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0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45
1.整体法
整体法主要通过符号形式记录幼儿的活动,教师需要对每名幼儿轮流扫描观察,每个主题可以观察几分钟,从而了解全体幼儿的游戏情况。
整体法一般在游戏开始和结束时选用较多,教师事先需要将所要观察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准备好,游戏开始时直接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在表格里做记号(如打√),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

整体法主要采用两种表格,一种是评估幼儿参与游戏情况的,另一种是评估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参考如下:


2.书面法
书面法是通过文本的形式记录幼儿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结构化记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情况,一般为某个具体的原因而进行观察时通常采用这种记录法。
②非结构化记录:没有预定目的地去观察一名或一群幼儿时采用这种记录法。这类观察是自发的,常常是因为突然发生了有趣的或出人意料的事情。建议教师在口袋里常备小巧的笔记本和笔,可以随时进行记录。

③比较性观察记录:可以是观察不同幼儿在同一情境下的不同表现,也可以是间隔性地观察同一名幼儿在不同阶段中的表现。这种观察记录法能让教师看到不同幼儿的能力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也可以观察到幼儿的进步情况,有利于教师为幼儿制订个性化的指导策略。同时,积累的过程性资料也可为评价幼儿提供支持。参考案例如下:


3.图表法
主要有追踪图和饼图两种形式,相较书面法更清晰、更有目的性。
①追踪图:记录幼儿在游戏时间内的动向,去了哪些区域,做了什么事情。
②饼图:呈现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时间量,便于了解幼儿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引导。饼图的记录非常简单,能清晰、直观表明观察结果,可以用文字进行辅助记录。
4.抽样法
抽样是指从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样品单位进行记录、分析,主要有时间抽样和事件抽样两种。
①时间抽样法: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记录,可以是针对一名幼儿,也可以是幼儿群体。在记录时不用连续不断进行叙事记录,这样会无法兼顾记录和观察。教师可以记下时间点和关键词,待活动结束后再进行整理。

②事件抽样法:常常用于观察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幼儿,如脾气暴躁、攻击他人等。做这类观察的目的是记录下所有事件,看看事件的发生是否有规律可循,进而为制订有效的矫正策略提供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45
小孩子的行为,有时候很具有挑战性,有时候很令人困惑。你可能不时会有这样的想法:
“她怎么一直在戳她哥哥的鼻子?”
“他为什么要把食物放到头发上?”
“该穿鞋的时候,她为什么要哭?”
有时候一眼看来,小朋友的行为的确很让人费脑筋。幼儿园老师会被培训到,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我们应该认真观察,记录与分析的交流方式,通过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明白他们要“告诉”我们什么。以下的建议能让你像个专家一样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
寻找规律
任何一种反复发生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如果你能找出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步就是记录下来发生了什么。最开始你会觉得这有些奇怪。刚刚还在给孩子吃糖哄孩子,转眼就拿出一个本子开始记录孩子的行为。但是我们的记忆力的确有限,用笔记下发生了什么能让你能更好的观测到某些你不曾发觉的小规律。
几年前我班级里的孩子很喜欢吵架,我不知道那是为什么,于是我开始做记录。后来通过自己的笔记,我发现了规律:
9:20因为乐高争吵,9:50因为乐高争吵,10点因为乐高争吵...
原来问题不是孩子们的争吵,而是乐高玩具不够使用!一旦发现了问题的规律,就更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给教室里添置了两倍多的乐高,之后这样的争吵再也没有发生过。
不管孩子有什么行为上的改变,记录下来,你可能会被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惊讶到!
行为的前因后果
除了简单的记笔记,你可以试着记下更多东西——不止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有事情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生之后产生了什么效果。
前因,也就是在孩子的行为之前,她的周围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在孩子洒了牛奶之前,她是在准备去上学吗?还是在听音乐?或者是你叫她把鞋穿上?这些 记录能很好的帮助你分析出孩子行为变化的原因。
我曾到一个家庭工作。这家的父声称自己28个月大的孩子,会“毫无理由毫无征兆的开始尖叫”。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前因后果”记录,孩子的父母发现,孩子只会在单独被留在房间里时尖叫——一个他们以前从未发现的规律。
之后每当父母需要离开孩子时,他们都会给孩子预警,例如:“我现在要到另外的房间去拿衣服,你是要在这里等我,还是和我一起去?”像这样一段时间后,孩子尖叫的行为渐渐消失了。
后果,就是孩子的行为所引起的结果。比如孩子把 果酱打翻到墙上之后,你吼孩子了吗?孩子哭了吗?你是罚孩子回屋子反省,还是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然后帮助他一起来清理墙面,然后一起读了一本书?
一般来说,这个“后果”更具有情绪性,它对于发现孩子的行为规律也至关重要。曾有一名老师发现,有一个小孩非常喜欢把自己得牛奶或者果汁弄洒,经过记录与分析,老师发现,每次孩子讲饮料弄洒时,都会有好几个老师赶去她的身边,跟他聊天,轻柔的帮他打扫干净。
这位老师发现,老师们的行为是一种对孩子弄洒牛奶的正向激励,在一个人数较多的教室里,孩子刻意用这种方式来获得足够的注意。
于是这位老师建议其他老师一起,在孩子有正确的行为时给予他更多关注,在他打翻牛奶时,不要给她过多的关注,仅仅给予他必要的打扫干净的帮助就可以了。一周之后,孩子打翻牛奶的行为就停止了。
及时记录
如果你在因为孩子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行为而苦恼,把它们记录下来吧,同时记录下前因后果。很快你就能发现这些行为之后的规律。有了规律之后,就不难想出解决办法了。这个方法及其简单,但是作用出乎意料的大。
第一次如此做时,你会感到奇怪。但是我保证这会越来越简单,而且成果会非常大。孩子的行为,就是他们的隐性语言。通过记录、观察、分析他们的行为,你能很容易的了解他们的需求。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