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14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3 08:28

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在生产运作、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的规章准则。
企业制度包括产权制度、运行制度和管理制度。
其中,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基础管理不可替代的工具。
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内各项活动行之有效地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以及企业发展壮大,过于陈旧的“硬”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越来越多的制度应逐渐“软”化,符合企业的变革与创新。
  一、 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和现状   (一) 强制制度   麦格雷戈的“X理论”以及泰勒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天生是懒惰的,没有责任心,只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劳动,甚至不愿意工作。
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管理者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也只会考虑到以怎样的方法强迫员工进行劳动。
所以,在工业经济初期,管理制度是强制性的“硬”要求,严格规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甚至对员工完成某项工作的动作都有要求。
这种程序化的管理制度完全没有对员工的关心,只是一味地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员工迫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只能服从这种强制制度。
  (二) 约束制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改变,员工渐渐会反抗过于苛刻的制度,争取自己的权利。
相应地,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修改的制度,出现了“软化”的趋势。
正如“人际关系之父”罗伯特·欧文提出的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童工法、缩短工作时间等管理方法,都是前所未见的。
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措施的提出,已经不再把人当作“经济人”,而是一种“社会人”来看待了。
此时的管理制度已经开始对人本身有了关心和思考。
  现在国内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制度。
从员工来看,管理制度就是一只无形的手,约束他们的行为,若有违反便会受到处罚;但另一方面,员工对这种约束制度并不是特别抵触,制度中也有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和对劳动环境的改善。
从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管理制度对员工的约束不能过紧,否则会如强制制度那样压榨员工,使员工心存不满。
此时的管理者不再把人和机器等同,管理制度也不会像机器的使用说明书那样严格教条了。
可以说,现在的这种约束制度在管理制度上还是有一定的软化的,但无论从力度还是范围的角度看,都有一种“杯水车薪”的感觉。
  二、 软化企业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的发展,陈旧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看似“严格”的管理制度却不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制度。
国企改革几经波折,终于逐渐确立了以“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为企业制度的一种,管理制度也将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而发展,沿袭了多年的管理制度终究不能再顺应企业的需求,而将渐渐成为企业的绊脚石。
因此,软化企业制度、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企业环境的变化决定了软化制度的必要性   1. 外部环境。
企业如同生物体的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并且,它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紧密依赖外在环境的变化。
近几十年来,企业所处的*、经济、科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再用一成不变的制度管理企业,否则企业必将被错综多变的外部环境所淘汰。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的超市都是用电脑结算,顾客不必等很长时间,收银员也比较轻松。
但如果某个超市仍采用20年前商店的收款方式,要收银员用算盘一项一项地算,那这家超市恐怕是无人问津的。
  2. 内部环境。
企业内在的环境是指企业自身的各种内部因素。
如果说外部环境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影响作用,那么内部环境对企业来说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
同时,内部环境也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这种变化同样要求管理制度的软化。
例如,库存是企业生产运作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库存管理制度不能适情况而定,则要么付出不必要的成本,要么影响生产,导致流水线的停工。
所以,内部管理制度也是一定要软化的,根据内部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随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人需求的改变决定了软化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5种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经济人”的假设仅仅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社会人”的假设最多也只满足到人的社会需求。
如今,现代人追求的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
人首肯的是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在现代社会中有一席之地,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促使现代人有一种自我表现的*,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在现代人这种自我实现需求的影响下,企业管理制度也必须有逐渐软化的趋势。
如果还是以一种硬制度强制员工的行为,员工则要么消极怠工,要么*,甚至跳槽,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
正是由于需求引发动机,动机又决定行为,如此看来,只有满足了员工的需求,才能促使员工真正地发挥才干,为企业服务。
  (三)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软化制度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逐步向厂长制发展,以前的政企不分、企业完全是一个行政单位的企业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中,体现企业成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具有财产权力、以公司制为主要形态的新型企业制度。
同时,“质量为上、效率优先”逐渐成为各个现代企业追逐的目标。
在生产方面,企业希望的上是降低成本;在销售方面,又希望提高利润。
兼顾两者的企业,必须以适应其目标实现的制度做为指引企业行动的“风向标”。
制度不是僵硬的,而是应该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创新,制度制定地得体,进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
一个企业的发展,成败不仅仅在于它的技术,而在于管理制度,因为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制度合理,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 引入“引导”机制的实现方式   企业管理制度的软化,实质上是要求企业引入一种“引导”机制。
现存的企业管理制度,“强制”也好,“约束”也罢,都是对员工行为的束缚,说到底还是由管理者制定并要求员工无条件服从。
而现代企业倡导的应该是这种“引导”机制,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既不是生产的指挥者、调度者,也不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者,而是一个引导者、领路人,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员工说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员工向规范的行为方向发展。
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只需要“抛砖引玉”,真正实现管理*创新的还是员工。
企业对于“引导”机制的引入,应视环境、发展状况而定,总的来说,是让员工体会到一种氛围。
这里对于“引导”机制的引入方式有几点建议:   (一) 以道德为导向,倡导人文精神,实现人性化管理   1.以道德为导向。
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管理中不仅有理有法,更要体现情的存在。
正如现在倡导由以法治国向以德治国转变一样,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应以道德为导向。
管理者犹如一场音乐会的指挥,在工作中只有统筹各方、协调发展,才能使工作顺利进行。
  2.人性化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综合运用各种资源,使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管理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任何工作都无法进行,更谈不上管理了。
正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说:“企业是否对社会有所贡献,从而蓬勃发展下去,关键取决于人”。
所以,人的作用是万不可忽视的。
在倡导人文理念的今天,对企业的管理更要提倡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性化管理的方法,甚至可以说,人本管理意识是企业的管理之本。
企业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管理,它必须调动人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对人的关注去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人性化管理便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将现有的“约束制度”甚至“强制制度”软化,让员工在企业中切实感觉到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干。
这种人性化管理在企业内不难做到,现在许多公司都会在员工生日时送上一份礼物,这一小小的举动便会让员工倍感温暖,因为他认为收到的不仅是公司给予的礼物与祝福,更是公司对自己的肯定,在日后的工作中定会更加努力地回报公司。
相反,强制的硬制度会让员工对工作失去耐心,甚至对企业失去信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3 08:29

企业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四个问题

1、责任感减弱

由于工作态度的转变,一般员工的责任感就随之减弱了,他们都精通一套太极推手的手法,善于把责任化于无形或直接推给他人。

2、观念跟不上

有些管理者的思想陈旧,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观念的落后更加使得管理者不会用心管理。

3、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

在充分享受职权、职位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愿意付出,但给人的感觉总是还缺乏进一步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更多的员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对责任与义务的问题却很少考虑,他们低估了自己的影响力,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举动给企业员工带来的影响。这些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竞争合力,*了企业的发展。

4、能力问题

由于观念和学习跟不上,一些工作技能在快速发展的竞争环境下迅速递减,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落后于公司的成长速度,甚至能力不如自己的下属。技能低下就无法指导帮助自己的员工进步,也不能很好地做好授权和沟通,造成了管理效率和员工绩效下降。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