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行货币量计算方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33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3:19

  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  高能货币,亦称“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货币基础”、“强力货币”、“强势货币”、“始初货币”,它是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紧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它是*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基础货币有四个属性:    ①可控性,是*银行能*的货币;  ②负债性,是*银行的负债;  ③ 扩张性,能被*银行吸收作为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创造的功能;  ④初始来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银行。  *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在现代银行体系中,*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其具体操作过程:当*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通过乘数效应,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贷,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编辑本段基本特征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编辑本段运算公式  从用途上看,基础货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数量上看,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  其公式为: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编辑本段计量过程  如前所述,基础货币是由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琢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如果把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也视同商业银行在*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则准备金就是*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现金就是*银行对社会大众的负债。因此,通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导出基础货币方程式。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由上表可导出基础货币一般方程式可得:   A1 + A2 + A3 + A4 - L1 - L2 - L3 - L4 = B   或者是:(*银行资产)-(*银行非货币性负债)=(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债权资产净额+对外金融资产净额+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其他资产净额   B = (A1 - L1) + (A3 - L1) + A2 + (A4 - L3 - L4)   根据复式记帐原理,任何时候资产负债双方都是相等的。一般说来,*银行的资产总额增加,基础货币量必然增加;相反,基础货币量减少,反映出*银行资产总额减少。如果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有的项目增加,有的项目减少,则基础货币是否增加或减少,要视各项资产负债变动相互抵销的净结果而定。   计算基础货币量的多少,通常所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将*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二者加总求出;二是根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用基础货币方程式进行计算。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3:19

  计算方法: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一个国家*央行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多少货币,主要取决于:
  1、商品交换规模。也就是一个时期内进行交换的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商品的数量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假如价格已定,流通的商品量愈大,需要的货币量也愈大。如果投入流通的商品量是已定的,那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水平。价格愈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愈多。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也就是同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成正比。
  2、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同一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即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正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因素的作用,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小于商品的价格总额。
  3、因此,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