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08:18
虽然目前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地震,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是可以在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一旦发生地震,千万不要惊慌,要保持镇静,不能拥挤乱跑。应根据所在位置,采取适宜的避震措施,并投入到地震救护工作中,减轻损失。地震前出现的地光、地声、地面初期震动等现象,是地震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一般从地下初动到房屋开始倒塌有一个短暂的求生时间。据对唐山地震中874位幸存者的调查显示,有258人在求生时间中采取了紧急避震措施,188人得以安全脱险,成功者约占采取避震行动者的72%。因此,只要事先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地震来临时冷静判断,正确选择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可能劫后余生。地震逃生十*则:
①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地震时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这时首先应顾及的是你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选择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②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大地震时,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因此,每个人关火、灭火的努力,是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低程度的重要措施。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
③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④将门打开,确保出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感觉到小晃动时,请立即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⑤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造成多人死伤。所以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在繁华街道、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地震时如在户外行走,应避开楼房、高大烟囱、水塔、立交桥等高大建筑物和结构复杂的构筑物,平躺在地面,不要奔跑,以免摔倒或被裂缝所吞没。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抗震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⑥公共场所避震:如果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避免被拥倒踩踏,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汽车站、火车站时,若靠近门口,应迅速撤离到室外安全的地方,若在室内,应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柜台、易碎品的货架,选择结实的柜台、桌椅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并用手或其他物品护住头部。在展览馆时,则要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的物件或悬挂物。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遇到地震时,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躲在座位附近,地震后再下车。就地震而言,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灯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立即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万一被关在电梯中,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⑦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像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此时要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地震时,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禁止通行。要注意收听广播。
⑧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当感知地震或听到海啸警报时,要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⑨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尽可能少: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出现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需采取避难的措施。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对于患者、残疾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
⑩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从收音机、手机中,及时获取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飞语,不要轻举妄动。在群众集聚的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最忌慌乱,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应该有组织地从多个路口快速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