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22:37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周幽王和褒姒这一对男女主角,被指责为昏庸无道和红颜祸水。其实要说西周的灭亡,与褒姒也是有关系的,但也只能说有一定影响,但如果将西周的灭亡归罪于一个女人,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其实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也被史学界广为质疑,与历史*是不符的,褒姒烽火一笑戏诸侯其实压根就是没有的事,将这口黑锅安到一个小女子身上真是有点冤。
褒姒做了什么祸国殃民的事?从《诗经》到《史记》抨击不休
最先对褒姒进行批判的是《诗经》,其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一个女人真有这么大能量翻天吗?在男权社会里简直不可想象。接着《正月》、《瞻卬》、《白华》里都提到了褒姒的祸国殃民,将其数落了一番,至于褒姒如何祸国的细节并没有提到。
不过后来一部《吕氏春秋》帮后人脑补了一些细节,提到了周幽王“击鼓戏诸侯”。大意是说犬戎来袭,周幽王击鼓求救于各诸侯兵马,诸侯大军来到成功解围,而本来难得一笑的褒姒看到犬戎被打退,发自内心得笑了。周幽王则以为褒姒笑,是因为看到诸侯之兵浩浩荡荡的样子,所以多次击鼓来取悦褒姒,结果令诸侯不满。当犬戎再次来犯时,都恼怒周幽王又来搞小孩过家家的游戏,遂按兵不动,导致镐京城破,周幽王被杀死,褒姒被虏下落不明。
按《吕氏春秋》的说法,周幽王应负全责,而与褒姒是没有多少关系的。但《吕氏春秋》算不上正史,事实上里面基本都是寓言故事,200多个故事都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还有的是作者自己的创造的,所以周幽王“击鼓戏诸侯”的真实性是存疑的。
有人说了《吕氏春秋》不是正史,《史记》是正史应该可以相信吧。 但让*跌眼镜的是,《史记》对于褒姒出身的描述简直可以用神奇和怪诞来形容。褒姒一出生就不是普通人,而是个妖女。
《史记》中说夏朝衰败的时候,夏朝王宫里降下两条神龙,两条龙自称褒国先君。夏王不敢赶走,龙走后留下了一地涎水(龙涎,是古人传说中的龙的唾液),夏人用木盒子把它藏了起来。后来夏朝灭亡,此物就传到商朝,然后又传到了周朝。
到了周厉王时期,按捺不住好奇的心理,一下打开了“潘多拉盒子”,龙涎就流到宫殿上,厉王将其视为不祥之物。有人出了个主意,让裸身的妇女在宫殿中大吵大闹,龙涎化身为玄鼋(大鳖)进入后宫,后来一个宫女就莫名其妙怀了孕,并生下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就是褒姒。
褒姒,这个名字很有讲究,褒就是生长在褒国;姒,夏朝王室正好是姒姓,夏朝王宫里进去的那两条神龙自称是褒国国君, 这样看来褒姒倒是有神龙的血缘。一向严肃的司马迁为何要编纂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实在耐人寻味。
后来褒国国君因不服周王室,周幽王将其征服,褒国为了赎罪,将倾国倾城的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一见倾心,对其宠爱有加,接下来就有了大家熟知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了。为了哄不爱笑的褒姒笑一笑,幽王听从佞臣虢石父的馊主意,点着了烽火台上的烽火。
众诸侯一见烽火点燃,以为犬戎袭击周王室纷纷来救,结果看到的是周幽王和褒姒对他们的嘲笑。为了哄褒姒继续笑,周幽王再三拿信誉开玩笑,终于一天犬戎真的来犯,诸侯们看到烽火也认为是周幽王的玩笑,不愿再次上当,导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而褒姒呢?也成了祸首之一,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高兴而葬送了国家,最起码也有纵容周幽王胡闹的责任。“烽火戏诸侯”是子虚乌有的故事,褒姒无辜背2000多年黑锅
但这么经典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却是编纂的,《史记》中“烽火戏诸侯”比起《吕氏春秋》中的“击鼓戏诸侯”,bug更明显。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发现战国竹简(清华简)上记述,是周幽王主动进攻申国,申侯联络犬戎打败周幽王,导致西周亡国的,其记载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史学界甚至认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只是“小说家言”,是不存在的。
之所以认为“烽火戏诸侯”是子虚乌有,有两点佐证。首先是
《吕氏春秋》离周幽王的时代更近,而叙述的是周幽王“击鼓戏诸侯”,而非烽火戏诸侯,降低了司马迁《史记》说法的可信度。再就是考古发现,我国关中地区年代最早的烽隧建于西汉,也就是司马迁所处的年代。
烽火台是汉代边防体系的重要设施之一。汉匈战争中,一旦匈奴入侵,前方的烽火可以及时预警并迟滞敌军的行动,后方的屯兵要塞则根据烽燧、前哨提供的情报组织反击。司马迁写西周这段历史时,是将汉朝的烽火台想当然地搬到了西周时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当时西周连烽燧都没有,怎么戏弄?明显与历史是不符合的。《史记》虽然伟大,但也不是毫无缺陷,该有的问题还是以科学为依据。既然“烽火戏诸侯”子虚乌有,被骂了2000多年的褒姒自然也不能背这口黑锅。
再来看周幽王是否有戏弄诸侯的资本
周幽王虽然是天下共主,但经过周厉王的折腾,周宣王后期的颓败,到了周幽王时期,周王室日趋没落。周王室周边的诸侯看到了犬戎的猖狂,和周王室败落,纷纷自保提前东迁,郑桓公就是听从史伯“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也”的劝诫,举国东迁,这样一来西周的关中防御更加空虚,此时的周幽王拉拢诸侯们还来不及,怎敢戏弄他们。
相反,周王室的衰落也被诸侯国们看轻,离心倾向越来越严重。幽王十年想和东方诸侯盟誓,各国都不愿意来,周幽王只好过去跟诸侯们见面。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周幽王想戏弄人家,但还得看诸侯们的心情,更不要说周王室根本就没有这个实力和底气。
从《诗经》:“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到《吕氏春秋》“击鼓戏诸侯”,又演化为“烽火戏诸侯”,仿佛是由于周幽王或褒姒戏诸侯才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其实西周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积贫积弱也不是在周幽王这一朝才有的,周厉王的折腾,周宣王后期的颓败累积于此。西周晚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更有犬戎的威胁,而日益加剧的宫廷内斗无疑是其灭亡的导火索。
周幽王有了褒姒以后,冷落了王后申后,申后自然将怒火发泄到褒姒身上,当着周幽王的面训斥褒姒,让周幽王难堪。太子宜臼也不知轻重,亲自殴打了褒姒。宠爱褒姒的周幽王冲动之下,将申后废掉,又将太子废了,并赶走太子,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下惹下了大祸。
申后背后的利益集团力量非常强大,是包括申国在内的许多地方诸侯国联盟。申国在西周晚期力量强大,周宣王时期为了对付淮夷等南方民族的威胁,也要借助申侯的力量保卫京畿。申国集团的势力,不仅限于陕西宗周以西的诸侯国,而是包含西周王朝东西南部众多诸侯国的强大势力,甚至有晋、郑这样的姬姓诸侯。
周幽王废申后及废除太子宜臼改立伯服,等于要和申国利益集团为敌,当申后逃奔娘家,求哥哥申侯帮助。周幽王在奸臣虢石父的鼓动下打算进攻伐申国,申侯下先手为强,联合鄫国、犬戎进攻西周王室并杀了周幽王。而周幽王没有看清双方力量对比,一个小小的褒国根本帮不了自己。周幽王太迷信自己的国力,尤其是六师的军力。
据《周礼.夏官.叙官》载:“师二千五百人。”这样一来,估算六师的军力可达到15000人之多,再算上幽王的的禁卫军虎贲,也是一支实力雄厚的军力,但在西周末期,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真不敢恭维。
按照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禹鼎的铭文记述,鄂侯(名御方)率南淮夷、东夷反周,周王曾以其“西六师”、“殷八师”进攻鄂侯,未能取胜。最后靠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千二百人,协助西六师和殷八师作战,才俘获了鄂侯。所以靠这样的一支貌似强大,实际战斗力一般的军队怎么能保护自己。
周幽王本是想削弱制衡申国势力,扶持褒姒以及背后的褒国势力,但己方力量太弱,王位继承权的争夺超出了他的控制,导致国破人亡。幽王死后,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宜臼虽然当上了王,但日子也很难过,内外交困,周王室日趋没落。而处于周平王对立面的褒姒,自然要背亡国这个黑锅,历朝历代都对其口诛笔伐。
到了近代,鲁迅先生终于看不下去了,他说:“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担代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男子既然不负责任,又不能自己反省,自然放心*;文人著作,反将他传为美谈。”
前771,周幽王被杀,到如今也2700多年了,褒姒也被骂成“祸水”2700多年,子虚乌有的烽火戏诸侯这口锅也该甩掉了。当年西周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伯服被杀,褒姒被犬戎掳走,从此下落不明,不见正史记载。
褒姒也是苦命女子,从一名弃婴到王后,只和周幽王生活了8年,就因为宫廷内斗陷入被数落指责的无限深渊。在男权社会本无多少话语权的柔弱小女子,却要承担西周灭亡的重责,烽火戏诸侯更是背了几千年的黑锅,不得不叹服“小说家们”的功力,从“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八个字演化成这么多神奇的故事,以至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