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崇宗敬祖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追求之一,中国人对血缘关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宗族是维系中国社会结构的一条纽带,是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承载者。在宗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了诸如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等名词,那么诛九族是哪九族?六亲不认指哪六亲?下面带大家一文看懂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是什么意思。
中国人对血缘关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未来的社会构造依然会和宗法文化有着相当深厚的关系。宗族会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现代社会里宗族仍将继续存在,只是宗族的血缘关系、宗亲关系会慢慢变淡,而它的联谊功能会逐渐扩大,这就是宗亲会为什么会在世界各地广泛出现的原因。
五服就是亲人死后,要为之穿丧服的五类亲人。
一服主要是至亲,发丧的时候要穿最破烂的丧服。一服一定是与死者有直接生养关系的,譬如死者的父母、儿女等。
二服主要是兄弟姐妹、孙子孙女、亲侄子、亲伯亲叔、亲姑姑等,发丧的时候要穿较破的衣服。二服的话,死者的亲爷爷是大家的共同祖先。
三服是本家的堂兄弟、堂姐妹、堂姑等人。所谓三服,就是死者的曾祖,也就是其爷爷的父亲,是大家共同的祖先。
四服是更远的,通常大家不是很近,却又都是死者的爷爷的爷爷(高祖)的直接后代。
五服是宗亲关系中最远的,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四服的亲戚生养的孩子。
再往外就是出五服了,出了五服不意味着大家没有共同血缘,而是大家的关系没有那么近而已,同辈的只能说是族兄、族弟、族姐姐、族妹妹。
六亲是最亲的亲人,有一个成语叫“六亲不认”,意为不重天伦,不通人情,不认亲朋好友,对亲属都不顾。泛指对谁都不讲情面。所谓六亲,一般是指六种最亲近的关系: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夫妻。
历史上关于“六亲”,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1、《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
2、《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3、《汉书》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因为在以上三种说法中,血缘关系纥婚姻关系最为亲近的是第三种,所以人们多赞同这种说法。
六亲,有多种说法:
一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出处:汉贾谊《新书·六术》:“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为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务于六,此之谓六亲。”
二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晋杜预注:“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
三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
出处:《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也。”
四指父子、兄弟、夫妇;
出处:《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王弼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后汉书·循吏传·秦彭》:“乃为人设四诚,以定六亲长幼之礼。”唐李贤注:“六亲,谓父子、兄弟、夫妇也。
五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上服度则六亲固。”唐张守节正义:“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亦泛指亲族、亲戚。
六指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夫妻、子女;
出处:父亲为一亲(涵括父亲方的亲戚如祖父母、叔伯、姑娘--姑为父之姐,-娘为父之妹);母亲为二亲(涵括母亲方的亲戚如外祖父母、舅、姨);兄弟为三亲(涵括嫂子、弟媳);姐妹为四亲(涵括姐夫、妹夫);夫妻为五亲(涵括公婆或岳父岳母);子女为六亲(涵括媳妇、女婿)。
所谓九族,就是五服的亲戚。往上推有四辈,往下推也有四辈,加起来共九辈。
《三字经》对九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所谓的“诛九族”,说的就是把高祖以下和玄孙以上的所有亲戚全杀死。
所谓祖宗十八代,就是指直接(父系)祖先和后代。
即: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鼻祖是十八代的开山祖师,然后鼻祖生远祖,远祖生太祖,太祖生烈祖,烈祖生天祖,天祖生高祖,高祖生曾祖,曾祖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己身,己身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生曾孙,曾孙生玄孙,玄孙生来孙,来孙生晜孙,晜孙生仍孙,仍孙生云孙,云孙生耳孙。加起来正好十八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