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飞上天”的华语科幻片,还有哪些路子可走

2023-04-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文 | 老九

科幻片崛起、题材融合、市场渴求商业片,一起把国产电影推上了「天」。

地球已经不够国产电影「玩耍」了。

从已经上映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冲出地球》,到即将和观众见面的《独行月球》《明日战记》《超能一家人》《宇宙探索编辑部》……

国产商业片不是直接冲向宇宙,就是人类受到宇宙能量的影响。总之,地球「别来沾边」。

这一现象从未有之,以前别说宇宙,就连科幻都是中国电影缺失的一环。所以现象的起因,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截止7月27日)

01

国产科幻电影,广泛探索

国产商业片的这股「上天」热,还要从《流浪地球》说起。

2017年,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爷爷不亲,奶奶不爱」的情况下正式开机。

一方面,中国科幻过往一直挂着粗制滥造的标签,市场和观众被骗了太多次,伤透了心。另一方面,当时电影工业支撑不了如此细密的特效制作。加上郭帆边拍边改,成本水涨船高,投资人和观众对电影的信心都快被磨没了。

当时穷到什么程度呢?据主演吴京透露,最初进组是郭帆哭穷,找他来免费客串。结果被骗来之后「人财两空」,投资了6000万,又担任主演,才让项目顺利推进了下去。

《流浪地球》剧照 ©豆瓣

没想到,这部「勉强维持」的作品,在2019年春节档上映后,凭借高水平的制作,合格的剧情,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

46.86亿的总票房,证明了中国科幻有潜力,更有市场。

为了「抓住」这波科幻热,2020年,有关组织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科幻电影视作中国电影精品化的增长点和新动能。

同时,「科幻十条」正式公布,包括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10条政策措施。

按理说,有组织和市场的双向支持,科幻电影早该崛起了。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电影大盘持续走低,又一次消耗了资本和观众的热情。

这股浪潮被一推再推,直到如今才和观众见面。

不过等待虽长,也不是全无意义。《流浪地球》的制片人&编剧龚格尔曾说,中国科幻片要走两条路:一是「贵、大、多」,二是「小、巧、精」。

其中「贵、大、多」,即使在2019年的市场环境中,也很难通过单纯的高投入,达到好莱坞的制作级别,打出自己的优势。

而在当下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中,高成本就意味着高风险,所以真正的大制作,短期内想必不会成为科幻片的主流。

《上海堡垒》剧照 ©豆瓣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和尝试,目前这批「上天」的科幻片,基本都在走「小、巧、精」的「科幻+」路线。

成本更低,受众范围更广,让「类型融合」既可以保证创作者和投资方的收益,又能一直保持科幻片的存在感,为题材的发展充能。

譬如《外太空的莫扎特》,看似是科幻题材,其实包裹的是喜剧、家庭等现实题材;《独行月球》相比科幻,主打的还是开心麻花的爆笑喜剧;《明日战记》在科幻之余,还包括守卫家国、保护环境的表达。

《外太空的莫扎特》剧照 ©豆瓣

这些题材并不新鲜,但有了科幻的外壳,故事和特效更吸睛,也更有益于吸引观众回归影院。

所以「暑期档」华语片纷纷离地,根本原因是科幻片崛起的趋势、短期内「小、巧、精」的发展方向以及市场对商业片的渴求。

有趣的是,看似离开地球,但几部作品的表达,都没有脱离现实,堪称「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下」。

02

电影行业,需要更新鲜的视听体验

《独行月球》剧照 ©豆瓣

回顾过去半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受疫情影响,北京、上海等地都曾关停影院,单日票房屡创新低。

4月至今,票房最高的《人生大事》,以情感破局,可复制性较低。而排在2-5位的《侏罗纪世界3》《神探大战》《坏蛋联盟》《外太空的莫扎特》,都给观众展示了较新鲜的视听体验。

尤其是系列终篇《侏罗纪世界3》,在故事较普通的情况下,仅靠情怀和特效,就拿到了超过10亿的票房。

所以从过去的经验出发,喜剧、情感两大题材最受追捧,而稀缺的视听享受,也是一台票房收割机。

《侏罗纪世界3》剧照 ©豆瓣

但过往一直填补这片蓝海的「漫威」暂时和中国市场「决裂」,一批票房号召力较高的影片缺席,放慢了影院回暖的速度。

备受期待的DC坚持走暗黑风格,偏传统侦探电影风格的《新蝙蝠侠》,仅获得1.63亿票房,没能撑起当时低迷的市场。

在此背景下,电影市场从未如此渴求刷新观众视听体验的作品,将观众拉回影院。

因此,即便没有《沙丘》级别的制作水平,但国产科幻片电影还是纷纷「飞上天」,展示出行业对市场的准确判断。

《沙丘》剧照 ©豆瓣

以待映的几部作品为例,《独行月球》将主场景放在月球,且从预告片看,还有沈腾和袋鼠在宇宙飞船对打等桥段,这些新奇的设定,和喜剧融合,确实配得上最高的期待。

发生在「废土」地球的《明日战记》,除了末日的独特景观,还有怪兽、机甲等元素,号称「中国首部机甲爽片」。

刚刚获青年电影手册两项大奖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以伪纪录片的风格,讲述科幻杂志主编,疑似发现宇宙异常信号的故事。意图以小成本,探索中国科幻电影的更多可能。

《宇宙探索编辑部》剧照 ©豆瓣

几部作品各有所长,但重点都放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全新表达上,配合前文提到的题材融合,我们期待这批科幻电影,真能如题材般「一飞冲天」,助力重建的中国电影市场。

结语

其实不止是院线电影,平台的待播片单中,出现了《三体》《球状闪电》等头部科幻剧。网络电影市场,也涌现过《火星异变》《重启地球》等科幻作品。

所以科幻的发展,或者说商业片的「上天」,其实是顺应当下影视市场与时代的方向。

一方面,跟风的现象和内卷,让观众对传统的影视题材兴趣下降,如果故事本身吸引力不足,很难让观众买单。

而科幻的出现,带来了更新鲜的设定和视听语言,给创作公司提供了一条明路。

另一方面,中国航空屡创佳绩,现实取代想象,成为科幻作品可以参考的素材,也成了文化出海可能的新思路。

两相结合,从创作本身,到塑造文化自信,国产电影的科幻潮有根基,自然也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随着主打题材融合的「小、巧、精」渐入佳境,我们同时期待中国电影工业能稳步成长,让「贵、大、多」「小、巧、精」在世界电影市场同时绽放。

注:全文图源网络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