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4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2:18
无念:犹言勿忘,不要忘记。佛教用语,谓无妄念。 唐朝白居易 《晚起》诗:“北阙停朝簿,西方入社名,惟吟一句偈,无念是无生。”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唐朝姚合 《过钦上人院》诗:“有相无相身,惟师说始真。”
无住:佛教语。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无所住着,随缘而起。佛教称“无住”为万有之本。唐朝张说 《杂诗》之四:“悟灭心非尽,求虚见后生。应将无住法,修到不成名。”
扩展资料: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无住,为实相的别名,大乘经典皆以此为主旨。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法)本来没有自性,自性为空,所以没有所住,一切法皆是因缘相合而生(道家所说的五行相生与此同义而异名)。并且无住为一切法的根本,是般若实相。 无住,不仅解释了万法皆自性空,同时,又是对治各种妄心的万能智慧药。
无相,中国最早的道教理念,远比佛教的“无相”之说早两个多世纪。最早写作无象。指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概念,.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2:18
1、无念
(1)犹言勿忘,不要忘记。
(2)为佛教用语。念.就是意识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无念就是剔除认知过程中隐含的“判断”,念头回到其本来面目。
2、无相
(1)无人扶助。
(2)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
(3)没有福相。
3、无住
佛教语。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无所住着,随缘而起。佛教称"无住"为万有之本。
扩展资料:
1、无念
何名无念?《六祖坛经·般若品》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2、无相
《大乘义章》二: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盘法相释。涅盘之法离十相、(《涅盘经》三十: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故曰无相。
《大论》曰:般若波罗蜜、是无相相。
3、无住
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着,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故无住者万有之本也。佛教称“无住”为万有之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2:19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句话,可以说是《坛经》的思想要旨,亦是禅宗修行的义理关键所在。先说无念为宗。“念”是人心灵活动的方式,心动则生念。然而无念不是要我们将心灵停止活动,而是要“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平时,我们的念生起了,即与法体共生,但念却不与法体共灭,而推落于下一个时间单位,于下一个时间单位中,追溯上一个念头。如此即“思前境”,即放不下,即执著。故无念意即念头随起随灭,简单来说,即时时活在当下一刻,不执著于任何经验。无相为体,“相”即法相,即山河大地,一切事物。无相并不是说一切事物不存在,而是说事物存在的本质是缘起无常,是不停过转的。我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然后根据所摄取的外相变成概念,累积成经验,以为这就是真实,结果错认真实。无相就是要我们明白宇宙存在跟我们的认知,经验无关。故当我们看事物要“于相而离相”,要明白我们看到的片段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一切法相缘起无常,流转不停,停下来的,只是我们的心。无住为本,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即停留、留驻。我们人的心就是用“住”的方法认知世界;我们的认知心就是一个将念头留驻于事物,然后形成经验的心。无住为本,即人心生念,而念不停留于相,不停留即不住,不住则能无念,无念就能无相。此即“于念而于念”,“于相而无相”。以无念为宗旨,以无相为依据,以无住为本质,如此即禅宗修行的义理根据。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2:19
成佛,青灯古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2:20
无念,于心无事
无相,见一切如幻
无住,于事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