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0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08:36
国内常见的猫头鹰种类有:
一、鬼鸮(学名:Aegolius funereus)是鸟纲鸱鸮科的鸟类,雌雄羽色相同。额、头顶及枕部褐色,有白色椭圆斑。面盘白色外侧羽缘褐色。胸以下为白色,有褐色纵斑。翅褐色。
二、长耳鸮,别名长耳猫头鹰、夜猫子,属于鸱鸮科,学名为Asiootus。中型猛禽,体羽棕*,上体密布黑褐色粗羽干纹和虫蠹状细斑。嘴铅褐色,先端黑色。爪黑色。栖息于山地森林或平原树林中。
三、乌林鸮,体型硕大(65厘米)的灰色鸮鸟。无耳羽簇,面庞具独特深浅色同心圆,眼鲜*,眼间有对称的"C"形白色纹饰。喉中部黑色,两旁白色的领线平延成面庞的底线。通体羽色浅灰,上、*均具浓重的深褐色纵纹。两翼及尾具灰色及深褐色横斑。
四、猴面鹰(学名:Tyto)是草鸮属14种猫头鹰的通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仅分布2 种,仓鸮(学名:Tyto alba)和草鸮(学名:Tyto longimembris),均属中型猛禽,面盘扁平,呈心脏形,白色或灰棕色,四周有暗栗色边缘,似猴脸,长满绒毛,一双深圆大眼,嘴黄褐色,嘴喙不尖,鹰身鹰爪,故俗名“猴面鹰”。
五、雕鸮,又叫大猫头鹰,希日-芍布,老兔。鸟纲,鸮形,目鸱,鸮科。夜行性猛禽。中国体型最大的猫头鹰。除繁殖季节成对外,平常单独活动。听觉和视觉在夜间异常敏锐。白天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休息。国家II级保护动物。
六、褐林鸮林鸮在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头部为圆形,没有耳簇羽,面盘显著,呈棕褐色或棕白色,眼圈为黑色,有白色或棕白色的眉纹。头顶为纯褐色、没有点斑或横斑,是它的主要特点。通体为栗褐色,在肩部、翅膀和尾上覆羽有白色的横斑。喉部为白色,其余*为皮*,具细密的褐色横斑。虹膜暗褐色,嘴角褐色,尖端角*,趾橙*,爪角*,尖端较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09:54
纵纹腹小鸮别名:小鸮英文名:Little Owl分类:鸮形目 鸱鸮科 小鸮属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特征:体小(23厘米)而无耳羽簇的鸮鸟。眼*,嘴黄绿色。两眼虽向前,面盘不明显,也没有耳羽。上体沙褐色或灰褐色,头顶具小白斑,两眼间及眼上下为灰白色。*棕白色而有褐色纵纹;腹*至肛周褐覆腿羽白色。尾暗沙褐色,具浅棕色横斑和端斑。 虹膜——亮*;嘴——角质*;脚——白色,被羽。习性:栖息于低山、林缘灌丛、平原森林,也到村庄附近及农田活动。以鼠类、昆虫等小动物为食。5-7月繁殖,筑巢于岩洞,建筑物的洞穴等天然洞中,每窝产卵2-8枚,卵白色。红角鸮别名:夜猫子英文名:Eurasian Scops Owl分类:鸮形目 鸱鸮科 角鸮属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特征:体小(20厘米)的“有耳”型角鸮。眼大而圆,两眼向前,虹膜*。面盘灰褐色,四周围棕褐色。具明显的耳羽簇,基部棕色,端部暗灰褐色,杂有棕色和棕白色斑点。体羽栗棕色,具黑褐色虫状斑和黑褐色纵纹,并缀有棕白色斑点。 虹膜——*;嘴——角质色;脚——褐灰。习性:栖息于山地和平原的阔叶林和混交林,有时也到居民点附近。鸣叫声为凄婉而响亮的“*,哥-”声,以昆虫、小型鼠类、两栖、爬行类等动物为食。5-8月繁殖,在树洞中筑巢,每窝产3-6枚白色卵。雕鸮别名:恨狐英文名:Eurasian Eagle Owl分类:鸮形目 鸱鸮科 雕鸮属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特征:体型硕大(69厘米)的鸮类。眼大而圆,虹膜金*,眼上方具一大的黑斑。嘴爪粗而具利钩,铅灰黑色。耳羽簇长而显著。通体羽毛黄褐色,具黑色斑点和纵纹。喉部杂有白色,雄和两肋具浅黑色纵纹,腹具细小黑色横斑纹。虹膜——橙黄;嘴——灰色;脚——*。习性:栖息于山地森林、荒野、平原及裸岩峭壁。夜行性,白天在密林中休息。鸣叫时发出低沉的“呼”声,响而似有回音,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兔等小型兽类、鸟类、两栖类等动物。4-7月繁殖,营巢于树洞或悬崖峭壁的凹处,每窝产卵2-5枚,白色。长耳鸮别名:长耳猫头鹰 长耳木兔英文名:Long-eared Owl分类:鸮形目 鸱鸮科 耳鸮属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特征:中等体型(36厘米)的鸮鸟。眼橙红色,具白色眉斑。具显著的棕*面盘。头顶两侧具一对长形耳羽簇,呈黑和皮*。上体棕*有黑褐色斑纹。飞羽与尾羽有暗红褐色斑。*棕白色而具显著的黑褐色羽干纹,腹以下羽干纹两侧具树枝状横纹。虹膜——橙黄;嘴——角质灰色;脚——偏粉。习性: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中,或林缘,农田附近。夜行性,冬季常集成大群栖息,夜晚分别去捕鼠。鸣叫声低沉而长,不断重复“-呼-呼-”声。4-6月繁殖,常利用喜鹊、乌鸦和其他猛禽的旧巢,有时也在树洞中筑巢,每窝产3-8枚白色的卵。领角鸮英文名:Collared Scops Owl分类:鸮形目 鸱鸮科 角鸮属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特征:小型夜行性猛禽。面盘灰白色,缀以黑褐色细点;耳状羽具暗色点斑;上体羽灰褐色,缀黑褐色细斑纹;后颈棕白色眼斑形成一个不太完整的半领圈;*羽灰白色,布满黑褐色细纹络;尾羽有6道棕色横斑纹。习性:栖于山地林深处或山麓林缘树上,通常单独活动,主要吃一些昆虫和啮齿类野鼠。短耳鸮英文名:Short-eared Owl分类:鸮形目 鸱鸮科 角鸮属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特征:中等体型(38厘米)的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 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纵纹;*皮*,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 虹膜-*;嘴-深灰;脚-偏白。 叫声:飞行时发出kee-aw吠声,似打喷嚏。 分布范围:全北界及南美洲;在东南亚为冬候鸟。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节性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时见于中国海拔1500米以下的大部湿润地区。作者: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 2000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 习性:喜有草的开阔地 鹰鸮英文名:Brown Hawk Owl分类:鸮形目 鸱鸮科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特征:中等体型(30厘米)、大眼睛的深色似鹰样鸮鸟。面庞上无明显特征。上体深褐;*皮黄,具宽阔的红褐色纵纹;臀、颏及嘴基部的点斑均白。 虹膜-亮黄;嘴-蓝灰,蜡膜绿色;脚-*。 叫声:圆润的升调假嗓哨声pung-ok,第二音短促而调高,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有时持续很长时间,通常于晨昏时分。 分布范围:印度次*、东北亚、中国、东南亚、苏拉威西、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分布状况: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于中低海拔高度,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ussuriensis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华中及华东,南迁越冬;burmanica 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totogo 为包括兰屿及澎湖列岛的留鸟;lugubris为*东南部的留鸟。 习性:性活跃,黄昏前活动于林缘地带,飞行追捕空中昆虫。有时以家庭为群围绕林中空地一起觅食。不时鸣叫,尤其是月悬空中时。 灰林鸮英文名:Tawny Owl分类:鸮形目 鸱鸮科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特征:中等体型(43厘米)的偏褐色鸮鸟。无耳羽簇,通体具浓红褐色的杂斑及棕纹,但也见偏灰个体。每片羽毛均具复杂的纵纹及横斑。上体有些许白斑,面庞之上有一偏白的"V"形。 虹膜-深褐;嘴-*;脚-*。 叫声:非常响亮浑厚的hu-hu声,不时重复(nivicola)。 分布范围:古北界的西部、中东、喜马拉雅山脉、中国、朝鲜 分布状况:温带森林中最常见的鸮鸟。亚种nivicola为*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华南和华中部大部地区的留鸟;yamadae为的留鸟;ma在河北及山东。 习性:夜行性,白天通常在隐蔽的地方睡觉。有时被小型鸣禽发现和围攻。在树洞营巢。图片可以去以下地址看,以上资料也转载自下面的地址: http://www.brrc.org.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