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什么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38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0:54

安徽有徽剧。

徽剧是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徽剧传统剧目有1404个,保存档案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

徽剧艺术以朴实、粗犷、重排场、擅武功、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为特色,徽剧表演历来讲究功底扎实、技术全面、阵容整齐、色艺兼优,歌、舞、乐、白高度综合。徽剧在表演艺术上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腔之长。表现力丰富,能以多种声腔表现各种复杂人物情感,以多种表演技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扩展资料:

徽剧的困境

1、徽剧的艺术特色消融,有出现“京剧化”的潜在危机,安徽省徽剧团由原先的徽剧团合并为徽京剧院,“徽京合并”导致徽剧特色逐渐消融,使徽剧传承工作业态萎缩,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徽剧与京剧,同根同祖,一脉相承,徽、京之间,无论从剧目、声腔、曲调、念白以及行当角色、表演程式等方面,彼此差异大致相同,徽京合并会造成剧种界限被打破,表演特色被融合。特别是演员之间长期同班、同台,使徽剧艺术特质消解,使徽剧失去自身艺术特色。

2、艺术人才的匮乏,传承后继无人,徽剧正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演员老化、行当不全,艺术人才断档严重。

3、徽剧缺乏精品力作,社会影响力逐年下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徽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2:12

安徽被称为中国戏曲之乡,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影响较大的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等。

1、黄梅戏

黄梅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以真实活泼著称。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2、徽剧

徽剧,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渊源于明代,1949年后定名徽剧。

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

3、庐剧

庐剧,安徽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行于安徽省江淮之间的皖西、皖中和江南部分地区,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庐剧的传统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部分,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同时庐剧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早期庐剧用锣鼓伴奏,主要有堂锣、大锣、小锣三件打击乐器。

扩展资料

戏曲的革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音乐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继承与发扬民族戏曲音乐的传统,去粗取精,丰富提高,使它放出新的光彩;一是如何表现新生活,塑造新人物。

戏曲音乐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传统剧目的加工与新剧目的创作(包括历史故事题材、现实生活题材两类剧目),其方法是:总结历史经验,采用固有的作曲方法与手段;借鉴、吸收、采用西方音乐的作曲法。在创作实践中探索前进。

唱腔是各个戏曲剧种音乐的主体,是最有剧种个性的表现人物的手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当代唱腔改革主要表现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广泛吸收。这种吸收包括:剧种内部各行当之间的吸收;对兄弟剧种唱腔的吸收;对歌曲、民歌、说唱等姊妹艺术的吸收;对语言音调的吸收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庐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徽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3:46

  最有名的就是黄梅戏

  安徽戏剧

  徽文化源远留长,徽剧更是一大代表,下面我们来共同分享一下咱们徽剧的文化历史。。。。

  徽剧
  徽剧产生在皖南和安庆一带。明末皖南的戏班唱青阳腔和昆山调,二者互相融合产生青昆腔,又称四平调。稍后石牌艺人在滚调的基础上吸收西秦腔和当地民歌素材,逐渐从曲牌体脱出,产生一套唱腔,称石牌调,又称吹腔、安庆梆子。石牌调流传到安庆、桐城一带又演变为拨子。吹腔与拨子在演出中结合使用,融合为二簧腔,即现在徽剧的前身。乾隆年间的徽班流行二簧调,乾隆五十五年,安庆徽班班主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演出,大受欢迎。接着,四喜、春台、和春班相继进京演出,徽剧名声大振,京城出现了“戏庄(即高级剧场)演戏必徽班”的景象。二簧腔对各地许多的戏剧唱腔产生过重要影响。从乾隆年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有据可查的徽班有60多个,规模最大的四喜班达到180人。徽剧著名的代表人物程长庚,一生主持三庆班,是精忠庙的会首,是继高朗亭之后的著名徽班领袖,京剧的开山始祖。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成立安徽省徽剧团,收集徽剧剧本达800余部,整理出水淹七军、齐王点马、醉打山门、龙凤扇等传统剧目30多个。国家领导人曾经多次观看徽剧演出。徽剧的新生还得到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等戏剧艺术家的赞赏和祝贺。1978年徽州地区组建京徽剧团,使传统徽剧在其发祥地得到很好保留。

  黄梅戏
  黄梅戏又称黄梅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流行的采茶歌,起初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主要在灯节时期活动,又称花灯。逐渐流行于湖北黄梅县,安徽宿松、望江县以及江西的九江、湖口等地。以后发展成为“两小戏”或“三小戏”,如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大约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流传到安徽省安庆一带,在怀宁发展成为“怀腔”黄梅调,具备了安徽地方特色。清光绪五年(1879),黄梅戏在安庆北关外演出,未能进入城区,据上海申报记载“一班有20余人”,“少年子弟及乡僻妇女皆喜之”。*15年(1926),黄梅戏唱进安庆城,开始有了自己的演出场所,出现了常年的社班。但大多都保持着“三打(打击乐)七唱(演员)”的简陋形式。1949年4月安庆,地方戏迅速发展,到1953年4月,怀宁等8县就有业余剧团400多个,演员4000余人,95%是黄梅戏剧团。1952年,严凤英、王少舫参加省文化局在安庆举办的暑期艺人训练班,赴上海学习演出。演出了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片段,大受欢迎。上海报刊发表了多篇文章,给予高度评价。电台播音,唱片厂录制唱片,一时广为流传。1953年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安庆地区13个县也都成立了黄梅戏剧团。1954年,在华东地区戏曲汇演中,黄梅戏《天仙配》获剧本一等奖,导演奖,音乐演出奖,严凤英、王少舫、潘暻琍获一等演员奖。1956年黄梅戏影片《天仙配》上映,在全国引起轰动。紧接着,《女驸马》等多个剧目拍摄成影片在国内外上映,黄梅戏博得了国人和东南亚人民的厚爱,成为中国四大剧种之一。

  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主要流行于皖境的江淮之间,以合肥为中心。江南人称其为江北小戏。南京人称为庐州戏,因合肥古称庐州,1955年改称庐剧。庐剧是以大别山一带的民间歌舞、皖中皖西一带的流行俗曲为基础,杂以湖北麻城一带的花鼓戏发展而成的地方戏。雏形时期称打锣腔。用锣鼓伴奏,演唱常用小嗓子,末句多用“邀台”(帮腔)。唱腔上分东西中三路,各有特色。共和国成立前为地方小戏,只在地摊演出。共和国成立后,县级以上的庐剧团一度发展到 30多个。1957年4月,庐剧进京汇报演出《休丁香》,首都各大报刊发文给予好评,并到怀仁堂演出,丁玉兰等全体演员受到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的接见。

  目连戏
  目连戏盛行于祁门、石台以及黄山等地。该戏剧本《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根据民间流传的变文和说唱故事撰成。旧时每逢夏历闰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禳灾。后流向浙、苏、赣、闽等省。明清时皇宫亦多搬演。《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分上、中、下3卷,100折,历叙傅相之妻*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萝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团圆的情节。剧中吸收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富有乡土气息。演出中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坛等杂技表演,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对其他剧种有较大影响。剧中集儒、佛、道三教思想为一体,把三教教义融会贯通,令人叹为观止,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位置。

  2楼

  地方小戏

  池州傩戏

  傩戏是我国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根植于贵池市刘街等地的傩戏称“池州傩戏”,约起于明,盛于清,是一种带面具,以宗族为演出单位的戏曲。无职业班社,仅在祭祀和敬神时演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演出两夜,有的加初十、十三日,唱四夜。其演出形式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傩舞、正戏、“新年斋”。
  池州傩戏剧目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戏,用于娱神,如《舞伞》、《舞棋》、《舞回回》、《童子拜观音》等。另一类是本戏,共有五大本:《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寻夫》、《打銮驾》(即《陈州放粮》)、《章文选赶考》(即《卖花记》)和《花关索》。
  傩戏曲调有曲牌和板腔两种。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钹、小锣、小钹、小堂鼓等,无丝弦乐器。
  傩戏带有浓厚的宗教、宗族色彩,历史悠久,形式原始,风格古朴,故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对我国古代戏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987 年 2月,由*艺术研究院、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主持召开的古老稀有剧种--傩戏学术研讨会在贵池举行,同期举办了池州傩戏剧本、砌末、面具等史料、事物展览,与会人员在刘街乡观看了傩戏现场演出,会后,《安徽日报》发表了有关论著。
  刘街等地的傩戏,自1988年起又引起国外艺术家的注目,西德、日本戏剧专家、教授,先后4次前来考察和录像。1990年4月上旬,在山西省临汾市召开的“中国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刘街乡傩戏业余演出队的公演,引起了中外学者的进一步关注,且以其丰富的内涵、特有的魅力、独特的地方风味,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现在戏剧艺术界有“南傩北鼓”之称(南傩即指池州傩戏,北鼓则指凤阳一带的花鼓戏),自然也吸引了美国艺术家,他们特别指定将傩舞拍进《虹》片内,并在大王洞中拍完中、美艺术家联欢的场景后,驱车来到刘街,仔细观看了傩戏演出的面具向傩戏老艺人详细询问了傩戏的演出形式和过程,以及面具的佩戴等。

  泗州戏
  泗州戏流行于皖北、苏北、鲁南一带。在皖北称泗州戏,在苏北、鲁南称柳琴戏或淮海戏。泗州戏唱腔动听,音乐、表演具有活力,被誉为“拉魂腔”,是淮北民间喜闻乐见的剧种。据老艺人回忆,泗州戏源于苏北海州,由当地姓丘、葛、张的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加工而成。故皖北的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丘姓门下学艺的)。距今约有200年历史。最早的艺人以唱“门歌子”为生,多为二人,一唱一弹沿街卖唱。以后有简单道具,发展成二人戏、三人戏,主要在农村演出。*九年之后,才有较大班社。如*20年有徐步俊带领的大毛班在西游乐场唱摊子戏,唱一段,收钱,然后再唱。*30年,淮北抗日根据地泗县、灵璧、五河、凤阳抗日民主*为配合抗日宣传,召集当地艺人百余名,组成小分队,演出《樊大娘送子参军》、《全家抗日》等剧目,轰动一时。共和国成立初期,淮北就建立了十几个职业剧团,与众多业余剧团活跃在淮北城乡。1954年,华东地区在上海举行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李宝琴主演的《拾棉花》受到好评。1957年,泗州戏剧团与省庐剧团赴京汇报演出,中国戏协组织了座谈会。5月6日在怀仁堂演出,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接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1:38

安徽最有名的是黄梅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3:46

庐剧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