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镇孙出生地:广东番禺。字号:鼎卿。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出生时间:1235。去世时间:1278。别称:越溪。主要作品:《白云对月》《和御赐诗》《水帘洞》《谢恩诗》《夜过白云话别》等。主要成就:广东制置使兼经略按抚。
关于张镇孙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张镇孙的诗词 点此查看张镇孙的详细内容
《夜过白云话别》、《和御赐诗》、《水帘洞》、《谢恩诗》、《白云对月》、《夜过白云话别》、《夜过白云话别》、《夜过白云话别》、《话别·日乾夕阳自惺惺》、《话别·圣贤今古在吾人》、《话别·遥看天际白云浮》、《水帘洞·岧峣仙境倚层丘》、《谢恩诗·当宁宵衣务得贤》。
二、历史演绎
少年被誉神童 为民英勇就义 第一回 天赋异秉 年少轻狂张镇孙的父亲张翔泰,喜欢写诗,喜欢喝酒,著有诗文集《诗》、《易》。话说张镇孙的母亲怀孕的时候,曾经梦见过一轮红红的太阳扑入怀中,邻里之间都在猜测:张家肯定要出一个贵人!张镇孙出生以后,果然天赋异秉,聪明伶俐,加上张家管教有方,张镇孙苦心读书,很快便以博学强记而闻名。他知识渊博,文辞畅达,有“神童”之称。公元1250年,年仅十五岁的张镇孙参加童子试,名冠诸生,声震乡里。南宋时期有一个大文豪叫做李昂英,他梦见有人弯弓射江,江水为之干涸。当下占出卦文,以为大魁天下的,当是“张氏子”云云。后来张镇孙果然高中了状元,为志其事,张后来结集成文十六卷,使用《见面亭集》作为书名。此事虽《广州府志》有载,但或是巧合,或是后人之附会。第二回 屡考不中 发愤图强张镇孙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他自十五岁参加童子试以后,屡考不中,加上家境困难,各种嘲讽和打击接踵而来。然而这些挫折不但不能消磨他的志气,恰恰相反,更加促使他奋发向上,他利用不得志的二十年时间,攻读群书,研究社会。到南宋咸淳六年,已经三十五岁,步入中年的张镇孙参加乡试。结果,有志者事竟成,中了第五名举人。他抓紧这一年的宝贵时间,日夜潜坐书斋,钻研名家论著和历代兴亡的史迹,把先贤的远见卓识融为己有,运用自如,在论证和文风上独树一帜。第三回 高中状元 名成才涌张镇孙三十五岁的时候,赴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市)参加会试、殿试,他在金殿上挥笔疾书,顺利完成了洋洋七千言的政论文《廷对策》,文中针对国家当时的积弊,慷慨陈词,提出“国家以民为命脉”的论点,要朝廷实行“楫上益下”的政策,认为皇帝应该“以仁治天下”。并大胆提出严惩贪官污吏,以平民愤的建议。张镇孙的《廷对策》深得皇帝的喜爱,御笔朱批一甲第一名。按照宋朝时候的制度,新科状元必须火急成诗,宫女倚机,俟中官催索诗句,立即织成锦绣进呈皇帝,张镇孙向来不太擅长作诗,但那天竟然“运笔如飞”,人们以为是“名成才涌”。第四回 不畏权贵 被贬官职那时奸相贾似道当国,对张镇孙大言不惭愧地说,“子乃似道所擢也,省试当状元,惜相遇晚耳。”意思是张镇孙之所以能够当上状元是他大举推荐的结果,所以张镇孙应该答谢他。但张镇孙置之不理,不去答谢,按照宋朝的惯例,状元可以到判局取钱以充使用,但张镇孙只是略为取一些就了事,人们都说他“持正不阿”。但是因为权奸作梗,张只是除秘书监正字,迁校书郎,最后,落得外放任金华通判。这是州、府的佐官,位仅六品而已。不久元兵南侵,百官奔散,张镇孙因为侍奉双亲回广州故里,又被谏官劾其“闻兵逃遁”,被罢了官。第五回 临危受命 壮烈殉国元兵一步步逼近,南宋端宗从海路逃往福建,后又辗转到广东。公元1276年12月,广州已被元兵占领,宋军节节败退,形势非常危急,皇帝这才想起了文武双全的状元张镇孙,于是马上传旨召见他,并当即任命他为龙图阁侍制、广东制置使兼略安抚使,是广东地方高层的军事长官。皇帝还亲自赐予佩剑弓箭。张镇孙临危受命,知难而进,重整队伍,安抚百姓,率领宋军与元兵激战,一举收复了广州,群情激奋,军威大振。元军的粮草也用光了,不得不撤兵退走。但半年后的冬天,元军又派大将吕师夔、索多猛扑广州,张镇孙率2000余艘战船迎击元兵,激战于靠珠江北岸的江面上,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宋军大败,退守五羊城内,与元兵展开巷战,结果因孤军无援,广州城再度陷落,张镇孙为了不使城内的人民遭受侵害,假意投降,作了元军的战俘,在押往京师的途中,张镇孙英勇就义,自杀于大庾岭红梅花丛中,终年44岁。文天祥获悉张镇孙宁死不屈,为国死节的噩耗,特题诗悼念。广州有一首童谣里唱道,“河南人见面,广州状元见。”最后一个字的发音是xian,意思是出现。这首童谣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古时候广州的珠江两岸为大江所隔,有一位大儒梦见有人弯弓射江,江水为之干涸,他占出卦文,以为大魁天下的,当是“张氏子”云云。有一年江水枯竭,人们可以互相步行在江面上,河南河北人可以很方便地见面,这一年有一位叫张镇孙的广州人果然中了状元,张镇孙不但才高八斗,还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抗战英雄,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张镇孙住的那条街改名“状元坊”,广州还有跟张镇孙有关的状元井,状元墓。
三、历史悬疑
是投敌的叛徒,还是以身殉国的英雄?讲述人: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其凡张镇孙考上状元后,由于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一度在仕途上很不得意,直到宋景炎元年(1276),端宗被元兵困于广东省海丰县南之甲子门,张镇孙才临危受命,任龙图隔侍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力拒元兵,死而后已。然而,对张氏的历史评价,至今仍褒贬不一。以《宋史》、《元史》为代表的正统史家,认为张氏在广州之役中投降于元。《宋史·瀛国公纪》说:“张镇孙以城(广州城)降”。《元史·世祖纪》载:“出兵临之,镇孙乞降。”《哈刺 传》又载:”哈刺 引兵继至,(塔出)谕宋安抚张镇孙、侍郎谭应斗以城降,从。”其实,只要认真地把它们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元史》实《宋史》之扩写。在《元史》中,一个“乞”字,一个“谕”字,最为关键,它暴露了宋、元两史之载,乃不实之辞。因为既是“乞降”,则无须“谕”始降,所以何“乞”之有!这个矛盾,正说明了《元史》的这一记载并非根据事实而来,宋濂写于《元史》的这两段记载是经不起推敲的。王夫之曾指出“宋濂作史,以元为正,而乱华夷”。这说明在张镇孙的这个问题上,宋濂轻信《宋史》,是非也就更加颠倒了。张镇孙以身殉国,并非降叛,这是铁的事实。先从他的思想表现上看,明人黄佐在《广州人物传·张镇孙传》中为我们全文保存了张氏廷对时长达八千多字的《对策》。这篇《对策》乃张氏毕生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敢于直斥权势,对当时“豺狼当道”的整个官僚制度,及“政以贿成”,“狱惟货宥”的现象,深恶痛绝。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张氏高中状元后,还拒绝权奸贾似道的拉拢,视功名利禄如敝屣。宋端宗在危难时,有赦令云:“尔学士张镇孙,退居修养,犹能奋义捍贼。”由此可见,对宋朝之忠心,直到临死前,张镇孙从未动摇过,这正是他后来以身殉国的坚固而可信的思想基础。此外,有史实也可以证明,张镇孙是以身殉国的。当宋端宗困居海上时,任吏部尚书的陈仲微,在《宋季三朝政要(附录)》中记载了当时宋王朝所发生的大事。在“景炎元年十一月”这个条目内,记有“张镇孙除广东经略使,后死于难”;而在“丁丑(景炎二年)十一月”这个条目中,还记有“唆都元帅弃(潮州)而之惠州,与西省吕师夔军会合攻广州,城陷。张镇孙死之”。陈仲微过去曾因弹劾贾似道而多次被罢官,乃刚毅正直之臣;记载镇孙之事,乃其吏部尚书之职守所当为;而且陈的文章是事后对历史的回顾、总结,所以是比较冷静的,对发生之事是有所审核的,并不是一时道听途说仓促记录,因而是可信的。所以在清万斯同的《宋季忠义录》,阮元的《广州通志》里都乐于肯定张镇孙乃是以身殉国。据《广州人物传》,文天祥曾作诗哀悼张镇孙;董师谦亦云:“镇孙死难,惜无有表白之者。”这一切说明,张镇孙死于大庾岭后,南宋行朝已承认张镇孙为死难大臣,文天祥也将其作为殉国忠臣看待。后世也有诗云“景家家国变心无二,庾岭魂归性独坚。庙貌千秋崇祀典,芳名留与后人传”。这也正说明了在后人的眼中,张镇孙是一位有功于广州的正直勇敢忠心的“状元郎”。
四、生平大事记
□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大举南下。□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杭州,皇太后与宋恭宗投降。益王继位,是为端宗,航海至福建、广东一带。广州附近的海上溃军重新集结,奉张镇孙为帅,抗击元军。□ 1276年12月,端宗到达惠州,任命张镇孙为龙图阁侍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 1277年1月,广州城陷,张镇孙被俘。□ 1277年4月,张镇孙自杀于大庾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