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造假这么明显的事情,为何有如此多的人维护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36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1:26

人造韩寒”的质疑声浪掀起后,很多人提到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其实西方这种讽刺“造假”的名作还有好多,像《百万英镑》嘲讽冒牌富翁,《大*者》用真假希特勒讽刺*。还有被选入“20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的《scoop》。中国也曾有过轰动一时的剧作《假如我是真的》(沙叶新著)。但所有这些跟“韩寒事件”不同的是,它们都是虚构的,而“人造韩寒”是真实发生的,而且还在进行之中。

安徒生真是天才,他能洞察造假者那种心理∶在《皇帝的新衣》结尾,当孩子大人都在喊“皇帝没穿衣服”时,皇帝明白是怎麽回事了,知道“百姓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但为了面子,硬着头皮把“*大典举行完毕”,还故意“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今天韩寒父子还要出版《手稿书》,似乎也要把他们的*大典举行完毕。

●曹文轩是文盲,还是有隐情

无论《皇帝的新衣》、《百万英镑》还是《假如我是真的》,都展示一个问题,为什麽这麽大的谎言,人们开始时就没有识破呢?难道那麽多人的智商都出了问题吗?除了人间常态的缺乏自信、随大流、势利、谄媚等等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谎撒得太大,大到你不敢相信这是假的,或压根不往这方面想,没有这根“弦”。这就是为什麽当孩子喊出“皇帝什麽也没穿”时,人们恍然大悟,经过这一触拨,那根“弦”回来了,也就是人们看问题的“视角”变了,回到常识了。

我们设想,如果“皇帝”不*,只在宫殿里穿“新衣”,在大臣和裁缝的簇拥下,可能“新衣”就会长时间地穿下去。问题就出在“*大典”上,一旦公开展示,就被具鉴别力的人看到,并被有勇气的人指(喊)出来。

韩寒自1999年作文比赛获一等奖成名,随后出版《三重门》,成为全中国青少年仰慕的“天才文学少年”,这个持续了长达13年的“神话”,为什麽今天露馅了?问题也在“*大典”上,只不过韩寒的大典模式是“博客”,碰了*问题,引起争议,导致有识别力的人去注意了,由此看出破绽。韩寒被质疑后,众多的读者在网上查到《杯中窥人》和《三重门》后,一眼就看出问题。

但是,“新概念作文比赛”的那些评委们,都是被称为作家的人,其阅读能力按常理应该高出普通读者,为什麽没看出韩寒的初赛作品《书店》、《求医》以及复赛的《杯中窥人》不会是出自16岁孩子之手?《三重门》的责任编辑,尤其是那个给《三重门》作序的北大文学教授曹文轩,为什麽能相信那是一个少年的作品?到底是他们的文字鉴别能力有严重问题,还是有什麽内在隐情,这是很值得另外探讨的问题。

● “韩寒”们的“剪刀差”

抛开上述这个在其他国家文坛不会发生的奇怪现像,过去“韩寒神话”没被打破,主要因为他的读者群是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由于受本身阅历、思想和文字能力等*,缺乏鉴别作品真假、好坏的能力。我前一段写质疑韩寒的文章查资料时,在网上看过几个韩寒访谈视频,发现观众多是小青年。像《鲁豫有约》那场访谈,台下都是20岁左右的大孩子(女孩居多),还会像啦啦队那样喊叫,打出支持韩寒的横幅。你让这个当代“追星族”识别出作品的真假,可能不太容易。

而那些具有识别力的文化人,绝大多数又对孩子的得奖作品、畅销书之类不屑一顾。于是韩寒父子和他们的出版商就用这个剪刀差,剪出一件件皇帝的新衣。

在办博客之前,应当说韩寒父子还是相当谨慎的。现在韩寒拿出的所谓《三重门》手稿,就可能是韩仁均把自己在电脑上写的小说让儿子抄一遍,以免出版社生疑。有人推算,以每天埋头抄四、五小时的速度,书稿要抄差不多一个月!可见当初韩寒父子是如履薄冰的。

当时韩仁均迫切希望推出儿子,明显地,一是可以解决令他头痛的儿子不读书、考不上大学问题,二是把作为*作品连出版都困难的小说,以少年作家名义推出去,则成为名利双收的一本万利。所以,在二千年时,韩寒上*电视台节目,去人民网对谈等,应该都是韩父支持的。但很快发现,这位七门课不及格的儿子什麽都谈不出来,再谈就会露馅了。于是,韩寒被下了禁止令。这就是后来韩寒博客上的“公告”∶“不参加研讨会,交流会,笔会┅┅原则上不接受当面采访”等。说白了,就是本人不露面(书面采访可以)。中国古代那个“滥竽充数”的故事还是有启发力的∶避免“独奏”的机会,就避免了露馅的可能。

●因“韩天才”而“添财”

韩寒这种躲在幕后的局面一直持续了六、七年,大约到韩仁均写出《儿子韩寒》时, 才打破了规矩。韩父清楚儿子是“假”天才,为什麽还要出这种书,不怕暴露儿子底细吗?因为从作文比赛获奖,近10年过去了,韩寒的神话越来越神,已看不出任何被质疑的可能。儿子被各方捧,“天才之父”得意忘形,警惕性就放松了。再加上看到署名韩寒的书畅销,大笔版税进来,韩仁均的胃口也大了,乘机写写“天才儿子”,也能变成大把的人民币。

据语言学家石毓智教授的考证研究,起码《长安乱》、《他的国》、《光荣日》这三部小说,都是韩寒的出版商路金波写的,因为署名韩寒,就可以热卖,动辄上百万册。这是著名人物的传记也难以项背的数字。据网上资料,作家出版社那个责任编辑(袁敏)光是出《三重门》这本书就拿到80万奖金。随后路金波更是赚得满盆满碗,连他团队作家都起名“财神”。上上下下,都因为“韩天才”而“添财”了。

到这个时候,“韩寒神话”已玩到了很高的段数。但路金波还觉得不过瘾。韩寒虽已成了他(出版公司)的摇钱树,但觉得摇出来的钱还不够快(他说曾在四年内给过韩寒1700万元版税)。另外韩寒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后来居上,作品比韩寒的还畅销。像另一位“新概念作文比赛”获奖者郭敬明和其他一些新手的书都比韩寒的卖得好。

在这种情况下,路金波想使韩寒的书持续畅销,就要靠新的“炒作”手法。据语言学家石毓智的分析,几年前网上疯传的“韩国人来认领韩寒”一事,就是路金波团队的炒作。近日又有网友调查揭露,制造韩寒的“绯闻女友”也是炒作方法之一。现在看来,持续炒作韩寒,让他的知名度不降温,以此换成金钱利益,是路金波团队的目的。用“博客”炒作韩寒,则是这一系列炒作中最成gong的,也是导致“韩寒帝国”最终崩溃的导火索。

回头来看,韩寒这个“中国神话”的成gong,有其清晰的“中国特色”。当年韩寒仅凭一篇作文和一本书,或许风靡几个月就过去了,但由于他的退学,挑起了关于中国教育*的讨论。韩仁均借韩寒发泄对教育*的怒气是可想而知的,自己被退学,儿子*退学,加上怀才不遇的边缘人心态。而那些被考试压得痛苦不堪的青少年们,大多都对现*不满,甚至痛恨死了,所以韩寒的“反叛”引起他们的共鸣。即使自己不敢做,也佩服韩寒的“勇气”。所以韩寒不仅是“天才文学少年”,更是年轻人眼中敢反潮流的英雄。

●伙同路金波,一路走下坡

“韩寒”骂完教育*,开始和精明油滑的投机主义者路金波合作之后,开始骂文坛、骂文化名人了。为什麽骂文坛呢,明摆着,主流评论界看不上路金波旗下的畅销书作家们,不予好评,这样就影响书的销量,惹火了路金波,于是他开骂“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X”。但这种放肆的骂,只有用韩寒的口出去,才能引来更多瞩目,同时又能起到炒作韩寒的目的(之所以得出这种结论,是因为那种粗俗、流氓,随便把生殖器搬到台面的文字,跟路金波的口气、语言习惯等相当吻合)。

但文坛也不是天天有的可骂。于是路金波又想出了让韩寒“去竖牌坊做知识分子”(路金波语)的新招儿。因为他们发现,替老百姓发牢*很受欢迎。在《南都周刊》今年一月份对韩寒的专访中,韩寒说∶“在中国为了安全起见,我肯定站在发出呼声最多的派系里,我比他们都有名,如果我跟他们说的一样,那些人肯定会觉得找到了代言人,就会纷纷夸我,太牛X了,太对了。”南都周刊∶“那你就是安全的。”韩寒说∶“对,因为他们都痛恨权贵,批评*,这些事本质上都是没错的。”韩寒还曾直言∶“我是说真话的既得利益者。”

在绝大多数人都噤若寒蝉的中国,韩寒的“敢言”,由于他前面名气的铺垫,加上新浪的力挺,使韩寒博客的影响力超过其他任何*博客,尤其是《时代》网络票选全球最有影响力人物时,中国网民的一哄而上,把韩寒推成影响力仅次于奥巴马的人物(此种荒唐也代表了这种网络票选形式的荒唐),接着被CNN专访。至此韩寒冲到其人气的顶峰。

● “韩三篇”引来火眼金睛

但*话题在中国可不是像骂几句脏话那麽好玩的。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引过韩寒自己的话,说他连“被喝茶”都没有过。但现在感觉未必如此。认真想来,“韩三篇”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颇有“刻意”的痕迹。因为“韩寒”没必要一口气连续三篇谈民主、自由、*。他以前都是就当前发生的某个孤立的新闻事件评论一番,而这种“无事生非”地单纯“理论”一下*,还是连续地“理论”,以前从未有过。而且调子跟中宣部同步,也是什麽“中国人素质差,不适合民主”之类。持“中国人素质差,民主要慢慢来”观点的人不少,但大家仔细看一下的话会发现,几乎没有任何文化人把话说到韩寒那麽“极左”的地步(起码我本人从未读到过),连相当左派的文人都没有。而韩寒这个被公认的自由派代表人物,居然忽地一下子跳到了极左派的观点上,太超出常理,恐怕不会没有原因。

但这从右往左的猛一跳,自然炸了锅。这个曾针砭时弊、替大众出气的“偶像”突然站到了他不断嘲讽的*一边,而且话说得比中宣部更露骨,于是不少文化人愤怒了!他们原来是不看韩寒书的,现在由于义愤,要研究研究他。这一看不要紧,马上看出一连串的破绽。于是响起了“皇帝没穿衣服!”的震天喊声。

强调“沉默螺旋”理论的西方大众传播学家指出,其实一件事情,不是它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人们由于某个震撼性提醒,观察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于是对整个事情的看法就全变了。对韩寒这个事就是如此。经麦田大喊一声,知识人开始去看韩寒的作品,于是不约而同,都发现韩寒是赤身*的。

●给“人造韩寒案”办葬礼

近年韩寒的偶像地位已经很稳定,韩仁均的谨慎开始放松了,韩寒也成年了关不住了,于是韩寒开始上电视、接受采访了。留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韩寒接受媒体采访,基本都是在韩父出版《儿子韩寒》前后这几年,跟鲁豫有约,跟杨澜谈心,跟陈丹青对话,跟王朔见面,跟何东扯裹脚布(长达四小时,普天下没有这麽长的电视闲聊,把采访当织布机了)。

所有的视频节目,主持人都是捧韩寒,鲁豫和杨澜,简直像丈母娘夸女婿,百般呵护,近乎谄媚。何东则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跟韩寒闲扯,但可不是打韩寒,而是变着法子讨韩寒高兴,那些锤子棒子,是给韩寒按摩的,让韩寒舒服得忘乎所以,说出没读过四大名著,不知道《红楼梦》写什麽,更不懂什麽儒学之类,如果被抓就当叛徒,名著都是人们没啥看的才会有的,等等蠢话(更是真心话)。

这些节目展现了真实的韩寒∶谈文学,一窍不通;谈自己作品,一问三不知;谈赛车女人,滔滔不绝。今天由于韩寒“千呼万唤‘不’出来”,拒绝在公众面前“走两步”,于是这些现有的视频节目,就成了韩寒文学能力的“终考”,考出一个真实的韩寒。

“韩寒事件”已到了这样阶段,不管韩家父子怎样继续抵赖,或缩头不做声,“韩寒”这个偶像已经垮了。不要说网络的质疑声铺天盖地,即使力挺韩寒的公知们,也没一个站出来,愿帮韩寒办场文学讨论会,让韩寒一展才华;因他们心知肚明,这样做只能使韩寒继续出丑,可能把姚文元说成元朝的了。

在西方,事情到这个份上,当事人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出来诚恳认错,深刻道歉,质疑者也就不再追究,画个休止符。但韩寒父子硬要把“*大典”进行完毕,打破“高处不胜寒”的古训,坚持赤身*站在高处,任凭质疑的寒风劲吹,还哆哆嗦嗦地嘟囔,“我穿的就是新衣”。但在如此高寒中,能挺多久呢?再呆下去,恐怕得冻成“韩冰冰”了,跟范冰冰用四千万钞票绑一起也暖不过来,人们就只好给“人造韩寒案”办葬礼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2:44

如果以下对话是真实的,那说明韩寒是一个狂妄自大、华而不实的人,牛B吹得大个。

韩寒:我不喜欢看小说,我就喜欢看杂志,军事类的东西。我自己会写,干嘛要看你们是怎么写的?就像赛车一样,我是一个优秀的车手,一流车手,我不会一天到晚看别人怎么开的,我就管自己怎么开得更快就行了。

赛车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更快。但文学没有一个目标,什么叫写得好,什么叫写得不好,我觉得我不需要借鉴,也不需要启发。

人物周刊:自古以来出现你这样一个作家,不以整个文学史为底子的一个作家?

韩寒:但是我读了很多别的东西。很多人说我高中毕业知识面很窄,但是我想我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比全中国任何一个作家都要多,我会很多很多的东西。

人物周刊:你会什么?

韩寒:反正合法的、违法的我会很多。总之,我不光看很多书,还干好多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4:19

首先我认为*‘求真’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我觉得评价一个人应该是理性而客观的。应该实事求是。一切凭证据说话。倘若调查的结果证明韩造假我们就该批评,揭露*。若没有造假方就该道歉,并接受法律处分。作为一个不了解*的*肆争论韩寒是否造假是毫无意义的。打口水战只能让事情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心平气和的等待有关部门的调查。保持一份公平公正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6:10

一些是利益相关方,比如出版社、媒体、娱乐明星、作家,有一些和*有过节的人,有一些是利用他的所谓右派或“公知”,另外还有一些没有多少判断力的年轻粉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8:18

这是“不喜读书”的HH在《三重门》引用的部分书:
《管锥编》、《淮南子》、《尚书》、《万历野获编》、《康河里的诗灵》、《西学与晚清思想的裂变》、《贺拉斯》、《流浪的人生》、《永州八记》、《论语》、《会通派如是说》、《从混浊到有序》、《形式逻辑学》、《搜神记》、《长恨歌》、《本 • 琼森与德拉蒙德的谈话录》、《心理结构及其心灵状态》、《论大卫 • 休谟的死》、《包法利夫人》、《左传》、《铁轨边的风》、《教学园地》、《镜花缘》、《佳人》、《美女赋》、《江南的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广阳杂记》、《数字化生存》、《闲情偶寄》、《出师表》、《三字经》、《李敖快意恩仇录》、《舌华录》、《西厢记》、《中国文学史》、《红楼梦》、《水浒传》、《四世同堂》、《史记》、《战国策》、《孙子兵法》、《说文解字》、《变形记》、《中国作家传》、《孟子、》、《西游记》、《聊斋志异》、《羊脂球》、《走出魔镜的钱钟书》、《RouPu团》
猜猜咱们读过其中几部?

参考资料: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7104834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