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3:12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23:25

一:

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农民在历史中作用(摘自李凖所著的《黄河东流去》)0 0 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农民在历史中作用(摘自李凖所著的《黄河东流去》)

茫茫的黄河向东流到大海里去了,几千年来人们爱她,恨她,像她、怕她。一条黄河就是中华民族流动的历史。
从“大河村文化”遗址的陶壶,到“殷墟”的甲骨,从西安碑林中的巍巍丰碑,到中原古战场荒草中的箭镞。人民创造着历史,同时,也为历史的前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通过这些“媒介”。看到了二十五个朝代的盛衰更替,也看到了三百五十多个皇帝的治乱兴亡。这些“数据”,几乎可以创造一部“历史交替计算机”。
这就是中国农民在历次*和改革中总要显示出他们的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他们能够具有“历史的眼光”根源之一。
在四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家庭。从那时起,“家庭”成为这个社会的最有生命力的细胞。它的“根须式”构造和不断丰富的伦理,是它变得如此完备而又顽固。他们把除了“中国人”以外的人,都叫外国人。他们认为闻一闻本乡的泥土可以治病。这些观念是如此狭隘和落后,成为这个民族每前进一步中的沉重包袱,但同时,它又是是这个民族生命力的所在。
那么,历史又给予人民什么呢?历史不单是痛苦和牺牲的记录,她还给予人民坚强、勇敢,智慧和信心。一个具有深受道德精神的民族,不会在历史上消失,强烈的同情心、团聚力,和传统的道德力量铸成了这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坚强精神支柱。

二:

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是指中国农民在经济建设
中所发挥的基础重要作用,所谓基础重要作用首先是说,农民的生产活动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提供物质财富。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人类只要存在,就首先需要吃和穿。基础重要作用还是说,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的发展是人类进行工业及其他物质、精神生产活动的先决条件。从历史发展看,只有当农业有了进步,产品有了剩余,人类的手工业和文化、教育等部门才能产生和发展。可以说,直到今天,农业的发展状况仍然直接制约着其他各个经济部门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中国是个不发达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对工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影响作用尤为明显,因此,中国农民在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基础作用也就尤为重要。概括地说,中国农民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农民阶级生产的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解决了全国人民的
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吃饭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一个负担很重的问题。通过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10年改革,8亿农民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创造了东方的奇迹,在全国人口净增一倍,人均耕地减少一半的困难条件下,以不足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2%的人口
的吃饭问题。农副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大幅度的提高。此外,全国人民的穿、住、烧等基本生活需要也通过农民的劳动生产得到解决。因此说,农民的生产创造水平,农村的安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全社会的安定程度。
(二)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中国农民将为工业和其他建设事业提供最重要的劳动力。随着农村改革的进行和深化,亿万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明显的提高了。随之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必将转移到工业和其他建设事业部门。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接近社会总劳动力的2/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据1987年的统计数字,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的达4728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达3402万人,两者合计占农村总劳力的21%。从统计数字看,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其他建设事业部门的转移速度越来越快,并呈现更大的上升趋势。
(三)广大农民为工业特
别是轻工业提供着重要的原材料资源。据计,中国工业原料资源的40%,其中轻工业原料的70%,纺织工业原料的90%,是由农民创造和提供的。同时,全国人民吃、穿、用方面的日常消费品,绝大部分也是农产品的加工品。随着工业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由工业本身提供的原料的比重将会步增加,但农业生产的原料包括粮、棉、油、麻、丝、糖、烟、果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轻工业品的生产中还将占主导地位。以1986年为例,这一年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达3225亿元,占全部轻工业产值的60%以上。
(四)农民阶级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中国发展国民经济需要的资金,有相当大的部分来源于农业。在中国财政收入中,直接、间接来自农业的约占一半。农民直接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1/3以上。
(五)农民的劳动产品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1950—1978年,中国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一直占外贸出口总额的90.6—62.6%。1988年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和出口贸易收购额占全国出口贸易收购总额的44%,比1978年增长了一倍多。最近几年创汇型农业,包括创汇的乡镇企业、正在逐步兴起,并建立起一批出口基地,农民在对外贸易中的贡献将更多更大。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虽然主要表现在经济建设方面,但并不是没有其他建树。从最主要的方面看,中国农民扮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角色。联产承包制为调整、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闯出了一条路子。它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带动了全国各项改革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中国农民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全国上下开展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如中国农民创建文明村活动既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又符合广大农民的*,因而获得蓬勃发展。它对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中国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历史也一次次地证明:什么时候中国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农民的重要作用发挥得好,我们的*和建设事业就发展、就胜利;什么时候忽视农民问题,不重视农民的伟大历史作用,我们的*和建设事业就受挫折、就失败。

三:

中国农民在民主*中的作用

在中国民主*的进程中.封建势力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障碍.也是中国*的对象。西方帝国主义之所以长期奴役中国.是以封建制度的存在为条件.而封建势力的苟延又以对农民的残酷盘剥为前提的.因为封建制度是“建筑在农村上面,”“农村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制度的基础”。中国的封建制度使占全国约80%的农民.尤其是佃农及雇农.各受帝国主义、官僚、地主的剥削.生活贫困.无以为计.“苟延生活,”正是建筑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地主与土豪劣绅勾结军阀官僚的统治权柄”.致使农民处于无权地位;也正是这个根源.使国家贫弱、无力抵抗外侮,而深陷被奴役的境地。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的农民最富于*性.是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进攻的伟大力量.是“国民*的主力军,”基于这种认识:“只有农民起来.才能把封建的根基摧毁;才能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剥削制度打碎;才能把中国*的对象消亡。”所以,“中国的国民*.可以说就是农民*”,“中国如果农民问题不解决.“那么*简直是没有意义”。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孙中山领导的辛亥*之所以失败.就是没有动员、组织广大的农民参加*.“束缚人民的封建制度.我们亦没有使它根本铲除,”“整个的封建社会.仍未有变动”。这揭示了农民在中国*中的重要地位.也能正确地把中国*的胜利同农民问题联系起来。

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23:25

近代史中,农民阶级始终是民主*的主力军。是中国*党的坚定支持者,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土地*时期对工农红军的支持,抗日战争,战争的支援。以淮海战役最显著。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农民阶级也有过自己的探索与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几千年来农*动的最高峰,《资政新篇》也有过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

建立新中国后,当家做主人。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获得土地,劳动积极性很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大改造时,农民积极参加合作社,推动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农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仍然配合国家,没有出现农*动。中国农民真的了不起。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次被调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生产总值连创新高,支持了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农业与世界逐步接轨 。
以上是多年教学心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23:26

从*年代讲起吧.
1927年大*失败后,*领导农民发动了秋收,后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从那以后农民成了*的主力军.从*苏区的建立,到长征,到陕北都是.
抗日战争中,*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人的后方进行斗争,也是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所以当抗战胜利后,*党领导的军队剧增,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农民组成的民兵、武工队在里面。
战争中,更是农民参与其中。人心向背决定了战争的胜利。陈毅讲过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很具代表性。
建国后,中国的农村建设走了许多弯路,没有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导致了中国长期处于贫穷状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让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才彻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于是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不缺粮了,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但从八十年代后期一直到党的十六大以前,中国农村又出现了许多问题,也既是常讲的三农问题,我这里就不一一说了,不处理好三农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是不全面的。三农问题制约了中国的发展。十六大以后,*连续出台了几个一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的。这样农民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中国的经济又出现了快速发展。
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的核心问题,以前是,现在是,将来更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23:26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制定的条件和基本内容;过渡时期的概念;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历史意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及其重大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的制定。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一化三改”的关系和三大改造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中国人民全力投入和支持工业化建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重工业在“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中突出地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国情的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来源:www.examda.com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本节内容的重点。这一内容与前面所学过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和本章第一、二节的内容有直接联系,要引导学生联系这些知识,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及开展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三大改造对工业化建设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认识进行三大改造的重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三大改造所采取的方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可通过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与其它国家所面临的在*、经济等方面不同国情的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党和*在三大改造中所采取的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保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选择,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师: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说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西方侵略者之所以可以架起几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根本原因何在?在抗美援朝胜利后,新中国是否彻底消除了这一威胁?
生:(思考后回答)来源:www.examda.com
师:(归纳、总结)近代历史上这一悲剧的出现固然与统治者的**密切相关,但是根本上看是由于被侵略的国家社会生产力落后,无力抵御工业发达的西方侵略者。历史的发展一次次地证明: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只有实现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为加强国防提供基础,才能彻底避免遭受侵略与奴役的命运。这也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哪些重要的准备工作?
生:(回忆听学内容,回答)
师:(概括、总结)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党提出了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伟大目标。建国初期,通过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反*三大运动,建立国营经济,恢复国民经济等一系列斗争和努力,使新生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党和*从1953年开始,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板书第三节的课题)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师:1953年,中国*党经过酝酿、讨论,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时,制定了完成过渡任务第一阶段的基本任务,即第一个五年计划,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思考:在这两个重要文件中,党和*提出了什么基本任务?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容分析,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党和任务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了解过渡时期的概括,思考、回答问题)
师:(归纳、总结)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化三改”,即实现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党和*所遵循的原则是二者同时并举,在较长时间内逐步实现。党和*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原则来开展工作?请同学们结合工业化所需要的条件和教材有关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容进行思考、回答。
生:(在教师指导下回忆有关知识,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回答)
师:(归纳、总结)工业化建设必须具备资金、原料、市场等条件,这就需要改变自然经济所造成的生产的分散性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而中国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不仅缺乏工业基础,更为严重的是,控中国经济发展中,保留了大量自然经济的残余,特别是农业,手工业中大量个体生产的存在,使生产水平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无法满足工业化展开后,城镇规模扩大、非农业人口增加和工业生产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在“一五”计划刚刚展开时,因农业生产水平低对工业建设发展的制约已经暴露出来。(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大量个体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不仅*了工业化的建设,也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缺乏稳固的经济基础。因此,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党和*采取措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程中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党和*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具体国情,设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约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完成过渡任务。这一时期就是我们所说的“过渡时期”。由此可见,党和*在制定国家发展的规划时还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针和*。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提出后,中国人民在党和*的领导下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探索。(教材板书标题)

参考资料:来源:www.examda.co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23:27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制定的条件和基本内容;过渡时期的概念;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历史意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及其重大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的制定。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一化三改”的关系和三大改造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中国人民全力投入和支持工业化建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重工业在“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中突出地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国情的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来源:www.examda.com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本节内容的重点。这一内容与前面所学过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和本章第一、二节的内容有直接联系,要引导学生联系这些知识,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及开展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三大改造对工业化建设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认识进行三大改造的重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三大改造所采取的方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可通过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与其它国家所面临的在*、经济等方面不同国情的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党和*在三大改造中所采取的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保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选择,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师: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说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西方侵略者之所以可以架起几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根本原因何在?在抗美援朝胜利后,新中国是否彻底消除了这一威胁?
生:(思考后回答)来源:www.examda.com
师:(归纳、总结)近代历史上这一悲剧的出现固然与统治者的**密切相关,但是根本上看是由于被侵略的国家社会生产力落后,无力抵御工业发达的西方侵略者。历史的发展一次次地证明: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只有实现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为加强国防提供基础,才能彻底避免遭受侵略与奴役的命运。这也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哪些重要的准备工作?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