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育为什么增进对环境的认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0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3:15

、幼儿智育的含义
幼儿智育指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和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获得初浅的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的教育过程。具体来说,幼儿智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对幼儿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的培养,以及对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幼儿智育的任务主要通过对科学教育和语言教育两大领域的学习来达成。

二、幼儿智育的目的
幼儿智育的目标包括:

1.发展幼儿的智力

幼儿智育的目的
许多研究都表明,出生后的头几年是人类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幼儿期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该关键期,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点击查看更多

运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智力是幼儿智育的核心目的,智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促进包括:对幼儿的感知觉、观察力、语言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认知过程各要素的促进;对幼儿良好智力品质的培养,如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性,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敏锐性等;对幼儿智力活动方法掌握的促进;对幼儿智力活动方法和技能的习得的促进,如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操作的方法和技能等。

2.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初步的动手能力

(1)幼儿智力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开端和基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保护好幼儿的感知觉器官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感知觉经验标准,形*所特有的感知觉能力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不断提升幼儿运用感官的能力。点击查看更多

(2)动手能力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多为幼儿提供多种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幼儿智力的发展创造条件。点击查看更多

3.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

幼儿期同时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侧重于对幼儿口头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点击查看更多

4.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

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对环境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不仅有益于幼儿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而且也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条件。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包括:点击查看实例

自然常识;
社会常识;
数学初步概念。
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应注意以幼儿的感性经验和直接经验为基础,正确处理*传授与幼儿主动发现之间的关系,避免生硬“灌输”的做法,通过挖掘幼儿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相关事物和现象,建立幼儿与环境的联系。

5.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

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兴趣对幼儿智能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动力,是幼儿主动性、积极性的表现。幼儿的好奇心较强,他们对各种新奇的事物都能产生一定的兴趣,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保护和鼓励幼儿的求知*,使之形成较稳固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的学习兴趣包括探究的兴趣、创造的兴趣、动手动脑的兴趣、求知的兴趣等。

跳过 目录
目录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热身活动
1.1 学前教育目的的内涵及价值取向
1.2 学前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层次
1.3 各国学前教育目标的演变与特点
1.4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的与幼儿教育的目标
1.5 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特点
2.1 幼儿体育的含义与目的
2.2 幼儿体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3.1 幼儿智育的含义与目的
3.2 幼儿智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4.1 幼儿德育的含义与目的
4.2 幼儿德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5.1 幼儿美育的含义与目的
5.2 幼儿美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情境训练
热点话题
本章回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3:15

幼儿智育工作的内容,以幼儿智育的任务为依据。如果说幼儿智育的任务指明了智育工作的努力方向,那么,幼儿智育工作的内容,则说明了完成幼儿智育任务的途径与方法。幼儿智育工作,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感知觉教育 感知觉在婴幼儿的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感知觉和动作,是婴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幼儿虽然生来就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但是还不具备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是在掌握人类世代积累的社会感觉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社会的感觉经验的特征是以符号(如语词符号或音乐符号等)为标志的、具有一定的标准(如颜色的区分标准)、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这是人和动物感知觉发展的本质区别。幼儿出生以后,面临的一个重要发展任务,就是要掌握社会的感觉经验,形*所特有的感觉能力,否则将难以适应社会生活。教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感觉教育的任务与内容包括:保护幼儿的感觉器官;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感觉经验标准,形*所特有的感觉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培养语言交往能力 语言起源于交往的需要,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有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分,人们既可以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往,也可以运用书面语言进行交往。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幼儿运用口头语言交往的能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既应重视叙述性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应重视对话性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帮助幼儿了解文字符号的交往功能与意义。主要包括:培养幼儿语言交往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语言交往的基本技能;促进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学习使用普通话;帮助幼儿了解文字符号的交际功能。

  增进环境认识 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而且也是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基础与途径。

  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包括以下基本内容:①社会生活常识,包括认识社会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及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包括认识日常生活用品;认识邻里社区环境如家庭、学校、商店、邮局等,知道它们的名称及主要功能;认识人们的工作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自己生活的关系;认识自己与别人,了解在社会中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②自然常识,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两大类。③关于数学的初步知识。数学知识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关于物体存在形式的知识。要求幼儿学习关于数学的初步知识,包括认识和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高低、轻重等;认识几何形体;认识时间、空间,形成基本的数概念和运算概念,学习用简单的调查、统计方法来收集、处理和表现资料。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是由问题导引寻求问题答案的行为,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幼儿智力中的重要问题。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在自发地学习解决问题。

  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帮助幼儿明确问题;帮助幼儿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与计划;帮助幼儿执行计划;要求幼儿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与交流经验。

  正确对待幼儿问题 问题是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幼儿求知欲的表现,也是一种“认知冲突”,表明在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新的不认识的东西之间发生了矛盾或差距,标志着新的认知需要的形成。幼儿提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可以反映幼儿智力发展的一般水平与状况。能够提出问题,正是幼儿积极动脑筋、想问题的表现。因此*应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问题,鼓励和支持幼儿提出问题,不应以轻视、敷衍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问题,更不应以粗暴的态度制止幼儿提问。教育上最大的难题,是根据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需要和兴趣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使教学目标与要求与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使两者“相称”或“匹配”。幼儿的问题,反映了幼儿的认知需要与兴趣,可以为解决教育与发展之间的“相称”问题提供桥梁,这样就不仅可以避免按照*的主观愿望向幼儿灌输知识,而不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的做法,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3:15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这种德育与智育的分家和“不幸”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小学校分管教学与分管德育的领导“不相接洽,或背道而驰”。

二是教知识的人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人不重视学术。

客观地说,德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在于:

当德育及学生的品行发展缺乏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而它与智育之间的关系也说不清楚时,它的现实地位往往就不得不让位于那些可以精确计量的学科成绩,以至于由此演变成两者之间的分家。

教育“知行分离”的现状

其实,如今中小学的德育与智育又岂止是“分家”,简直就是“对立”了。

一方面,*和教育部门在重视和强调德育上不可不说是呕心沥血,三令五申。各种各样的*与表述也层出不穷,如“德育为先”“德育为本”“德育为首”,等等。

而最近的提法则是“立德树人”“核心环节”。从*到地方,从国家*到领导讲话,对德育的强调更是苦口婆心。

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则是另一番景象,就如同坊间流传的顺口溜所说的那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最重要”。

还有的教师将这种情况说成“智育是学校的生命线,德育是学校的风景线”。

更有某些专家在批评这种现象时非常简单地认为:

如果基础教育学校仍然一味地追求分数,那么德育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仍然是将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

总之,好像德育与智育,或者说,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品行与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就一定是水火不相容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