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失礼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08

我来回答

8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7:07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一: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二: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 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 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 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望采纳,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8:25

传说唐伯虎结婚后,有一天随妻子去岳父母家。岳母知他善饮,特设酒宴款待他。席间,岳母频频向他劝酒。唐伯虎新婚燕尔,怡然自得,劝者不拒,不知不觉竟喝醉了。他妻子扶他去床上休息,随后走出卧室,与母亲、妹妹共话家常。

  唐伯虎的小姨子年方二八,长得很漂亮,略习诗画,刚好她有事从卧室门口走过,看见姐夫醉卧在床,盖被一半拖于床下,于是上前为姐夫盖被。醉中的唐伯虎以为妻子来陪他了,伸手去抱她,小姨手一缩,他竟抓住她衣角。小姨一挣,以为姐夫对她非礼,气愤而走。唐伯虎一翻身,又鼾声大作,睡得很死。小姨走到门口时,回头看看酣睡中的姐夫,怨气难消,于是提笔在墙上题诗:

  “好心来扶被,不该拉我衣;我道是君子,原来是赖皮。——可气,可气!”

  唐伯虎醒来看见墙上题诗,依稀忆起适才之事,羞得无地自容,也在旁写诗一首:

  “酒醉烂如泥,不分东和西;我道房中妻,原来是小姨。——失礼,失礼!”

  唐伯虎走出来后,岳母见他一脸羞色,心中诧异;又见小女满脸愤怒之状,更是不知发发了什么事。她走进卧室,看见墙上的两首诗,知是一场误会。她也知书达礼,乃在后面添诗一首:

  “女婿拉妻衣,不防拉小姨;怪我多劝酒,使他眼迷离。——莫疑,莫疑!”

  并叫小女和唐伯虎一同去看诗。唐伯虎与小姨看完墙上题诗后前嫌冰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0:00

司马迁不愧为文学家,描写的非常传神。

孔子不顾礼节,上台阻止,人们都万分诧异,那些表演的人傻傻的站在台上,只好用眼睛看着齐景公,齐景公心虚,不得己,让表演的队伍下台来。过了一会儿,齐国的主持人又让演奏“宫中之乐”,这次的表演者是“优倡侏儒”,这也是齐国处心积虑安排的,用戏子、娼优、小丑等在会见中表演,目的就是戏弄和侮辱鲁国的国君。孔子无法忍受,又一次不顾礼节上前阻止,并坚持要求依法惩办,孔子说:“罪当诛,请命有司!”。

在这么重大的外交场合,出现这样的事情,尤其是在孔子提出按律处死命令上台表演的那个齐国*,是齐景公所始料不及的,他只好决定当场腰斩那个*。

齐景公回去后,对此还是感到恐惧,与群臣商议,该怎么办?其中一个大臣对齐景公这样说:

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

这个意思就是说,君子知道自己错了,要用实实在在的东西去请罪,而做错事了,嘴巴上道个歉就算了。齐景公采纳了这个意见,把之前侵占的郓、汶阳、龟阴三个地方归还给鲁国。

孔子虽然失礼,但维护了国家利益,应该值得肯定和赞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1:51

1、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后人作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2、“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3、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3:59

中国古代关于失礼的故事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2:24

1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孝传五世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一则“孝传五世”的故事。故事是说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后人作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这则古代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需要言传身教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儿女孝顺自己,那么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孝敬长辈,做好榜样作用,这样一家人不仅和睦,而且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能够得到传承
  2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3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5:05

失礼,没有理由
[美]鲁贝尔·谢利刘俊成编译
查尔斯的父亲早已过世,但是他和父亲之间的这个故事始终让他难以忘怀。
在查尔斯小的时候,他常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帮忙。在那儿工作的都是成年人,父亲希望儿子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杂货铺里有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人,伙计们背地里都叫他"堕落的老家伙"。大家都知道他对妻子不忠的事,从道德上来讲,他绝对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查尔斯对这个人的人品也有所耳闻,所以与其他孩子一样,对他很不尊重。孩子们称呼其他成年男性都是"某某先生",而对于这个"老恶棍",他们却只愿意称他为"乔"。
查尔斯的父亲有一天听到了儿子与"乔"的对话,于是便把儿子叫到了办公室里。
"儿子,"父亲说,"我曾经告诉过你,跟长辈说话一定要谦恭。但是刚才我听到你在大声叫'乔'。"
儿子向父亲解释,为什么他要故意把"乔"和"史密斯先生"或"布朗先生"区别对待。
最后,儿子告诉父亲,"先生"一词是留给值得尊敬的人的,而那个家伙他不配!
"他配不配是他的事,而你这样对待他是你的问题,现在失礼的是你,年轻人!"父亲说,"对另一个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礼的借口!"
这是他父亲给他上的一堂意义深远的课,这件事一直伴随着查尔斯,即使是在他成为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之后也是如此。
生活中总有一些野蛮无理的斥责会刺痛我们,但这时不要急于回击,应该先想想什么才是你应该做的。
因为失礼时展示的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人,同样,无礼地对待那些该轻蔑的人,也会降低我们在善良人眼中的地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8:03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