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2:2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21:26
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着文艺收藏的风云沧桑。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动文艺收藏的蓬勃发展。
历史上每一个昌明的时期,即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历代统治者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求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以书画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集中。唐朝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统治时期,对书画的搜求不遗余力,极一时之盛;宋徽宗尽管*上比较昏庸,但在书画上却是个天才,对书画的收藏更是如醉如痴,并设置了专门的装裱样式“宣和装”,编定《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至于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的内府收藏,可谓达到封建时期的高峰,乾隆时期所编的卷轶浩繁的书画著录书《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便是明证。
艺术品的散失与收藏是此消彼长的。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规模的集中之后,接着是一次次大规模的散失。尤其是改朝换代之际,艺术品的恶运也随之而来。因此,历代以来的收藏,整体上呈逐代锐减的趋势。但由于帝王能凭一国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见天日,多少弥补历代的损失。同时,每一时代出现的一些代表作品,得到保存下来,日积月累,使书画文物的收藏,日渐丰富。特别是建国以后,各大博物馆对文物的征集和鉴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私人收藏家的收藏是对*收藏的有力补充,它们是参与收藏的另一支生力军。这些收藏家一般来自士大夫阶层:有修养、有品位,有胆识,也很有经济实力。他们的收藏,与内府的收藏可以说是呈互相消长的态势:内府收藏的基础,是建立在私家收藏之上的;而私人收藏家的收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又将*散佚出来的加以收集汇拢,使之不致于长期流落下去,然后,又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机重新流入*。
私人收藏家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王、谢是当时望族,也是收藏巨富。唐朝张彦远一门,从高祖起就从事收藏,历经五代,所以,他能写出巨著《历代名画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宋元时,私人收藏已蔚然成风。 至于明清时期,无论参与收藏的人数、收藏品的质量、还是关于书画收藏的著录、笔记都足以令人惊叹了。
作为收藏品,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现在,可达到30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历史上靠收藏而成为巨富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明代中叶,因为江南经济的发达,涌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这些收藏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收藏一方面推动着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收藏品不仅是财富、更是品位、修养、以及地位的象征。尤其是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收藏,充分展示现代企业的层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战中永远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
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说,藏品之于内府,不过是众多国家财产中一部分而已;而对于私人收藏家来说,每一件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每一件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韵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关于它的故事和传奇。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你息息相关。
因此,说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备理性的经济头脑的同时,还要有很好的艺术的修养。收藏者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培养成理性和感性结合得相当和谐的现代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21:27
个人意见,收藏是把具有价值的东西好好保存起来,当然这个价值有形折合成价格的,也可以是无形,主要是对于你个人的价值,有些人觉得能变成钱的才有价值,有些人觉得对自己有一定意义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说收藏并不一定是花钱去买一些东西,而为以后把这东区卖出去的过程,而是保存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物或东西,比如说母亲把你从小到大的照片都珍藏起来,留给你,这些对别人是不具有太多价值的,但是我相信对你一定有着无法用钱衡量的价值,你把它保存起来,留给你的孩子,这也是收藏!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不同意可别拍我板砖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21:27
这要分商业性的和兴趣性的收藏,商业性的就像你说的那样
但是兴趣的话只是因为喜欢而已,甚至哪怕是一颗小小的玻璃珠子也可以收藏啊,其实,你要是集齐几千颗玻璃珠子,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21:28
收藏是为了方便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