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酿造酱油酿造原理

2022-08-07 来源:好走旅游网

摘要:酱油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两种,国家规定配制酱油应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且比例应不小于50%。由于酿造酱油需要3个月~半年的酿制时间,配制酱油只需8~10个小时就能制作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少厂家用配制酱油冒充酿造酱油。那么,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如何区别呢?酿造酱油酿造原理是什么?

【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如何区别 酿造酱油酿造原理

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如何区别

1、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酿造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普遍比配制酱油高。按国家规定,配制酱油应含有50%的酿造酱油,但很多厂家生产的配制酱油只含有10%的酿造酱油,因此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比不上酿造酱油。

氨基酸态氮指的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元素的含量。该指标越高,说明酱油中的氨基酸含量越高,鲜味越好。国家规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最低含量不得小于0.4g/100ml。一般来说,特级、一级、二级、三级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8、≥0.7、≥0.55、≥0.4g/100ml。

除了氨基酸态氮这个指标,还可以看泡沫,看挂壁性,也可以通过气味来判断。

2、看泡沫

摇晃酱油瓶,酿造酱油泡沫大小比较均匀并且不容易散;配制酱油泡沫大小不一,很容易散去。

3、看挂壁性

摇晃酱油瓶后,酿造酱油挂壁性好,停留在酱油瓶内壁的时间较长,内壁易着色;配制酱油的挂壁性差,着色力也较差。

4、闻气味

酿造酱油具有浓郁的酱香,没有其他异味;配制酱油需要摇晃后再闻,气味没有酿造酱油香,且酱香味不够正,是否有异味要看鼻子的灵敏性,一般人闻不出来异味。另外,闻气味这个区别方法,也和配制酱油的制作工艺有关系,如果制作工艺比较好,气味上和酿造酱油不会有很大差别。

酿造酱油酿造原理

酱油酿制过程中,在各种微生物的不同酶系作用下,原料中各种有机物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形成酱油的多种成分。其中原料中的蛋白质在蛋白酶和肽酶相继作用下,经一系列水解过程,生成分子量不同的肽。蛋白酶与肽酶作用的适温为40~45℃。植物蛋白含有18种氨基酸,谷氨酸与天冬氨酸具鲜味,甘氨酸、丙氨酸和色氨酸具甜味,酪氨酸具苦味,肽也有一定鲜味与口味。在成品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约占总氮量的50%。若加盐少或混拌盐水不均,酱醅中易有腐败细菌发育,分解氨基酸生成氨与胺,失去鲜味,产生臭味与恶臭味,因此应注意预防。腐败细菌生长适温为30℃左右,适宜环境为中性或微碱性。

淀粉酶系水解淀粉生成糖,为发酵性细菌(如乳酸细菌)提供营养,可渐繁殖并进行乳酸发酵,环境变为微酸性与酸性,有效地抑制腐败细菌,为酵母菌生长、发酵创造良好条件。蛋白质则在酸性蛋白酶作用下继续水解。与此同时,也有其他类型发酵进行,各产生相应产物,如有机酸和醇类等。

发酵中,原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脂肪等,亦在酶促下发生变化,形成各自分解产物。

产物中,有机酸与醇经酯化反应形成各种酯化物。

除氨基酸产物外,酱油中的糖类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戊糖;有机酸类有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丙酸、苹果酸等;醇类有乙醇、甲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等;酯类有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酸乙酯等。各赋予酱油特有的滋味。

酱油酿制中还发生褐变反应,即生色。褐变有酶褐变与非酶褐变两种。前者是在微生物酚羟基酶和多酚氧化酶催化下,酪氨酸氧化成棕色黑色素,这主要发生在发酵后期。后者无酶直接能参与,是发酵产物葡萄糖类物质与氨基酸经美拉德(Maillard reaction)反应生成类黑素。延长发酵期,提高温度,能强化此反应,但影响酶发酵。所以,只在发酵后期可采用此褐变反应。上述褐变仅生成淡色酱油,如需要黑褐色酱油,须加入酱色,即焦糖色素(糖在150~200℃下焦化而成,酱油发酵中无此过程)。因此,将制成的曲与盐水混合,在保温发酵过程中,能加速各种酶在适宜温度下的化学变化,产生鲜味、甜味、酒味、酸味与盐水的咸味混合,而变成酱油特有的色、香、味、体。酱油香气成分的形成则更加复杂,已发现有多达80余种微量香味成分,主要有酯类、醇类、羟基化合物、缩醛类及酚类等,它们的来源主要有由原料成分生成、由曲霉的代谢产物所构成、由耐盐性乳酸菌类的代谢产物所生成以及由化学反应所生成等。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