核试验”的实际好处和真正效果等效于“放下核试验”,只但是换了种好听一点的说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