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
1.颈椎病的一般症状
因其属于颈椎病中的一型,因而其必然具有颈椎病的一般症状,如颈痛、后枕部痛、颈部活动受限等。如病变同时波及脊髓或脊神经根,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对颈部症状应注意检查,其是除外椎动脉第一段、第三段和第四段供血不全的主要根据之一。
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状
椎动脉分为四段,其中任何一段病变引起缺血时,均可出现相类同的症状,本型颈椎病的病变主要位于椎动脉第二段,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偏头痛:为多发症状,发生率约在80%以上,常因头颈部突然旋转而诱发,以颞部为剧,多呈跳痛或刺痛。一般均为单(患)侧,有定位意义;如双侧椎动脉受累时,则表现双侧症状。
(2)迷路症状:亦较多发,主要为耳鸣、听力减退及耳聋等症状。其发生率约为80%,主要是由于内耳动脉供血不全所致。
(3)前庭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发生率约为70%左右。其发生、发展及加剧与颈部旋转动作有直接关系。应注意与梅尼埃病鉴别。
(4)记忆力减退:约60%的病例出现此种现象,往往在手术刚结束(椎动脉减压性手术)患者即主诉“头脑清楚了”。甚至发病多年不能下棋的患者,术后当日即可与病友对弈获胜。
(5)视力障碍:约有40%的病例出现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复视、幻视及短暂的失明等,主要是由于大脑枕叶视觉中枢以及第Ⅲ、Ⅳ、Ⅵ脑神经核(位于脑干内)和内侧束缺血所致。
(6)精神症状:以神经衰弱为主要表现,约占40%。其中精神神经抑郁者较多,欣快者较少。多伴有近事健忘、失眠及多梦现象。
(7)发音障碍:较少见,约占20%。主要表现为发音不清、嘶哑及口唇麻木感等,严重者可出现发音困难,甚至影响吞咽。主要是由于延髓缺血及脑神经受累所致。此症状更多见于高位侧索硬化症患者,应注意鉴别。
(8)猝倒:系因椎动脉痉挛引起锥体交叉处突然缺血所致,多系突然发作,并有一定规律性。即当患者在某一体位头颈转动时,突感头昏、头痛,患者立即抱头,双下肢似失控状发软无力,随即跌(坐)倒在地。发作前多无任何征兆,在发作过程中因无意识障碍,跌倒后即可自行爬起。其发生率约在20%左右。
3.自主神经症状
由于椎动脉周围附有大量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因此当椎动脉受累时必然波及此处的交感神经而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失调。临床上以胃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症状为多。个别病例可出现Horner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由于人体组织的复杂性,尤其是中年以后的机体,各个器官可能患有各种疾患,因此难以将其统统归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来解释,只有那些检查阴性者方可考虑;但明确结论尚需通过治疗(包括手术)才可得到正确判断。
二、椎动脉型颈椎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是因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致。
(二)发病机制
1.动力性因素
主要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波及两侧上、下横突孔,以致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并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此种因素最为多见,大多属于早期轻型。此外,椎间隙间距改变对椎动脉亦产生影响,因为在椎间隙退变的同时,由于上、下椎体之间的间距变短,致使同节段的椎动脉相对增长。这不仅直接破坏了椎动脉本身与颈椎骨骼之间原有的平衡,且易使其出现折曲、狭窄及弯曲等改变。只要恢复椎节间高度(例如通过牵引),此现象即可迅速消失。
2.机械性因素
主要由于持续性致压物所致。
(1)钩椎关节囊创伤性反应:椎节后方小关节囊处的创伤反应主要影响脊神经根,而钩椎关节囊壁滑膜的肿胀、充血及渗出则由于直接减小了横突孔的横径(对椎动脉的影响较之矢状径更为重要)而易波及椎动脉,可因局部的刺激或压迫而引起该动脉的痉挛、折曲或狭窄。
(2)钩突骨质增生:在颈椎诸关节中钩椎关节是退变最早的部位之一,因此骨质增生亦较多见。增生的骨刺除直接压迫侧后方的脊神经外,椎动脉亦易受压,加之横突孔这一骨性管道使椎动脉失去退缩与回避的余地,从而构成其发病的主要病理解剖特点之一。钩突骨质增生的部位以颈椎退变的好发部位为多见,即颈5~6、颈6~7和颈4~5;但近年来,发现颈3~4椎节亦非少见。
(3)髓核脱出:由于椎体侧后方钩突的阻挡,椎间隙内的髓核不易从此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或椎动脉。但当它一旦穿破椎体后缘侧方的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时,则有可能达到椎间孔处,在压迫脊神经根的同时波及椎动脉。
3.血管因素
不仅较为复杂,且易变性大。主要表现为:
(1)血管动力学异常:本病多见于中年以后,除因颈椎本身的退变因素外,血管亦出现老化,尤其是50岁以上的病例,主要出现血管本身的弹性回缩力减弱。当然,此种现象亦与颈椎的活动量大有关,尤其是旋转、前屈等,均使椎动脉处于被牵拉状态,从而也加速了血管的退变及老化。
(2)动脉硬化性改变:是血管动力学异常病理改变的结果,即便是正常人,50岁以后,其全身动脉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硬化性改变,椎动脉亦不例外,其程度与年龄成正比。如果在血管壁上再出现粥样斑块(椎动脉为好发部位之一),则可加速这一病变过程。
(3)血管变异:解剖材料表明,椎动脉及椎静脉(丛)易出现变异,包括横突孔的分隔(少数可分成2~3个)、矢状径及横径改变、血管数量的差异、两侧血管的不对称及口径大小不一等,均与本病的发生及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以上数种因素可同时出现,或以某一种为主。其中由于椎节不稳及局部创伤性反应所致者,易通过局部制动等有效措施而使症状消除。而因增生的骨刺等机械因素引起者则多为持续性。如在同一病例数种发病因素并存,当通过治疗后其中属于可逆性的因素已经消除,而症状随之消失或明显减轻,则说明其他因素并非占主导地位,其预后多较佳。但如果采取各种疗法后症状并无明显缓解时,则表明机械性致压物为本病例发病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除外其他疾患基础上多需手术治疗。因此如对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如能全面加以了解,则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判定。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预防
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间或工余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下位颈椎的应力,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注意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劳动或走路时要防止闪、挫伤。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按时做颈肩部肌肉的锻炼。
颈椎病食物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主食,主要是提供热能,如米、面,都属于这类食物;另一种食物,可以调节生理机能,称为副食,如豆类、水果和蔬菜等。主食中所含的营养是不同的,粗细要同时吃,不可单一偏食。 粗细、干稀、主副搭配的全面营养可满足人体需要,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维持正常人体的需要。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怎样治疗
中医辨证类: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中医辨证类: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
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