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3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1 08:40
青海特色美食介绍,告诉大家青海名小吃有哪些!
酿皮
酿皮
酿皮是地方风味较浓的青海传统小吃。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酿皮除有“蒸酿皮外”,还有“馏酿皮”。馏的酿皮,金色发亮,薄细柔脆;而蒸的酿皮,色褐沉着,浑厚肥大,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焜锅馍馍
初来青海的人,异口同声称赞“青海人的馒头花样多”。青海人不叫馒头,而称馍馍。“馍馍”又只是一个总称。青海农业区和半农业区各族人民常吃的馍馍千姿百态,品种繁多,如花卷、油包、油饼、曲连、油香、炉馍馍、馒头(祭祖用的大馍馍)、焜锅馍馍等等。它们是逢年过节,串亲访友经常携带的传统礼品,也是每饭难离的主食。其中最受人欢迎也最普遍的,是焜锅馍馍。焜锅馍馍是在金属的焜锅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众习称“焜锅”。焜锅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粉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红、黄、绿各色交织的面团(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时,有时掺进鸡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锅形状大小相同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埋在用麦草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焜锅壁较厚,传热缓慢,麦草燃料火力均匀,热度适中,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烙出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绽开如花,色彩鲜丽,异香扑鼻。它的特点是省时,省事,制作单间,松脆好吃,携带方便,经久耐贮。
兹油包子
兹油包子
早年由于物资匮乏,老西宁一些贫困人家自发研制出的一种面食,以炒熟的白面与剁碎的猪板油为馅,以擀好的生面为皮,捏成包子,最为考验手艺的则是做包子馅这道工序,白面放多则包子干涩,猪油放多,则馅较油腻无法成型,久蒸之后外皮容易破烂,只有白面与猪油配比恰到好处,所做出的兹油包子才会入口丝滑,油而不腻,回味悠长。据老一辈西宁人讲,早年由于物资匮乏,每到逢年过节,许多贫困人家为改善伙食,便会到肉摊购买一些猪板油,回到家中,将白面(或杂面)炒熟,再将猪板油剁碎后,配以葱花,以炒熟的白面与猪油碎末为陷,以擀好的生面为皮,捏成包子,用来顶替肉包子。
秃秃麻食
“秃秃麻食”,简称麻食,意为手搓的面疙瘩,是古代突厥人的一种常见面食。先将面和好,反复揉匀后切成小方块,再用拇指搓碾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称“猫耳朵”;最后将做好的麻食投入沸水中煮熟,捞出后加入各种作料,或煎炒或凉拌或焖煮,食用方法很多。一般是放羊肉、浇肉汤,下葱蒜末、香菜末调味食用。麻食的做法比面条费工,关键是和面、揉面、搓面,因吃法讲究,富于变化而成为青海人敬客、迎宾、聚会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明代美食家黄正一在《事物组珠》一书中说:“秃秃麻食是面作小卷饼,煮熟入炒肉汁食。”西宁的一些老人还记得,20世纪30年代在大新街北口的中山市场内,有一家独具特色的麻食店,店主叫魏新元,他的麻食在同行中首屈一指,尤其是那肉汤,味道鲜美绝伦,端起一碗麻食,尝一口汤,再细品里面的牛肉丁,余香绕梁三日不绝,虽说有点夸张,可见味道之鲜美。每日清早有许多顾客喜吃加重酸辣调味的麻食,据说可以醒酒,吃后头脑清爽。魏新元经营麻食三十余年,他的麻食味美价廉、经济实惠,生意一直很好,直到1969年因车祸亡故。西宁人面食中有两种碎饭,一般统称麻食儿,其实另一种叫做跐耳,也叫猫耳朵,肉钻洞。
曲连
曲连称炕曲连、眼曲连,中间挖有圆孔的蒸或烙熟的大面饼,是青海风味面食。在发酵好的面团中掺上青油、鸡蛋、红糖等揉匀,作成大厚饼,中心用碗扣出一个圆孔,在蒸笼中蒸熟,或在锅里或在鏊里烙烤熟。按青海风俗,曲连是女眷们看望产妇时必不可少的礼物。多用于已出嫁的姑娘生养后,娘家人去看满月时所拿的礼品之一,常用红丝线将十二个曲连串起来,很是喜庆。有的地区看望生了男孩的产妇时,曲连中间不挖眼;看望生了女孩的产妇时,曲连中间要挖圆孔。
凉粉
凉粉是青海传统小吃。用豌豆粉熬成稠糊,冷却后凝成块状,切成条,用醋、油炝辣子、蒜泥、芥末、盐等佐料拌着吃;也可以和葱花用油炒热,再佐以醋、辣子、盐等调料拌着吃。老一辈的西宁人都知道西宁有个缺调料就不出摊的“尹凉粉”,其的制作者名叫尹得寿,是互助县沙塘川尹家湾人。父亲尹光祖为清朝营伍士兵,后来营伍解散,他做起了小本生意。经孤寡老人宋奶奶的传授,开始经营凉粉生意,人称老尹。他所做的凉粉色淡黄,水与粉的比例得当,加上有上乘调料,鲜嫩而富有韧性,打成细线条也不会断,其鸡蛋臊子更具特色。据说尹光祖制作凉粉的手艺,只传给儿子不传姑娘。其子尹得寿保持了父亲做凉粉的特色,每日出摊三个小时就卖完了。他为人忠厚,经营诚实,服务态度好,远近来吃凉粉的人络绎不绝。据说有一天,“尹凉粉”没出摊,想吃凉粉的人不知何故,就去问,“调和不全呐”老尹回答,原来尹凉粉所用七种调料,缺一种他也不会出摊,否则认为是哄骗买主。正是这种诚信,尹家两代人经营近百年之久,“尹凉粉”成为我市群众受欢迎的名小吃。1979年,尹得寿病故,操作方法失传,“尹凉粉”在市场上绝迹。
油炸糕
油炸糕
西宁传统特色糕点。油炸糕比较讲究,具有个儿小、皮儿薄、花样多三个特点,其花样品种分豆馅、糖馅。豆馅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种;糖馅有红糖、白糖两种,另外各加青红丝、玫瑰、核桃仁、果脯等;无论是哪种馅的油糕,吃起来都是外酥里嫩,回味无穷。提起油炸糕,很多老人都记忆犹新,油炸糕做得最好的要数“韩疙瘩”了。已经76岁的宋国荣老人回忆,油炸糕的经营者姓韩,家住东关,他脖子后有个大疙瘩,经常用蓝布巾包起来,他经营的油炸糕也因此而得名。“韩疙瘩”的油炸糕颜色深黄、酥脆香甜。在薄利多销的同时,也注重质量,他做的油炸糕不仅大而且好吃,加上服务态度又好,在西宁曾红极一时。老人记得一个细节,那时拉了几天肚子的他特别想吃油炸糕,就带上几瓣大蒜备用,“韩疙瘩”见后,径直走进厨房,把大蒜和红糖放在一起炸出“糖蒜糕”,让老人趁热吃,并说专治拉肚子,老人吃完后果然见效。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韩疙瘩”的店面顾客盈门。
大块煮羊肉
青海人煮大块羊肉堪称一绝。熟嫩,好嚼,油而不腻,作料不多,香味十足。家中逢有喜事和有贵客登门,主人必以大块肉款待,透示着对客人的敬重。大块羊肉的制作:先将羊肉(带骨)剁成拳头般大,丢进凉水锅,加煤或柴禾,用旺火煮沸。不一会。锅面上漂起一层血沫,家庭主妇们不停地用铁勺将之滗去。待大火滚沸半个时辰后,改用文火慢炖。此时,又漂起一层渣滓,再用勺子滗去。1小时后,肉已见熟,香味四溢,主妇舀一勺咸盐水添进锅里(添多少咸盐水,全靠经验,从不品尝,也不第二次再添),咸淡恰好。煮肉时,仅用盐作调料,而不放其他佐料。当饭食吃到一定时候,主人将煮好的大块羊肉,按质地优劣,依次摆进一个大瓷盘,旁边放一把小刀,由主人亲自端到餐桌。主人手一指,示意客人品尝。如果人们不好意思动刀割肉,主人亲自用刀将大块羊肉剁成小块羊肉,将最好的肉递与年长的客人,此时,客人们都不会客气了,纷纷动起手来,一块一块抓起,吃得有滋有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1 08:40
好吃的有手抓羊肉、尕面片、酿皮、甜醅、酸奶、羊肠面、烤饼、手抓羊肉。甜醅青稞做的。有很多流动的车子上面就有,但是品质很难保证。运气好了,超级好吃,运气不好有些酸,有些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1 08:41
青海特色美食有手抓肉、烤串、尕面片、焜锅馍馍、羊肉汤、拉条、干板鱼、羊肠面、牛肉干等。
青海人民在饮品上喜爱茶叶和青稞酒。甜点三宝有酿皮、酸奶、甜醅。
酿皮是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美食,绵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套等地颇受喜爱。酿皮是用面粉浆汁蒸出来的面皮。酿皮有两种,一种是普通酿皮,一种是高担酿皮。“酿皮”和凉皮是同一种食物,但因不同地区方言的关系,形成了如今二者的区别。
甜醅是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麦或青稞制作。在甘肃兰州、陇南、天水,青海高原古城西宁和农业区各地,都能看到独特的民间小吃“甜醅”。
青海的饮食口味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作到色、香、味、形都与各民族的古风乡俗,边塞风情融为一体。即使是一些源自内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经过创造和改良,融入一种浓厚的高原气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1 08:41
手抓羊肉、尕面片、酿皮、梗皮、酸奶、羊肠面、烤饼、手抓羊肉和黄焖肉羊、杂碎、拉条和面片、烤羊肉串、甜醅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1 08:42
青海的小吃很多,就是马中的踉皮,沙里海的烤羊肉,羊杂碎,爆焖羊羔肉,酸奶,馓子炒面片,烩面片,狗浇尿,尕面片,拉条,烂皮,干板鱼,在青海有句顺口溜,贵德的梨儿享堂的瓜,湟源的干板鱼天下夸。青诲好吃的太多了,欢迎到青诲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