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发展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0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3

对联到底产生于何时?以往,联界公认春联起源于先民们用以驱鬼避邪的“桃符”。而第一副春联则是五代时蜀主孟昶所题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近见许多史料的发掘,却改写了这个历史。将对联之出,提前到了南北朝。至少提前到唐代,是令人心服口服的。兹录几则如下: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此联为南朝梁人刘孝绰罢官后,题写于门的。事载近人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记》。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腑肺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颠

此联是唐人林嵩在未及第时,悬挂于居室的中堂联。事见福建《福鼎县志》。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此两联为唐人陈蓬所题的居室联。事见福建《霞浦县志》。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
寿禄延长

福延新日
庆寿无疆

此三联据现存英国的《敦煌遗书》斯坦因○六一○卷考证,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联后注有“开元十一年(七二三年)八月五日写了投二舅”之语。显见为春联底稿无疑。

何以在唐代产生对联,当然有其社会原因。其最为重要的,便是唐初曾有贞观之治,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诗书画又成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因之,在文人墨客间,又形成了浓厚的对答之风,相互以对句形式题赠、酬答者,屡见不鲜。这种特定的民俗,就给对联之破土出苗,提供了沃土。

对句与律诗中之联句相比,有其诸多长处。一是字数不定,可为三言、四言、八言、九言,亦可为长短句。跳出了五、七言的窠臼;二是用词比较自由,可使作者高度发挥形象思维及想象力;三是词句更加锤炼,易于展现作者之文学技巧;四是内容更加集中,意境更为悠远;五是更加贴近生活,极具实用价值。因之,小巧玲珑之对句的出现,为将其书写张贴奠定了基础,着实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一大进步。

由此,我们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民俗孕育了对联,催使其诞生,并成了气候,从而渐次发展了起来。

如前所述,说对联形成于唐代,是个保守的界定。无论如何,后经蜀主孟昶之亲写春联,明太祖朱元璋之大力提倡,明清以降,对联便从文人手中出来,进入寻常百姓人家。于是便有了春联、婚联、寿联、挽联、园林联、寺庙联、居室联、题赠联等名堂。在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使民俗活动更具强烈的色彩,使其气氛更加浓烈。有的喜庆、有的哀伤、有的神秘、有的豪放,其韵味各具特色,可谓异彩纷呈。毫不夸张地说,对联已成了民俗文化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这样,便有了梁章钜《楹联丛话》一类著述出现。从而折射出了对联的历史价值、民俗价值、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这从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东周列国志》、《红楼梦》等,广泛引用对联,便可窥其一斑。

对联确实是我国文学艺术园地的一枝奇葩。它不仅可供吟颂,可供观赏品味,而且以不同的字体写出,又是极好的书法作品。如春联、喜联用红纸书写、挽联用素色纸书写,堂联以宣纸书写,所创造出的气氛,给人们的感受,就大相径庭。这样,从内容到形式,都独具一格,说它是“国粹”亦毫不过分。时至今日,对联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对联发展史上,堪称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由此可见,对联产生于民俗,依赖民俗而发展起来,又反过来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采。这便是对联与民俗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建设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大力发展、繁荣对联,即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伟大事业了。但愿联界同仁,各尽其力。来装点祖国万紫千红的春天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3

http://ke.baidu.com/view/2925.htm

参考这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3

这个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2925.htm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