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端别称:张紫阳、紫阳真人、悟真先生。字号:字平叔号紫阳。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天台(今属浙江)。出生时间:984年。去世时间:1082年。主要作品:《西江月》《西江月》《西江月》《西江月》《西江月》等。主要成就: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之祖,“全真道南五祖”之首。
关于张伯端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张伯端的诗词 点此查看张伯端的详细内容
《绝句六十四首》、《绝句六十四首》、《绝句六十四首》、《绝句六十四首》、《西江月》、《绝句六十四首》、《绝句六十四首》、《绝句六十四首》、《绝句六十四首》、《绝句六十四首》、《绝句》、《绝句六十四首》、《西江月》、《西江月》、《西江月》、《满庭芳》、《西江月》、《解佩令》、《绝句》、《西江月》。
二、人物生平
张伯端曾为幕僚。据清·仇兆鳌《悟真篇集注》卷首“陆彦孚记”,张平叔“少业进士,坐累谪岭南兵籍”。治平中,曾随龙图公陆诜“师桂林”,并“引置帐下,典机事”。陆诜“移他镇,皆以自随”,最后陆诜“薨于成都”。平叔“转徙秦陇。”张伯端曾为府吏数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纵火烧毁案上文书,因之,以“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熙宁二年(公元1069),张伯端在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潜心修炼。曾“三传非人”,而“三遭祸患”。熙宁八年(公元1075),因“患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叙丹药之本末。书成后,学者云集而来,晚年“自成都归于故山”,返回江南传道。张伯端真人之师为刘海蟾,桂林刘仲远真人系张伯端真人所度化。
三、人物影响
张伯端在世时并没有亲自创建学派或教派(一般认为,白玉蟾为南宗实际建立者),但在其身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派。按张伯端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辗转授受至白玉蟾,渐壮大为以《悟真篇》为理论经典的重要内丹流派。称为“金丹南宗”,由于张伯端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与全真道并列金丹南北宗(后合而为一)。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也被尊为“南宗五祖”。以上南宗嫡派都主张“一己清修”。另据《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还有自称出于张伯端之传的一派,主张“男女双修”,该派始于两宋间的刘永年,刘曾于绍兴壬申(公元1152年)刊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其序言中自谓于绍兴戊午遇至人亲授口诀,而未言所遇者姓字。刘永年传象川无名子翁葆光及寺簿卢公, 翁葆光撰有《悟真篇注》等,其徒若一子门人某跋《金液还丹印证图》,称刘永年于绍兴戊午“遇悟真得其道”。然绍兴戊午(公元1138年)张伯端已卒五十多年,当为依附之说。《混元列仙图》亦未列双修一系。
四、主要成就
1、创作道家养生功法《悟真篇》,总结北宋之前的道家内丹思想,为丹道集大成之作;后信奉佛法的雍正将其所撰的《悟真篇》后篇改编编入《御选语录》中。自北宋以来,《悟真篇》历受学者推重。但佛者、近佛者,多加曲解,甚至臆改本文,以致各本真伪并存, 文字颇多出入。(此书序各本均有同异。宋夏宗禹《讲义》本,翁象川渊明无名子《注解》本,清朱元育《阐幽》本,明陆西星《外史》本,均未收此序;清董元真《正义》本有删节,自注云 “稍节从陶氏本”;《十书》、《注疏》、《三注》、《直指》、等则收全部序文,但亦互有出入。清末刘师培《读道藏记》曰:“张氏自序旧本,仅七律十六、五 言一、绝句六十四,词十二,别无他篇附入,与夏宗禹《讲义》本相同。”书中八十一首诗词,象九九之数,则为纯道教理论。但注家对此序众论纷歧,疑是参半。即以十种版本而论,有五种无此序,包括《道枢》,有一种有大删节。《直指》《三注》《注疏》内容相同,均载参考《传灯录》及 “击竹而悟”之事,《十书》则未录此段。此种不同之处,盖因注者观点不同,近佛者录佛经;近道近儒者删禅语(如董德宁底本等);纯道者则不录;调和者录象征性数句(如十书,似皆以己意增减,皆非原有之句。)至于全删此序,则实际对其真伪怀疑。如翁葆光、陈致虚、陆西星等,因序文内容和《参同契》、《悟真篇》等纯道家义理与道家文化本位立场相违,所以不加采录。朱元育为龙门正宗,对其真伪也似加怀疑,所以《道藏辑要》亦无此序。大部分教内人士与学者认为此书序与部分为伪或在宋金元道教虚弱时与其他道教资料一同被修改窜入,如古灵宝经本有极为鲜明的“文化本位立场”。然这些典型材料的绝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元初佛道论战中,尤其是在元代佛教徒挑唆元朝统治者烧毁《道藏》即已被删改殆尽,致使早期灵宝派这一立场和思想长期隐晦不彰,直到敦煌道藏被发现才得已重现。但如果把《悟真篇》改的面目全非譬如修命的部分被改成佛教的,那后世重修道藏的时候一定会发现修改。故把部分换词,如道、仙被换成佛;真人被换成如来;道性被换成佛性、禅性;丹被换成禅等等流传于世。《嘉泰普灯录》中“吕洞宾参黄龙”“张伯瑞参佛经”故事的编撰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此故事虽寓有“佛高于道”之意,但对此故事情节的虚构却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在专门研究了道教内丹学的基础上精心编撰而成,因此对包括一些道教徒在内的读者均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不少道教徒都信以为真,吕洞宾参黄龙、张伯瑞参佛经竟被流传了下来,以至“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被视作吕洞宾名言而在道教界广为传播,如《道缘汇录》、《吕祖全书》、《西游真诠》等明清道教典籍均载有此事。而被篡改的悟真篇序与杂词则被载人《道藏》。可见其故事的影响力广泛受到当时宗教界的承认,很多道教徒都信以为真,不知察觉而潜移默化的维护传播此说;元代废道 ,道经损失严重 ,粗略统计,共阙794种2500卷,相当于半部明《正统道藏》被烧毁。明代重修《道藏》时,向各地区征集经书 ,编纂者把被修改的部分误以为是三教合一之作而载入道藏,也是情有可原。)2、《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张紫阳八脉经》、(《长生要义》已佚)其中《青华秘文》是后来的乩笔,与《悟真篇》作用不同,不能算为其本人著作。其中,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 1075年)撰写的《悟真篇》,以《阴符经》、《道德经》为两大理论依据,“略仿《参同契》”(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全书宗承传统内丹学说,说明内丹炼养的根本原理就是归根返本,逆炼归元,并描绘内丹修炼的全过程及阐发丹经要点、修炼内丹的方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道臧精华录》谓:“是书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该书是最重要的炼丹理论及实践著作著作之一。与之前的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齐名,同被尊为道教的“丹经之祖”。全书由诗 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其中七言律诗一十六首,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韵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又一首)、和七言绝句五首,以及歌颂诗曲杂言三十多首。有前、后二序。历代都有大量的注疏本,仁智自见。(后世佛教徒谤吕祖参黄龙、张祖参佛书,请点击吕祖参黄龙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