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41
唐晓敏 古*都认为儿童的记忆力比*强。如南北朝的颜之推就讲:“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後,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他还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虽然“秉烛夜行”也是需要的,但总不如“日出之光”好。 但目前,某些心理学研究者却又有新看法,他们认为*的记忆力更强。 那么,*与儿童的记忆力哪个更强呢?应该说,这要看“记”什么。如果“记”的是形象的材料,还是儿童的记忆更强。有人做过实验,让*和儿童同时看一些猫、熊和鸟的照片,再给他们看一些新照片,要求他们说出新照片是否与刚才的照片相同。结果发现,平均年龄为5岁的儿童,其记忆力测试的正确率为31%,而成年人的正确率只有7%左右。 若是“记”一些逻辑性比较强的事件,需要理解才能记清楚的材料,则儿童的记忆可能不如*,他们的回忆不精确,容易丢掉一些细节。甚至发生张冠李戴的情况。 *的记忆,由于依靠理解,常常表现出优势。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的记忆力强的根据也就在这里。 但问题是,这种依靠理解的记忆难以长期保持。在这方面,作家苏雪林这样叙述: 中年人想学习一种新才艺,不惟事倍功半,竟可以说不可能,原因就为了记忆力退化得太厉害。以学习生字来讲,幼时十多个字要费一天半天功夫,于今半小时可以记得四五十个。有时窃窃自喜,以为自己的头脑比幼时还强。是的,以理解力而论,现在果大胜于幼年时代,这种强记的本领,大半是靠理解力帮忙的。但强记只能收短时期的功效。那些生字好比一群小精灵,非常狡猾,它们被你抓住时,便服服帖帖地服从你指挥,等你一转背,便一个一个溜之大吉。 这也就是说,儿童在记忆这种学习活动中,还是有自己明显的优势。童年记忆的好的东西,是自己一生的财富。 许多大学者,特别是文史领域的大学者都有极好强的记忆力。姜亮夫讲到自己当年在清华学习时的老师时说: “我所接触的先生们中似乎有一个共性,就是记忆力惊人的好。梁、王先生们自不必说,廖季平先生更突出。《十三经注疏》讲注时,他可以把注大段大段背诵,并且还可以告诉你们在某一版本某一页某一段,你们可以查对。还有祝杞怀父子记性都了不起。如讲唐代平淮西这件事,他把《唐书》资料,《通鉴》中资料、韩昌黎写的《平淮西碑》,以及后人评淮西的诗词整整背了一个半小时。” 这些大学者的记忆力,也大都出于其“童子功”。今天,我们与前人相比,已经差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