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5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6:09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如下:
1.
作品体现了我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古代画家“目识心记”深厚的默写功能。
2.
线描技法已臻和谐完美的高水平。突出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技法特色。
3.
是人物刻划、景物描绘达到形神毕肖、生动准确的神品之作。
4.
是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的布局的典型。
历史价值:被视为中国古代风俗画的巅峰之作,堪称描绘北宋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出现已经有900多年了,对中国古代绘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水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宋代,尤其是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6:10
《清明上河图》被视为中国古代风俗画的巅峰之作,堪称描绘北宋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出现已经有900多年了,对中国古代绘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首先,《清明上河图》深深影响了明清城市风俗画长卷的构思和构图,这种影响是非常持久的,所以明清两朝一再出现同类题材的风俗画卷。“清明上河“题材也启迪了一些宫廷画家,他们纷纷绘制“繁华图”、“*风俗画”等,满足了皇家的艺术欣赏需求。
此图真正对画坛的艺术影响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它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学术界和艺术界的高视。当时的中国画坛正处于学习苏联的创作模式,进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阶段,要努力表现工农群众的日常生活。而远在12世纪初的《清明上河图》证实了的绘画艺术在中国古代是源远流长的。
从50年代开始,在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人物画专业的许多学生在初学阶段都要临摹此图卷(哪怕是其中的某一个局部),以解决人物画线描的训练问题,山水画家甚至各科画家乃至其他画种的画家也都从中获取艺术营养。无论是如何微观社会生活、表现细节,还是怎样宏观掌控场景、组织结构、锤炼线条、实现画科融合等,都给了当代画家们深刻的启迪。
半个多世纪以来,各地中小学生的教科书里大多刊有《清明上河图》的局部作为插图,大大延展了它的教育范围。迄今为止,知道此画者,在中国*大约有上亿百姓,在海外至少也有上千万民众,这在中国古今名画中,鲜有匹敌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6:10
1、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2、《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6:11
《清明上河图》,是目前中国最价值连城,堪称国宝级的传世名作。它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梁城中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此画系绢本,淡设色画,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展示了北宋城市生活的繁荣景象,其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独一无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6:12
《清明上河图》被视为中国古代风俗画的巅峰之作,堪称描绘北宋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出现已经有900多年了,对中国古代绘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首先,《清明上河图》深深影响了明清城市风俗画长卷的构思和构图,这种影响是非常持久的,所以明清两朝一再出现同类题材的风俗画卷。“清明上河“题材也启迪了一些宫廷画家,他们纷纷绘制“繁华图”、“*风俗画”等,满足了皇家的艺术欣赏需求。
此图真正对画坛的艺术影响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它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学术界和艺术界的高视。当时的中国画坛正处于学习苏联的创作模式,进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阶段,要努力表现工农群众的日常生活。而远在12世纪初的《清明上河图》证实了现实主义的绘画艺术在中国古代是源远流长的。
从50年代开始,在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人物画专业的许多学生在初学阶段都要临摹此图卷(哪怕是其中的某一个局部),以解决人物画线描的训练问题,山水画家甚至各科画家乃至其他画种的画家也都从中获取艺术营养。无论是如何微观社会生活、表现细节,还是怎样宏观掌控场景、组织结构、锤炼线条、实现画科融合等,都给了当代画家们深刻的启迪。
半个多世纪以来,各地中小学生的教科书里大多刊有《清明上河图》的局部作为插图,大大延展了它的教育范围。迄今为止,知道此画者,在中国*大约有上亿百姓,在海外至少也有上千万民众,这在中国古今名画中,鲜有匹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