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10
在马拉的形象形成过程中,他的报“人民之友”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的报刊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孤芳自赏的傲气,一狂妄自大和偏执的叙事习惯,一种“语不惊人不休”的修辞风格,但绝不是马拉一个人的独有。那是随着大*的激进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学术风气,是*家们普遍共享的一种偏好。法国大*是修辞学和雄辩术发达的时代,报刊从性质上而言都具有浓厚的论战性,文中夹杂着刺激、夸张、滑稽、粗俗语言的现象见不鲜。在书报检查制度被废除后,编辑们几无一例外,字里行间都将自己的*观点视为世的良方,将自己视为救世主,在以忧患主义怀疑去评判现实的同时,还以理想主义的价值念去攻击他人。*谩骂、人身攻击、狂热煽、谣言惑众式的风格都经常见于报端。因此,报刊在传播*原则的同时,也加重了*家对时势认识的危机感.从而产生出对*进程的推力。此外,用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去衡量法国大命,把一切已然的事物都视为过时的大*式思维特征,在马拉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他以“人民的苦难”为出发点,对历届*都持否定甚敌视的态度,要求不断地进行*,试图一劳逸地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因此,他不能为历议会所容忍,*对手对他的“*谩骂”和“人身攻击”也是很正常的。马拉受到人们攻击最多的一点,是他的暴力语言和对个人*的赞赏。事实上,对马拉关于暴力的语言和文字,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解读,而应该指出它的界限。首先,这与大*时期的*文学术语,即抨击性小册子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暴力的甚至极端的和荒诞的语言在那里都起到了修辞学的作用。马拉受到指责,只是因为他的暴力语言较之别人更多、更极端而已。其次,马拉自己也曾坦率地说明自己号召残杀的真正目的。在夏托维厄的瑞士兵事件后,马拉曾要求从根本上净化军队,要求绞死800名代表,并用火刑烧死杜伊勒里宫的大臣们。他的这种最极端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直接的攻击,议员马鲁埃要求以有罪的言论为由逮捕马拉。马拉在第二天对此进行了反驳:“马鲁埃先生,请您承认使您大发雷霆的段落不是您所宣称的文章中伤害了您的东西,不需要您的洞察力去领会这800个绞架和这宽广的火刑场只是玩了一个小小的把戏,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集中我的同胞的注意力,把这个事件交给他们去考虑,使他们暴发出正义。“”第三,马拉虽然是暴力的鼓吹者,但即使是在“九月*”中,他也从来没有参与过暴力活动;同时,马拉从来不推动无节制的暴力,人们在。人民之友”中也可以找到与号召*同样多的要求冷静和节制的文字。因此,马拉所号召的暴力的真正意义,是一种面对强敌时人们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的武器。马拉正是从号召暴力的言论中阐述了作为报复性的,尤其是作为宗教意义上的“正义”的人民暴力。它不仅是*斗争中的一个有效的武器。也在观念中重建了一种有利于弱小者的平衡,试图以此补偿大*中剧烈冲突的社会阶级之间的失调力量的对比。但是从客观效果方面看,马拉在“人民之友”中的宣传以及对暴力和个人*的崇拜,不可避免地对不断激进的法国大*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一方面,当暴力被作为一种消灭政敌的必要手段而不仅仅是一种“*的话语”时,它所产生的后果就必然是血淋淋的了。另一方面.即使以“人民之友”的名义,以揭露敌人为目的而倡导的语言暴力,也很难证明这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更不可简单地划人*行动的范畴。因为它必然产生出一系列非理性的激进举动,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对文明的反动和对科学的敌视。从1790年8月中旬起,马拉在“人民之友”连续发表了11篇抨击性的书信,并在1791年将这些信件编辑成小册子《论现代骗子》单独出版。
马拉以尖酸刻薄的大*式语言,从攻击皇家科学院开始,进而攻击学者,最终达到对科学本身的攻击和谩骂。他认定所有的发明都是由未进过科学院的人搞成的,将所有为大*作出贡献的著名学者都咒骂为“骗子”,“笨蛋”、“剽窃者”、“没有灵魂的呆子”;著名的科学家都是“木偶”、是简单的“计算器”,化学家拉瓦锡是“没有任何自己的观点的骗子”。他声称可以列举出巴黎科学院的先生们上百种不忠实的行为。例如,一笔用于弹道研究的12 000法郎的巨款被他们私分,被他们大吃大喝、上歌剧院、逛妓院挥霍一空。马拉虽然在1793年遇刺,但他的示范效应在随后的*中达到了*,不仅科学院被关闭,科学家们*害致死,以理性自居的*家最终还喊出了“共和国不需要学者!”的非理性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