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5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3:49
宋遗民张著在卷尾题跋中指出《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可能是北宋画家张择端,这是关于画卷作者的最早文献记录。据记载,张择端是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宫廷画家,这些画家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忠心为宫廷服务。到了徽宗时期,画家们更被要求按照徽宗的意图精确画出一些他的委托任务,否则将被革职。因此如果《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真是由皇家宫廷委任的话,那么画面的主题和风格无疑将受到当时的统治者——宋徽宗的强烈影响。
关于寓意
徽宗在中国历史上以精于绘事而著名。在徽宗的画中有这样一类作品, 它们对于物象的描画往往是真实细致的,而所要传达的意图却是特意虚构的。像这样带有明显吉祥征兆,歌咏太平盛世的作品史称瑞应图,它是不需要有客观事实为依据的。
那么,瑞应图对于徽宗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哲宗死后,后继无人,本应由哲宗亲弟即位,但皇太后以“端王(徽宗即位前被封为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为由力保徽宗当政。掌权后,并不是特别名正言顺的徽宗当然要显示出众多瑞兆以表明自己乃上天注定的真命天子。而且在他统治期间,王朝又常年遭受着持久的外敌入侵,并且*进行了一系列屈辱的*妥协。为了维护皇权的尊贵与威严,徽宗颁布了许多公众节日以营造欢愉祥和的盛世气氛,并且特别着眼于绘事,委托了上千张瑞应图以创造出一番太平的视觉幻象。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说这些作品大多在形象上非常写实而内在意图上又非常理想。
有学者就认为《清明上河图》其实也是属于这类瑞应图之一种。它表面上是对东京汴梁的如实描画,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祥瑞的标志,它为徽宗的统治高声颂扬。
关于角度
不知道参观者是否有这种体会,同样的展厅,观阅《清明上河图》与《韩熙载夜宴图》时的内心活动就不一样。这里有个不太引人注意的问题,那就是空间与视角。《韩熙载夜宴图》表现的是家居屋内私人空间,观赏者如同一个不邀自来的客人,躲在隐蔽处窥视,如若众人围观,就越发显得不自在。而《清明上河图》展示的是繁华都市公共空间,凡至私人空间处皆巧妙遮掩,适可而止,令观赏者有如一个俯瞰众生的审阅者,万般景象尽收眼底,心中难免有统摄全局的权力。深受儒家影响的宋徽宗始终认为窥视他人隐私绝非雅事,他对《韩熙载夜宴图》的态度也是“过目后尽可弃之”,张择端在画卷中则尽量避免刻画私人生活,着重选取街市场面,从而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商业都市景象。
关于人物
《清明上河图》中的主体人物共有500余位,但细数之下,其中的女性仅占20位,绝大多数女性被排除在公共空间之外,这无疑暗示了艺术家和赞助人的观念以及那个时代的传统。宋代实行男女隔离的*,特别是理想的上层女性更应足不出户,守闺持家,她们很少能接触到家庭成员以外的男性,缠足的风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盛行。另一方面,《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女性又大多与小孩儿或家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儒家思想里,*关系是家庭和谐安宁的基础,敬母教子则是值得尊崇的礼仪。只有因孩子需要,女性与陌生人的接触才被看成是合理的。
此外,虽然女性在社会关系中属于屈从地位,但她们反过来也是男性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在历代对帝王的绘画表现中,他们身边经常会簇拥大量的随从(比如《步辇图》),而《清明上河图》中却没有一个人身边单独伴有女性。除了说女性不应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之外,我们还应考虑这幅作品的潜在读者。张择端是翰林图画院的画家,他所能接触的主要是上层*。如果宋徽宗披图展卷,黎民众生没有理由不向至高者表现出他们的谦卑;如果宫廷大臣有幸观赏,那么他们也绝无机会借此图卷看到他家妻女。
参考资料:文章来源: 北京晨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5:07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即将开播,深藏宫中的国宝,也将一展芳容。今天,向广大读者介绍的是:
宋代张择端画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社会生活风俗画,高24.8、长528.7厘米,水墨淡彩绢本。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精细的笔法,细致而真实地记录了宣和年间汴京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当时的经济面貌、城乡交流和民情风俗。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段:开首一段是京郊的农村风光;中段是以拱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的运输和贸易的忙碌情景;后段是城门内外街市的繁荣景象。画卷*画了550余个人物,各种牲畜60多头,木船20多只,各种形制样式的房屋楼阁、车、轿等等,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风俗画。
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善画风俗画,尤擅绘舟、车、桥梁、街道、城郭等。据记载张择端除了《清明上河图》传世外,另有《金明池争标图》、《西湖春晓图》、《南屏晚钟图》等作品。但《清明上河图》是其惟一的传世真迹。
北宋都城汴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屋宇林立,繁华似锦。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生动地描绘这一历史盛况。画面由城郊沿汴河逐渐向城内铺展。城外村郊几座茅舍、小桥溪水、杨柳依依,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受到初春的意境,农民正在田垄菜地耕作,乡间小路上驮运货物的骡驴,恬静而安宁。接近内城,商贾行旅增多,画面逐渐繁荣热闹起来。
中段是整个手卷中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是北宋时的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画面上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船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船靠岸停泊,正在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桥上行人如潮,桥下水流湍急,舟楫相争,正好有一只大船要穿桥而过,但桅杆还来不及放下,眼看着船头就要撞上虹桥了,船工们有点紧张,有的死死地撑住船舷,不让船撞上桥梁,有的用竹篙奋力顶住桥洞,以免被湍急的河流直冲而下。一些身手矫健的船工则立刻去降下桅杆。与此同时,桥上也聚了一大群看热闹的百姓,有的人扔下绳索相助,更有几个胆大的甚至跨越到拱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另一只手挥舞着、喊叫着好像在指挥,桥底下还有二人朝船上招呼,奋力拉绳相助,紧张之情一一溢出纸外。
接下来,画面所展示的是汴京城内外茶肆酒楼、作坊店铺、民宅、官府衙门,屋宇错落。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骑驴的、挑担的、抬轿的、问候的、休闲游玩的,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更有路旁一酒楼内,有人举杯畅饮。画面最后的一处房屋,屋檐下挂有“赵太丞家”的四字匾,有人正在求医问药。画卷至此才算收笔。
从艺术角度看,《清明上河图》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在长达五米多的画卷中,对工匠、商人、士人、医生、相士、和尚、道士、官吏和儿童妇女等各种人物的情态、动作的精心刻画,以及人物间情节的巧妙安排和树木、水纹、船只笔法的劲健酣畅,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人物、山水、楼阁诸方面的全面造诣。可谓集宋代各画种的高超技艺于一图,纷繁多变间游刃有余。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清明上河图》景物繁多,巨细无遗,然而并不显得琐碎繁缛,表现出画家对大场面宏观把握的能力,以及于真放中见精微的绘画境界,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生动传神的表现力。总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都相当高的国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