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祝愿,退休之后,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7月13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饶毅,在北大20x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时隔一周多,仍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其“500余字”“4分钟”“9次掌声”的推荐理由十分抢眼。
毕业致辞年年有,但真正广为流传、历久弥新,能在年轻人心中埋下智慧的种子,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却为数不多。
究竟什么样的致辞才能深入人心,成为突破时空的经典?在通读了大约20篇流传较广的毕业典礼致辞后,我发现“经典致辞”通常是这样的。
首先,它应该是普适的,它不加修饰、直白陈述的“微言大义”包裹着智慧的声音,不仅为即将走上社会—这一残酷战场的新鲜人吹响战斗“号角”,也给被琐碎生活麻痹的灵魂送去精神滋养。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20x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至今依然鼓舞着很多人。其中一段话令人动容,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上个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对20x届毕业生,说了一番充满力量与勇气的话:“在‘潜规则’盛行的当今世界,法学院坚持教你们一套‘显规则’,法治国家不应有‘潜规则’!”
从单纯的象牙塔步入鱼龙混杂的社会,是很多人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场战役,但正如打仗不能仅靠“匹夫之勇”,他们不仅需要精神领袖高屋建瓴的指引,也需要“麻辣教师”对空有热血的当头棒喝。
所以,一篇好的毕业致辞也应该是负责任的。它在提醒毕业生“勿忘初心、胸怀理想”的同时,也会告诫他们“社会和学校不一样”。
20x届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北大法学院教授苏力发表了题为《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的演讲,他说:“我们的同学千万不要把自己20x年来习惯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否则你就会发现‘楚材晋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样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来安慰自己……”
谈及找工作,在20x年北大法学院毕业欢送会上,苏力的《责任高于热爱》“毒舌”道:“……你既没太大自由,也没很多选择;更大程度上是进入一个格式化的社会,是‘求职’。社会一点也不‘小资’,它最多也就听听,却不在乎你的感受和自尊,不会迁就你……不必太多抱怨或感叹,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没几个成年人干的是自己想干的事。”
在这篇冷峻但不冷漠的演讲稿 最后,他再一次戳破“心高气傲”的泡沫:“具体生活永远在琐细平凡的当下,千万别把它抵押给关于自己的“愿景”或“理想图景”,vision这个词更多译作幻觉。”
通读完前文所例举的致辞不难发现,一篇“经典永流传”的毕业致辞通常回避“成功”,但却是“智识”的。它不会去附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成功”,而是引导你,即使离开学校仍不要放弃学习和思考,让每一天“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以抵御被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