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文化街是天津仅有的两个5A级景区之一,是老天津人常去之处,不仅体现出传统的天津特色,更汇集了天津的多种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到天津旅游的广大游客的首选之地。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天津最古老的城区之一——天津古文化街。我们将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了解天津城的发展历史的片段,认识一些曾与天津紧密相关的历史人物,感受天津的特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回忆古文化街中曾经的往事。特别需要提醒大家,保管好个人物品,注意安全。
天津古文化街中的天后宫闻名于世,它是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并且是唯一的御赐修建的妈祖庙。天津古文化街便是以天后宫为中心,逐渐聚集、发展起来的,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区域,它主要由宫南、宫北两条大街组成,全长约680米,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们今天将依次游览民俗胡同——“通庆里”,道教圣殿——“玉皇阁”,纪念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严复的“天演广场”,以及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的“天后宫”。此外,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陆续看到以苏式彩画形式绘于文化街店面上的中国传统故事、民间英雄,以及吉祥图案;还会看到各色老字号、传统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天津特色的民俗民风;还可以品尝天津的特色食品和小吃。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同游览。
古文化街牌楼
作为天津古文化街的标志性建筑,在南北两端的入口各有一座贴金绘彩、翠顶朱楹的牌楼。眼前这座牌楼就是其中之一,体现出典型的明清特点,上写“沽上艺苑”四个大字。沽指水,古时的天津,水陆相间,素有“七十二沽”之称;天津又是曲艺之乡、曲艺的窝子,所以称为“沽上艺苑”再恰当不过。
牌楼的背面上书“金鳌”二字,取鲤鱼跳过龙门化龙之意,祝愿来到这里的人飞黄腾达,万事如意。
走过牌楼后,可以看到地面上密布十二枚铜钱,游人经过此地,取“踏金踩银”之意,祝大家生意兴隆、招财进宝。
古文化街两旁的彩绘
进入文化街,一眼望去,便觉古色古香。除了传统样式的建筑外,两边店面上的彩绘更是增色不少。这些彩绘是文化街修缮之时请了10余位苏州的画师,以中国传统故事、传统人物、以及各色花鸟为题材所创造的800余幅作品,题材丰富、内容广泛。
传统工艺“泥人张”
我国的泥人主要有这么几大种类:无锡惠山的大阿福;河北浚县的泥咕咕;天津的泥人张等。天津泥人张成名于清道光年间,后经几代人传承,在国际上屡获殊荣,是天津的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泥人张彩塑的题材丰富,多以传统故事、传说中的人物为素材,如《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还有《钟馗》、《八仙》等,更有市井人物、普通百姓等。
立于泥人张店面门口的两个人物称为“和合二仙”,是泥人张店面的传统造型,喻意和谐、和睦、和气、和美、合作之意,取和气生财、共同发财之意。
通庆里
在古文化街有一条极具天津地方特色的胡同——通庆里,它始建于民国2年,是目前天津独具规模的、中西合璧式的四合院群落,距今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早年是天津的一大盐商卞家的宅院,既有徽派建筑的特点,又有民国时期建筑的特色,显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1982年文化街改造的时候没有急于拆掉,经走访了很多专家,查了很多资料后,没有拆除,而是加以整修。
通庆里全长约60米,两头各有过街三层小楼,中间两边各建有五个、共有十个独立的院落。进入巷口,抬头就可以看到一个蝴蝶状的镂空木雕,寓意通达吉庆,通庆里也是由此得名。甬道地面上有多个印有 “通达吉庆”四个字的纯铜的井盖。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四个字无论怎么念都是非常吉祥的。像“吉庆通达,通达吉庆,通吉庆达”,大家想一想为什么。
作为历史风貌建筑,通庆里被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修缮。修缮一新的通庆里也随处显示着天津的民俗味道。通庆里东西两侧两边的壁画整修之后加上去的。首先大家看到的这两幅壁画,一幅描绘的是节庆期间民间踩高跷的热闹场面;另一幅称为“文明娶亲”,描绘民国初期天津民间半中半洋的迎亲场面;这幅“俏皮话”极具天津地方特色,其中之一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请大家再仔细看一看,还有哪些俏皮话呢?
为了最大保留原有的风貌,原有的构件沿用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中间的8个跨院所有的墙砖都是通庆里当初使用的老砖。古文化街是里弄式的建筑,很多建筑有徽派建筑的痕迹。看到二楼围栏上面十字镂空的堆砌方法,就是典型徽派建筑特点。
细看整个通庆里可以看出,胡同中的主要建筑是二层的,但是唯独东西两侧的小楼为三层过街楼。这个过街楼有很多传说,因为当初通庆里是卞家的宅院,卞家自然会选择风水之地。古文化街东临道教圣殿玉皇阁,南侧不远就是妈祖文化中心天后宫,在当时是块风水宝地。两边的过街楼喻意“把住东西”。“东西”在中国人眼里有财物之意,那么“把住东西”就是把住了钱财。还有其它衍生出来的说法,一个是起到瞭望哨的作用,因为这么大的宅户需要家丁看家护院,这个瞭望哨可以俯瞰通庆里的全巷。再有一种说法,因为通庆里当时是砖木结构,为了预防火灾,所以建设了高于通庆里的建筑。还有一种说法是三楼是供老爷纳妾续弦之用。
在通庆里的这一端画有另一组壁画。左手边的这一幅就是非常著名的《潞河督运图》,它体现的就是当时天津督运粮食的景象。画上这幅桥的位置正好是古文化街南边的东浮桥,现在叫“金汤桥”。以前之所以叫东浮桥是因为当时是一条条小船搭建起来的。在古文化街对面以前就是粮仓。南粮北调的粮食在这里会搁置一段时间再北上。对面这幅是根据杨柳青年画“黄大门”进行雕刻的。之所以叫做“黄大门”是因为在这幅年画中间有一户人家的大门,在原画中这个大门的黄色的,所以叫“黄大门”。它体现了天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年时候的习俗。整幅画从这边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一直描绘到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景象。通过这幅画就能了解到天津的春节期间的民俗习惯。
玉皇阁
走出通庆里,就可以看到玉皇阁。天津人称之为“玉皇阁(gǎo)”。据史料记载玉皇阁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天津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初建成时,“玉皇阁”是当年天津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殿内主要供奉的是在道教神系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玉皇大帝,它是道教世界中级别最高的神明之一。但在民间的神仙世界中,玉皇大帝却是众神之王,统领三界十方,就连人间的皇帝也由它管辖,因此它也就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世界主宰。
玉皇阁的原建筑群落十分庞大,由旗杆、牌楼、山门、钟鼓楼、前殿、八挂亭、清虚阁、南斗楼、北斗楼以及三清殿组成。其中清虚阁是庙内的主体建筑。但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玉皇阁的建筑遭到了严重破坏,现仅存的清虚阁是玉皇阁建筑群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明代建筑。只是至今仍然沿用着玉皇阁的名称。
现存的清虚阁建筑在砖石垒成的台基上。台阶踏步六级,两侧设有垂带石。整个楼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檐下设有木制回廊,站在廊中可凭栏远眺;殿内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原来安放在上层的神龛,在修缮后,改设在一层殿中。神像与人间的帝王极为相似,是人间帝王形象的再现;在玉皇大帝神像的两侧,还有两尊侍奉玉皇大帝的侍者,其中的一尊,就是“三只眼的马王爷”,它是守护玉皇大帝的官员。马王也叫“灵官”;楼阁的顶盖为九脊歇山顶,檐心为黄色琉璃瓦,脊、兽和檐头瓦件是绿琉璃,这种建筑做法在古代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是当时津城等级规格最高的木结构楼阁。
玉皇阁是当时天津卫的至高点之一,所以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日,老百姓就会登上玉皇阁,以求登高之意,祈求身体健康、步步高升。
严复和天演广场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它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青年时期被公派到英国留学,留学期间,他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2019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目前严复的故居,就在天津古文化街宫南西侧114-1乔香阁。朋友们现在看到的这尊铜像就是严复的塑像,这个小广场即是“天演广场”。下面请跟随我往南走。
途中讲解
从天演广场到天后宫广场约3分钟路程,可选择对街道两侧的彩画、老字号进行讲解。古文化街的彩画多描述传奇小说、传奇故事和传奇人物,可适当关注;老字号有“蔡氏贡掸”、“老美华鞋店”、“杨柳青年画”和“泥人张彩塑”等
天后广场
改造后的天后广场与往日有很大不同。如位于天后宫对面的戏楼,是天津最早的露天舞台,原先距离天后宫只有5米,是为了答谢妈祖的护佑而给妈祖演戏用的。该戏楼在文革期间被拆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5年时重建的。每逢周末,某些文艺演出团体便会在这座戏楼上免费为游客表演节目,多为京剧唱段。有重大节日时还会有各种民间绝活表演,非常热闹。
此外,在天后广场上还设有多种天津小吃、民间手工艺摊位,各具特色,如吹糖人、捏面人、药糖、茶汤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饱眼福、口福。
请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天津的这座天后宫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是的,以中国人(北半球大多如此)的建筑观念来看,建筑多是面南背北的。但面前这座天后宫却是坐西向东,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朝向使天后宫面对海河,信民不需下船就可以直接遥拜妈祖。
在天后宫前还有两根高约17米的幡杆,当初在其上高悬红灯,为海河上的船只指路引航,起到灯塔的作用,后来每逢妈祖诞辰和出皇会,幡杆上都会各悬挂24个大红灯笼,意为期盼出海的人们早日平安返航。
天后宫
看过了戏楼和幡杆,让我们一同走进天后宫。天津地方民间称天后为“娘娘”(女性神祗都被称为“娘娘”),所以天后宫又被称作娘娘宫。它始建于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明代永乐元年(142019年)重建,是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也是世界三大天后宫之一。史书记载,天后确有其人,家姓林,因生后不哭,取名“默”,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她生而神异,熟习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险船只,27岁羽化升仙,成为人们信仰的海神。历代统治者颂扬其功德,多次加封,直至“天后”。其她在海上救人,所以渔民将她供奉为海神,以求庇护。
天后宫是一个道教场所,按道观的格局而建。最外为山门,门两侧立黄铜麒麟。麒麟被视为祥瑞之物,辟邪、祈福,人们经过他们时,总要伸手摸上一摸,以求平安吉祥,故有“摸摸麒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麒麟背,一辈子不受罪;摸摸麒麟腚,一辈子不得病”的说法,表达人们对她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请游客朋友进天后宫游览,浏览时间为15分钟,然后在这里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