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敬佩那面对元朝高官诱惑仍誓死不降的文天祥,我敬佩那面对弹尽粮绝仍坚持抗日的杨靖宇,我敬佩那面对凶恶的仍宁死不屈的夏明翰……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都值得我们敬佩。可我心中的英雄,还有奋战在防疫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
钟南山,一位84岁的耄耋老人,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而且是当之无愧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17年前,非典型肺炎疫情爆发,面对未知的病毒,人们坠入恐慌,钟南山院士冷静、无畏,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不顾自身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与死神争夺生命——老人,变成了战士。有人评价说:“抗击非典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结果可能就不会是这样。”2003年,钟南山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荣誉称号。
17年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依然在感动所有中国人。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出现时,他依然奋战在和病毒较量的第一线,寻找战胜病毒的良药。现在,在肺炎的情况危急时刻,钟南山院士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有了他,就有了战胜的信念。您就是我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让我们向这位老人致敬,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
在千万网友“云监工”注视下,2月2日上午,火神山医院举行交付仪式,明日即可收治病人;与此同时,雷神山医院也将于2月5日建成。至此,“三山”终齐聚,为共克难关又添了几分信心——近半个月以来,钟南山院士几次关键现身,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军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比特殊而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
其实,刚开始我对于“钟南山”这三个字并不熟悉,但随着这次疫情的爆发,我渐渐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来抵达武汉。有人他称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
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
钟南山院士,福建省厦门市人,193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吸内科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79至1981年公派英国进修。1984年被授予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同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起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钟南山院士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是近10余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水平走向国际前沿的学术带头人。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他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藏型哮喘”的概念,该观点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撰写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所采用。通过研究对我国慢性咳嗽病因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阐明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气道神经炎症机制。他创制的“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首次证实即使早中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COPD)病人也有60%存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制定了补充其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迄今为止,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十五”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Medicine、Lancet等国际刊物,被引用次数达438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广东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奖,吴杨特别贡献奖等20余项奖励。
钟南山院士献身医学教育事业。1992年至2002年担任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从医从教近50年,他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定期为实习生开设临床讲座,坚持每周一次全院性临床教学查房,融“教书育人”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和“学本领、学做人、强体魄”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他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五性”,即“对学习的自主性”、“对工作的创造性”、“对病人的责任性”、“对集体的合群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领学术新风,追踪学科前沿,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迄今为止,主持完成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31名、博士研究生30名,博士后4名。其中,2人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已经成为各自单位的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等。
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钟南山院士坚定地站在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以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胆识,坚持真理,敢于质疑,敢于追问,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不同的判断。如在“非典”初期,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质疑机构发布的不实消息,维护了科学的尊严,赢得了国人的敬重。在抗击SARS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率先投入战斗,主动要求收治危重SARS患者,积极倡导国际大协作,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得了96.2%的国际存活率。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视患者如亲人的大医情怀,受到世人称赞,被誉为“抗非英雄”。
钟南山院士199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2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3年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当选为中共代表;连任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因抗击非典功勋卓著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抗非英雄”称号;再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年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奖”。2004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行政奖励“白求恩奖章”。2007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敬业贡献)奖。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获选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领衔获得南粤功勋团队奖。
期末考试结束后,本以为有一个放飞自我的寒假,却不知病毒悄然而至,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华大地上涂炭生灵,让我们惴惴不安,但在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那就是白衣天使,他们逆向而行,迎难而上,让我们放下包袱,其中最让我敬佩的就数钟南山了。
钟南山,1936年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钟南山虽出生于医学世家,但他的体育也是相当的出色以至于在1959年9月首届全国运动会上,他以54。4秒的成绩夺得男子400米栏冠军,创造了当时的全国纪录。
当然,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他也参与其中,17年前,在“非典”肆虐的关口,他说出”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17年后,在新型冠状病毒蔓延的当下,他一边建议公众”不能去武汉”,一边第一时间坐上赴武汉的高铁,奔向防疫第一线,这个时刻与病毒逆行的人就是年已84岁的钟南山。
2020年春节到来的前一周,随着春运大范围开启,新型冠状病毒的扩散形势陡然加剧。截至1月21日24时,全国13省市确诊病例440例,死亡9例,1394人接受医学观察。
数字时刻都在不断增长着,朋友圈,微信群里真真假假的消息不断游走,忙着退票,买口罩,取消聚会的人们陷入恐慌情绪。在传染病面前,没有”吃瓜”群众,只有性命攸关。前方疫情凶猛,但当钟南山院士出现在大屏幕前时,所有的躁动和不安平息了许多。
关键时刻再次披挂上阵的钟南山,嘴里说的每一句话都让人莫名心安,因为他说的话不会有假!很多人一看到他心里就感到”稳了”。
20__年中国出了两个英雄。
一个是航天英雄杨利伟,另一个就是医学专家钟南山。
他在抗击非典中战功赫赫,拯救了不知多少生命,有人评价说:
如果没有终南山抗击非典,非典的危害可能还要扩大几倍。
这句话背后是个非常惊险的故事。
20__年11月广东佛山出现第一个非典患者,随后这个可怕的疾病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当北京的医院已经有很多非典病人的时候,而且存在医护人员一批一批倒下的时候,某相关人员还信誓旦旦的说北京只有很少的病例,对外国记者戴口罩的现象表示他过于担心了。
但是终南山看到了事情的真相,他看到了医院的医生一个个倒下,看到了疫情的快速传播,在大部分医生保持沉默的时候,他第一个发声,说这个疫情很严重,大家要引起警惕,呼吁医生和相关人员充分重视这个疾病。
疾病的正确的治疗这才开始走向了正确的轨道。
当非典疫情进入下一个阶段,钟南山院士带着他的医疗队,用一流的技术,投入到非典的防止中,让疫情更快的走入了可控制的阶段。
20__年,钟南山被评为“感动中国20__年度”十大人物之一,并获得了白求恩奖章。
包括这次的武汉的新型肺炎疫情,有很多重要信息都是钟南山院士第一个告诉我们的,明确了人传人现象这一关键信息。
老人不仅医术高超,还该说真话,在冠状病发生的时候,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去武汉的高铁,出征武汉,再一次走向了和疾病战斗的第一线。
钟南山还含泪鼓励大家:
当武汉街道老百姓唱国歌,劲头上来了,很多事情能解决,全国帮武汉,武汉是能够过关的。
人民日报这么评价钟南山:
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展示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在2004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广州医学院一附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奋不顾身与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最前线。他不顾年事已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悉心指导救治病人,在这次广东非典型肺炎的确诊治疗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病因不明患者从河源送来,其时该病人已出现双肺弥漫性渗出,呼吸窘迫的重症迹象。一连5天,医生仍找不出病因,患者病情不断恶化。这一异常情况很快报到钟南山院士那里。
钟院士非常重视,亲自对该病人进行会诊。但是将病人送进icU的4天临床监测中,所有的诊断都显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病例。在暂时不能确定病因的情况下,钟院士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制订了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案,采取无创通气等疗法来暂时缓解病人的病情。
而就在钟院士率医务人员为病人殚精竭虑寻找救治方案时,从河源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曾经抢救过该病人的8名医务人员全部感染同一种病!钟院士立刻预感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特殊传染病,当即吩咐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全体医务人员做好准备,考虑各种可能性。他请示广医一院将该病人的病情上报广州市越秀区防疫站,同时应省卫生厅要求派出专家到河源会诊。
但此时,中山、江门等地也相继有医务人员被“怪病”感染。呼吸疾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病研究所副所长肖正伦教授即刻赶往中山会诊,接着去了江门。后来,钟院士自己也赶到中山,参加调研。大家隐约感到,一场大仗即将打响。
春节期间,广州地区发病人数越来越多,各种谣言散布开来,越传越邪乎,如什么某某医院死了上百医生,什么某某医院已经被关闭,等等。随着恐慌的蔓延,全城刮起了抢购风,药店里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以及商店里的白醋都卖断了货,甚至还有人囤积居奇,卖出了100元一瓶醋的天价!此时,广州非典型肺炎发病进入高峰期,短时间内,转送到广医一院的病人骤增,达到21人。
这时,钟院士主动请缨,要求将最严重的病人送到他们呼吸疾病研究所。作出这个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第一,当时病因不明,谁都没把握能治好病人,而治不好等于砸了自己的牌子;第二,当时已经很明确,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情越重,传染性越强,接治最严重的病人,等于给自己寻找危险。
但钟院士没有考虑这些,他的心中只有病人。他说,如果有了危险,医生都逃避,那要医生做什么;他还说,我们本来就是研究呼吸疾病的,最艰巨的救治任务舍我其谁?
从此,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了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核心堡垒。每一个“非典”病人送进所里来时,他都要亲自检查,制订治疗方案,甚至抓起人工气囊为病人输氧;在探视病人时,为了检查患者的口腔,他把自己的头凑到和病人距离不到20厘米处细细观察;危重病人往往无法说出话来,为了和病人作足够的沟通,他耐心地查看病人的嘴形,猜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测病人的手势,观察病人的眼神,辨认他们写出的歪歪扭扭的文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的研究,钟院士率领他的助手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多数“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我们都还记得2004年“非典”肆虐时期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整个人类而言都是一场生死的考验,但科学最终战胜了病魔。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钟南
山院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再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彰显了一名科学工作者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危急时刻尽显科学家英雄本色,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钟南山的主要事迹有很多,第一个主要的事迹就是他到国外去进修学习之后,然后国外的教授有邀请他留下来为那个国家去工作的时候,他毅然地拒绝了,就是说想回到自己的国家,也就是回到我们的国家去进行相关的一些医学工作的。
然后第二个主要事迹就是在十几年前抗击非典的时候,钟南山是到了第一线去进行这样子的一个医疗过程的,就是奋不顾身的跟同事们一起冲在救治非典肺炎病人的最前线的,他当时的年龄也是比较大了,但是没有畏惧任何的困难,这也是它的一个主要事迹。
然后第三个主要事迹的话,就是我们比较熟知的在2020年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钟南山是一个逆行的英雄。他可以说是在武汉疫情刚开始不明朗而且慢慢变得严重的时候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那里的高铁,所以钟南山的主要事迹就是有这三个。
自古以来,都是由一个个伟大的人,撑起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他们的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每逢国家有难,必有英雄挺身而出,许国不复为身谋。
有位八十四岁的老人,十七年前是抗击”非典”的第一功臣。他有院士的专业,他研究的治疗方法,让广东成为世界范围内对SARS治疗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他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他带领课题组,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使中国人摆脱了死亡阴影;
他有战士的勇猛,敢于直面疫情,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转到我们呼研所来”这淡淡的一声无异于平地惊雷般,在中国的土地上炸响,在抗击非典最严峻时刻,更是连续工作30几个小时;
他更有国士的担当,敢于直言,向世界披露了”非典”的真实情况。
而在十七年后,当病毒再次来势汹汹,84岁的他重新披甲上阵,一如当年,在呼吁人们“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后,却在耄耋之年毅然逆着人流、投身疫情战场的第一线。他是无双国士,更是遭受疫情国难之时的定海神针。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天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冯志如是说。
其实钟南山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1月19日,一张钟南山在列车上闭目小憩的照片在网上流传,我的眼眶不禁湿了,暖黄色的灯光下我们看得出他的疲意,他不是神,更不是百邪不侵的,时光在他的脸上留下了足迹,但他依然挺身而出,其实这世间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其实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逆着万千车流,在凛然严冬中、在危机四伏的疫区,如钟南山一般的负重者毅然选择奔赴最前线,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不惧险难,以血肉之躯为你我撑起生命的屏障。
致敬钟南山院士,致敬与疫情做抗争的一线人员,愿疫情过后,春暖花开。
钟南山,男,汉族,福建厦门人,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当人们从电视、广播等各新闻媒体中了解和掌握基本防控知识时,“钟南山说动才动”“如何洗手要听钟南山”“钟南山教你正确摘口罩”等等,逐渐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导引。一时间,钟南山也成为了近期的“偶像级英雄”。在民间还流传着:“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镇毒,医者心仁者心中国心万众一心”的励志对联等。
2020年这个春节,他不顾年事已高,在广州、北京、武汉三地奔波,连续奋战。他一边提醒公众“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却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去武汉的高铁,赶往防疫最前线!
他临危受命,亲临湖北武汉抗击“疫”情最前线,担任专家组组长,指导医治及防护工作。作为国内外呼吸病防控治疗领域的翘楚,钟南山不仅在病理学、流行病学等知识领域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甚至连如何洗手、戴口罩等生活细节也要亲自示范、普及。尤其是当他看到疫情防控难度增加时,他眼含泪花,看到他苦口婆心劝导人们一定要尊重医学、尊重知识、加强自我隔离时,人们对这个80多岁的耄耋老人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敬意;当看到他四处奔波,在高铁上劳累到靠着座位靠背熟睡时,很多网友心疼地直呼要他保重身体。正是这样一个可爱、可敬,对事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老人和无数个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构成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脊梁”。
危难之中显身手。钟南山院士带领他的团队不辞辛苦、殚精竭虑为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一幕幕,为全国医疗界战胜疫情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同样也让全国人民再次记住了“钟南山”这个名字。
一个偶像级英雄的诞生,不仅在于他的非凡业绩、过人的智慧,还在于他对祖国、对人民健康事业满腔热忱、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地付出。这样的英雄,才是我们的民族引以为豪、不断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栋梁,才无愧于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钟南山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中国无数优秀知识分子的形象。相信有一天,当我们最终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时,钟南山的形象,以及对于科学知识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对于中国人的责任和担当精神,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新偶像和人生奋斗目标,会不断激励着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护佑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宁。
17年前,非典型肺炎疫情爆发,面对未知的病毒,人们坠入恐慌,钟南山院士冷静、无畏,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不顾自身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与死神争夺生命——老人,变成了战士。有人评价说:“抗击非典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结果可能就不会是这样。”2003年,钟南山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荣誉称号。
17年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依然在感动所有中国人。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出现时,他依然奋战在和病毒较量的第一线,寻找战胜病毒的良药。现在,在肺炎的情况危急时刻,钟南山院士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有了他,就有了战胜的信念。
钟南山教授,就像是人在即将摔倒时候出现在面前的一座山,让人觉得安稳,让人觉得踏实。
在“钟南山”这座山周围,是无数医护人员,他们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最勇敢的战士!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配合下,新冠疫情病毒这个“敌人”一定会被我们“歼灭”。
1984年,48岁的钟南山接到了一个重大的任务,上级要求他立刻前往北京,和北京的专家共同讨论对于叶剑英的救治方案。
当时,87岁的叶剑英确诊患有“急性高位侧壁小灶性心肌梗塞”,性命垂危,许多专家束手无策。
人们把这一场与死神的赛跑,称之为医疗界的“淮海战役”。
那么,钟南山的到来是否改变了局势呢?
医学之梦
那个时候,钟南山还远不如现在有名,他的医学之路也曾饱经坎坷
1936年,钟南山出生在南京,可他出生的年份实在不太平,仅仅一年后,日本就发动全面侵华。
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成为了日本头号进攻对象,于是父亲匆忙带着一家人从南京跑到了贵阳。
从出生开始,钟南山就在经历颠沛流离,不过父母还是尽力给了这个孩子最好的教育。
钟南山的父母亲都是有名的医学家,他的父亲更是在1946年被任命为广州中央医院副院长。
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钟南山,成为一名医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父亲带给了钟南山很大的影响,钟南山的父亲常说:“所谓行医本分,就是治病救人。”
而钟南山谈起自己成为医生的原因,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有很强的满足感。”
成年之后,钟南山的人生之路如他所设想的那样,平稳地进行着,他考入了北京医学院,开始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涯。
一方面,他跟随教授钻研医术,精进学业,另一方面,他也成为了有名的运动健将,运动会上,总有他矫健的身姿。
他成为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备受欢迎,那段时间的钟南山真可谓是意气风发,他不断畅想着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可是,命运在这个时候给了他一盆冷水。
1960年,钟南山终于从北京医学院毕业,他满心期待地等着学校分配自己工作。
可是,工作分配下来,钟南山却愣了。
学校给他分配的工作,是让他继续留校任教,于是,钟南山有些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医学教研组的助教,而且,在这个位置上,他足足待了11年。
这份工作在很多人眼中已经是值得羡慕的铁饭碗,可对钟南山来说却不是好事。
他最大的梦想是站上手术台,真正成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而不是待在学校里,成为一个教书的老师。
可当时,他并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利,只能随遇而安。
1971年,钟南山回家探望父亲的时候,和父亲长谈了一次。
这个时候的他,已经35岁了,可对于自己的未来,他依旧感到迷茫,父亲一句话让他更加不安,父亲说:“都35岁了,真可怕。”
对一个医生来说,35岁真的不算年轻了,钟南山不断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最终,他决定破釜沉舟,从35岁开始,真正地成为一名医生。
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钟南山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许多中国人的命运,从这一年开始,一个了不起的医生出现了。
钟南山为自己选择的医疗方向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由于当时中国医疗技术不发达,所以,这个研究项目依旧停留在起步阶段。
钟南山白天进行临床操作,晚上回家埋头研究,虽然日子比以前忙了十倍,但他却感到无比的充实。
攻坚克难
可是,困难也如影随行,进入医院之后,钟南山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焦虑,相比于那些老大夫,他的医疗技术实在太过稚嫩。
可35岁的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去成长,所以,他只能逼自己一把,加快速度。
那段时间是钟南山的至暗时刻,他几乎成了一个从头学起的医学生,面对着那些复杂的病例,他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但是,困难并没有使他放弃,反而让他更加顽强。
他几乎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医疗工作之中,每天都跟在那些老大夫的后面,孜孜不倦地学习着。
他进步的速度让所有人感到震惊,仅仅半年之后,大家就发现,钟南山的水平已经足以承担主治医生的责任了。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钟南山希望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填补国家医学的一个空白。
1978年,钟南山和教授联合发表了《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慢性气管炎》,一时间震惊了国内,这篇论文也让钟南山得到了一个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的机会。
当年,英国的医疗水平要远超中国,钟南山满怀期待,因为,如果能够学到英国的先进技术,再回馈给国家,意义一定十分重大。
可英国方面的态度让钟南山备受侮辱,英国方面认为,这群中国医生根本就学不来英国的高级技术,所以,硬是把他们两年的留学时间压缩到了八个月。
在教学的过程中,英国教授弗里兰傲慢地评价钟南山:“只是一个观察者而已。”
言外之意,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国人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
但钟南山不会轻易地退缩,英国人的傲慢让他坚定了信念,他一定要扛起自己身上的这份责任。带领中国医学勇攀高峰。
在留学的八个月时间里,钟南山研发出了六项科研成果,发表了七篇学术论文,让整个英国为之震动。
当钟南山离开的时候,那位英国教授弗里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他说: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经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但我坦率地说,从未遇见过一位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有成效。”
回国之后,45岁的钟南山已经成为了中国呼吸道疾病研究方向数一数二的医学人才。
而几年后发生的一件事情,更是让他的名气传到了北京乃至全国,这件事情,就是对于叶剑英的会诊。
病魔缠身
叶剑英的病情非常复杂,而且拖的时间很长。
从1979年开始,叶剑英便常常感到身体不适,具体表现为四肢无力、记忆力下降、呼吸困难,免疫力衰退。
最初都是些小毛病,可几个月之后,便已经发展到了影响工作的地步。大家都非常担忧,劝叶剑英到医院做个详细检查,但是叶剑英因为工作繁忙,总是没有时间。
最后,还是__亲自出面,催促着叶剑英去医院。
可是经过医生检查后,大家反而更犯愁了,虽然大家能确定叶剑英身体机能出现了问题,可却迟迟找不出到底是什么症状引起的。
都说对症下药,找不到具体病症,就没有办法治疗。
大家的忧虑,当然瞒不过叶剑英的眼睛,不过,叶剑英非常乐观,还反过来劝大家说:
“你们不用再费工夫找我得的病叫什么名字了,我自己给它取一个不就行了。就叫‘难治之症’吧!”
虽然身体状况已经极度糟糕,但叶剑英还坚持在工作岗位上,这让医疗小组更为担忧。
于是,大家请来了更多的专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终于得出结论,叶剑英所患的是帕金森氏病。
这个病在当年的中国算个冷门,连具体的研究方向都没有,想要治更是难上加难,而帕金森氏病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症状,就是肺部感染。
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一旦发生肺部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大家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护叶剑英的健康,可即便百般小心,还是免不了发生意外。
1979年的时候,叶剑英已经得过一次肺部感染,虽然最后治愈了,但却留下了长期的后遗症,从此之后,一遇上气候变化,叶剑英就得住上几天的院。
久而久之,他的身体愈发的虚弱,到了1982年,所有人都明显看出叶剑英的身体状况不对,但叶剑英却还是争分夺秒的工作。
他并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其实,他正是担忧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日子,才要这样拼命地工作,想在自己最后的日子里多为国家做一点贡献。
但他的身体终究是撑不住了,因此,叶剑英不得不考虑退休。
1982年9月,叶剑英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
“我今年85岁了,年老多病,做事已力不从心,从党的事业着想,我曾多次要求退出领导岗位,在中央没有决定我退出之前,当尽力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过,即便退休,很多工作还是离不开叶剑英,所以,叶剑英的日子依旧忙碌。加上他的病反复不断,健康不可控制地衰退下去。
1983年,情况更不利了,叶剑英开始持续地发高烧,有时候甚至会失去意识。
即便医疗小组日夜不停地监护着叶剑英的健康状况,可真的事到临头,还是想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1984年1月,叶剑英的肺炎又一次复发了,直接导致叶剑英昏迷在床,而且出问题的不仅仅是肺部,长期的病情反复,让叶剑英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变。
在这种时候,任何一个小失误,都有可能让叶剑英有性命之忧。
参与了抢救过程的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王敏清回忆:
“年迈的叶剑英身体几乎各个系统都出现了病症。这种复杂的情况,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我们当时称这次抢救为医疗保健史上的‘淮海战役’。”
力挽狂澜
因为叶剑英已经87岁了,所以,大家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中央甚至已经准备好了追悼会。
但是,不到最后,谁也不会轻易放弃,大家都希望叶剑英能够再陪伴新中国走上一段日子。
就这样,大家从白天忙到天黑,可叶剑英的身体却不见起色。
对于这个年纪的病人,越拖,就对治疗越不利,这时候,王敏清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在呼吸疾病学科颇有建树的钟南山。
尽管当时钟南山的名气还没有那么响亮,但王敏清相信,这个医生可以扭转局面。
就这样,一个秘密的通知送到了钟南山的手中,为了不引起国家动荡,所以,钟南山绝不能向任何人透露叶剑英的病情。
他秘密地上了飞机,十个小时之后,钟南山出现在了叶剑英的身边。
钟南山的到来并没有让大家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此时,钟南山几乎是最后的希望了,如果他也想不出办法,那就真的无计可施了。
钟南山没敢耽误,立刻针对叶剑英元帅的病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
肺部感染极其严重,但并非全无办法,钟南山认为,可以通过气管切开手术来治疗。
在英国,钟南山经经接触过这样的病例,也有过做气管切开手术的经验。
但这个方案是极其冒险的,因为,当时在中国,做过气管切开手术的人加起来恐怕也不到十个。
国外的经验在中国还好不好使,谁也不能保证。更何况,叶剑英不是一般的病人,他已经年近90岁了,稍微一点刺激都有可能承受不住,何况要经历气管切开手术呢?
这些问题,钟南山也都考虑过。
一旦手术失败,不仅会连累叶剑英元帅,而且,钟南山多年来在医学领域的努力,他积累的名誉,也将付诸东流,说不定他的医学生涯也会就此结束。
这样一份代价实在太大了,可面对叶剑英元帅的病情,钟南山还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钟南山一生都坚守着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作为一个医生,要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绝不能够因为害怕名誉受到影响,就放弃救人。
即便这次手术有可能失败,钟南山也要试一试。因为,这已经是最后能够挽救叶剑英的手段。
医疗小组听到方案之后,很快就陷入了争论,中央也得到了报告,大家的心情都十分纠结,此时此刻,一个决定将对整个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终,还是中央拍板,同意钟南山为叶剑英进行气管切开手术。
钟南山一生见过许许多多的病人,但叶剑英的分量却是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比的。
在众人或期待、或担忧的目光之中,钟南山走进了手术室。
几个小时之后,手术结束,钟南山的心勉强放下了,手术非常成功,他用自己高明的医术,把叶剑英元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当钟南山走出手术室,宣布手术成功的时候,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欢呼起来。
但钟南山不敢懈怠,因为,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经过三天的观察。
这三天不出意外,才算是真正救回了叶剑英的性命。
那三天,是钟南山最为紧张的三天,他几乎没有合眼,日夜守候在叶剑英的床边,不敢放过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化。
三天之后,叶剑英的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脱离了生命危险,这场“淮海战役”终于打赢了!
多年之后,国家才公布了关于这场手术的细节。钟南山和叶剑英,他们都是对国家产生过重大影响,乃至于改变历史的人,但人们从未想过,他们两个会见过面。
然而在历史的某一刻,因为一场来势汹汹的肺部感染,两个在各自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产生了交集。钟南山这位了不起的医生,救了叶剑英的命,留给后人一段津津乐道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