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1:5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21:50
明、清通常授予状元(一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任职级别。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扩展资料:
翰林院修撰,是官名,从六品,主要职责为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而翰林本身,也和现代的秘书一样,他的作用和权力,因领导对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别。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翰林院修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21:50
实际上,状元的官职有规定,而且品位比人们想象中低得多。
以清朝情况而定,会试中举的贡士,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头名由皇帝点定,即是状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这头三名合称“一甲进士”,可以得到“进士出身”头衔。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个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21:51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四月天 (http://bbs.4yt.net/index.asp)
-- ★典俗传古风★ (http://bbs.4yt.net/list.asp?boardid=18)
---- [转帖]中国历代丞相分析 (http://bbs.4yt.net/dispbbs.asp?boardid=18&id=1342)
--------------------------------------------------------------------------------
-- 作者:merrymaylee
-- 发布时间:2003-10-9 15:41:00
-- [转帖]中国历代丞相分析
-- 作者: 月下闻笛
-- 发布时间: 2003/07/03 10:50pm
《历代宰相录》记载了698余位宰相,但有具体出生地的宰相仅有539位,由于该书中将所有的宰相大致分成三类:贤相、奸相及无,本文根据这些资料,分别统计出这三类宰相的出生地分布情况,各个朝代中分布。由于他们的做人态度截然不同,本文还分析他们去逝的原因。
1.宰相出生地分析
在这698位宰相中,《历代宰相录》中标明为其贤相的有2位,其中有出生地的为231位,奸相共有104位(有出生地的为83位),标明“无”的为283位(有出生地的为239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贤相几乎是奸相的三倍,可见历史上还是好人多。
初开始我以为宰相主要应该出生在中原地区,黄河流域,事实上它们的分布完全不是我们想像的,有不少特殊之处,下面就已经有今地名的539位宰相分析他们的出生地分布情况。
1.1 宰相数量分布
在研究宰相的分布时,我发现各个地区出的宰相数量极不平衡,其中陕西西安一处就出了17位,相比之下绝大多数县仅出一位宰相,共 个。至少出6位宰相的地区共有16位,它们的具体分析请详见表1。
表1 宰相的地域分布
1.西安 17 2.山东临沂 14
3.河南洛阳 12 4.江苏苏州 12
5.陕西华阴 9 6.北京 8
7.河南 8 8.山西闻喜 8
9.河南开封 7 10.河北景县 6
11.河南太康 6 12.江苏常州 6
13.江苏徐州 6 14.江苏镇江 6
15.江苏沛县 6 16.浙江绍兴 6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西安最多,老二是山东临沂,这一点是我始料不及的,而且出了14位,更为有趣的是,他们全姓王!几乎全集中在南北朝,共13人。
从上表中还可以看到,前16位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江苏和陕西,下面对各个省所拥有宰相数量作一分析,仅列出至少出10位宰相的前13个省份如表2。
表2。 出生宰相最多的省份
编号 省份 数量 奸 贤 无
1 河南 94 15 45 34
2 山东 69 7 34 28
3 江苏 62 5 25 33
4 河北 58 5 25 28
5 陕西 44 6 21 17
6 浙江 33 9 11 14
7 山西 29 7 12 12
8 安徽 21 6 7 8
9 湖北 18 9 9
10 江西 18 3 12 5
11 福建 17 5 10 2
12 甘肃 17 3 3 c
从表中可知河南省最多,而且遥遥领先,其次是山东和江苏,这两个省难分伯仲,
1.2 宰相出生地的地带分别情况
上面是以省份或县市来分析分布情况,下面以地带来分析分布情况。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70%以上的宰相分布在“人”字形的两条狭长地带上,即:第一条地带,也是最大的一条地带是从陕西的武功——咸阳——闻喜——洛阳——开封——临沂——徐州——扬州——常州——苏州——宁波,全长 公里,计 县市,共出宰相 个,占总宰相数的 %。仅前16地区中就占了13个地区,它们是:1.西安(17)2.山东临沂(14)3.河南洛阳(12)4.江苏苏州(12)5.陕西华阴(9)7.河南温县(8)8.山西闻喜(8)9.河南开封(7)河南太康(6)12.江苏的徐州(6)15.沛县(6)14.江苏镇江(6)13.常州(6)16.浙江绍兴(6),达121位宰相在这一条地带上。
另一条线是从河南的安阳——原阳——景县——饶阳——北京,共 座城市出了 位宰相,请见表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在两个地区出生的宰相特别多,它们是:
江苏的镇江往东,宁波以北上海以南这样一个小三角形中,出了80多位宰相;
另一个是两京地带,西起陕西武功,东到河南温县,包括西安和洛阳,这一狭长地带中也出了70余位宰相。
2.宰相中贤相、奸相和无评价宰相的比例
2.1 贤相的地区分布
为了便于分析,先将贤相出生地的分布情况列出来,其中出三位贤相以上的地区有13个,请详见表5。
编号 地方 数量 奸 贤 无
1 河南洛阳 12 1 9 2
2 江苏苏州 12 1 7 4
3 陕西西安 17 2 7 8
4 河南太康 6 5 1
5 北京 8 1 5 2
6 山西闻喜 8 1 5 2
7 陕西华阴 9 1 5 3
8 山东临沂 14 2 4 8
9 江西南昌 3 3
10 河南南阳 5 3 2
11 江苏沛县 6 3 3
12 江苏镇江 6 2 3 1
13 河南开封 7 1 3 2
从表5中得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最正气的宰相出生地是西安、洛阳和苏州,在上述三地共出生了41位宰相,仅出4个奸相,而贤相多达23位,仅洛阳就出了9个贤相,奸相仅出一个,洛阳还有一大特色是,从战国苏秦至明朝刘健为止,前后长达1850年,这是任何地方无法比拟的,因为时间长了,家族和偶然因素就大大减少了。与之相反的是苏州,它的贤相主要出在三国时的东吴,计4位。西安和苏州各出了7贤相,仅出了1或2奸相。
在出过宰相的283个地区中,有些地区虽然出的宰相没有上述三个城市多,但从没有出过奸相,这样的地区共有209个,最值得注意的是表5中的13个地区中,它们至少出了4个宰相,却没有出过一个奸相!
表5 出过4个以上的宰相却没有出个奸相的地区
地方 数量 奸 贤 无
河南新野 4 2 2
江苏常熟 4 2 2
江苏吴县 4 4
辽宁辽阳 4 1 3
满洲镶蓝旗 4 4
山东掖县 4 4
河南南阳 5 3 2
满洲正白旗 5 5
河南太康 6 5 1
江苏常州 6 2 4
江苏沛县 6 3 3
江苏徐州 6 2 4
浙江绍兴 6 1 5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湖北省,历史上出过18位宰相,没有一个是奸相!请详见表5。
2.2 奸相的地理分布
与贤相对应的是奸相,数量上要少得多,集中程度也远不如贤相,两个以上的地区仅仅只有7个。列出表后发现奸相的地理分布更是所想匪夷,先请仔细阅读一下下面的表6:
表6 奸相分布
地方 数量 奸 贤 无
河南温县 8 5 3
浙江富阳 5 3 2
山西文水 2 2
陕西咸阳 4 2 1 1
江苏镇江 6 2 3 1
山东临沂 14 2 4 8
陕西西安 17 2 7 8
其中西安和山东临沂产生奸相是情有可愿的,因为它们分别培养了17和14个宰相,鱼沙具下,在所难免。不可是思议的、也是最难以接受的是河南温县出了8个宰相,其中有5个是奸相,却没有一个算得上贤相!与它的情况相差不大的是浙江富阳也没有一个是贤相。最令人婉惜的是文水,出了两个宰相,两个均为奸相!
2.3 贤奸相在各个朝代中的分布
产生贤相、奸相与时间的关系极大,首先表现在朝代上,大体上来说时间越早,奸相越少,越往后,奸相出得越多。春秋战国时间几乎没有什么奸相,据史载,秦朝以前有34位宰相,奸相仅一位,加上秦朝的赵高,也只就是两位奸相。
汉朝也不错,63位宰相中,出了31位贤相,仅出五位奸相,应该说汉朝是人通政和。三国时期虽说出了五位奸相,这里面包括了司马懿父子,真正的奸相只是三位,下面是各个朝代贤相与奸相的统计表,表8。
表8 各个朝代中贤相与奸相的分布
朝代 36 2 22 12
汉朝 63 5 31 27
三国 27 5 12 10
晋朝 36 7 11 18
南北 96 10 21 65
16国 5 4 1
隋朝 8 2 2 4
唐朝 67 13 36 18
五代-十国 50 9 8 33
宋 66 18 35 13
金-元 86 18 47 21
明朝 81 11 40 30
清朝 69 6 21 42
690 106 290 294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混乱的朝代最容易出奸相,例如,南北朝(10:21),短暂的隋朝(2:2),五代—十国(9:8)等等,但不知什么原因,晋朝出奸相的比例非常高!大概是司马父子本身不是好榜样。
2.4 出奸相的时间要求
上面是从朝代来分析,一个朝代建立后,要多长时间才能出奸相。不管什么情况,开国或建朝的那一代,不可能出奸相。而一个朝代的灭亡就非常复杂,如果是外来入侵,则宰相不一定不好,如三国时的蜀国。如果是农民则多半有奸相的巨大贡献,至少是灭亡前就几个朝代埋下了祸根!请详见表10。
表10 朝代或国之灭亡与宰相的关系
第几任宰相时
朝代 才出奸相 开国时的宰相 换朝前的宰相
汉朝 10-五 贤相 无
魏国 6-二 无 奸相
蜀国 全是贤相 贤相 贤相
吴国 无 无
晋朝 3-一 无 奸相
南宋/宋 无 地
南宋/齐 无 无
南宋/陈 无 无
北朝/北魏 5-三 无 奸
北朝/东魏 2-0 无 无
北朝/西魏 1-0 无 贤
北朝/北齐 贤 无
北朝/北周 1-0 无 无
16国没有统计
隋朝 贤相 奸相
唐朝 3-一 贤相 奸相
五代/后梁 无 无
五代/后唐 10-一 无 无
五代/后晋 1-0 无 贤相
五代/后汉 奸相 无
五代/后周 仅一位“无”相
十国/吴国 2-0 无 奸相
十国/南唐 1-0 无 奸相
十国/前蜀 1-0 无 无
十国/后蜀 1-0 无 无
十国/南汉 4-三 贤相 奸相
十国/北汉 1-0 无 奸相
十国/吴越 5-一 贤相 贤相
十国/楚国 无 无
北宋朝 15-九 贤相 奸相
南宋朝 1-一 贤相(12位) 贤相(奸相8个)
辽代 5-三 贤相 奸相
金朝 8-六 贤相 贤相
元朝 7-六 贤相 无
明朝 3-一 无 贤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到,朝代灭亡的宰相很难说是好是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皇帝,或他父亲肯定是昏庸的。
--------------------------------------------------------------------------------
-- 作者: merrymaylee
-- 发布时间: 2003/07/09 07:17pm
[这个贴子最后由merrymaylee在 2003/07/09 07:24pm 第 1 次编辑]
唐代的状元宰辅
唐代251名状元中位至宰辅的,初、盛唐连一个也没有,中唐出现了一个,中晚唐之交有3个,唐末集中出现了6个,占状元总数的3.98%,数量与掌权时间均无法跟宋代相比。他们的人品、业绩差异悬殊,而宋代状元宰辅则相对整齐。10位状元宰辅死于非命的占一半,这在宋代及以后也是难以想象的。
唐代2年间,共举行进士考试266次,产生过251名状元,已知名姓的151名,其中官至宰相、副宰相的共10名。估计连姓名都未留下的状元中不可能有官至宰辅者,那么官至宰辅者占状元总数的3.98%,比例是非常小的。现就这10名状元宰辅作些粗浅的分析,从中也可以大略看出进士出身者在唐代官场中的地位于作用。
一 任职时间的分布
在初唐、盛唐为官的状元,连留下名姓的都很少,说明并不受重视,更没有人能爬上宰相的位置。
最早以状元入参大政的是常衮。他夺魁于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乙未科。这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之际,安禄山就是在这一年造反的,所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舞衣曲》”。大历十二年(777年)四月,常衮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太清、太微宫使,又兼崇文馆、弘文馆大学士,封河内郡公,此时离他入仕22年,离唐代建国159年。也就是说,直至中唐方有状元入阁辅政。他在位仅两年零3个月,于大历十四年(779年)闰五月德宗刚即位便被贬为河南少尹,以后再也没有上来,最后死在福建观察使任上,享年仅55岁。
常衮罢相后,时隔近半个世纪,才有李程以状元入相。他是贞元十二年(796年)丙子科之魁,至长庆四年(824年)五月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2],离夺魁已28年,离常衮罢相45年。至宝历二年(826年)九月罢免,在位两年零5个月,以后一直带宰相衔在地方任节度使。开成元年(836年)五月再度入朝任右仆射兼判太常卿事,十一月兼判吏部尚书铨选事,次年三月以检校司徒出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这次复相仅10个月。他两度入相一在中唐之末,一在晚唐之初。
第三位入相的状元是贾餗。他夺魁于贞元十九年(803年)癸未科,大和九年(835年)四月原以检校礼部尚书出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诏书已下而未行,又改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2],进金紫光禄大夫,封姑臧县男。离出仕32年,离李程第一次罢相不足7年。他在位仅7个月,即于本年十一月因朝廷内部争权夺利,被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集团“族诛”,落了个极悲惨的下场。
紧接着拜相的是李固言。他是元和七年(812年)壬辰科状元。大和九年(835年)六月,李宗闵得罪罢相,他接替其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之职,其时贾餗刚入相不久。九月,固言即被李训、郑注排挤,以兵部侍郎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由李训代其相位。“甘露之变”中李训、郑注被宦官集团诛杀,文宗念固言正直,于开成元年(836年)四月重新召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判户部事。次年十月以本官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他两次入相共1年零10个月,前一次跟贾餗共事,后一次跟李程同朝。
从上述情形可以看出,中唐末至晚唐开成二年(837年)11年间共有3位状元入相,共计在位5年零8个月,这算是一个*。此后,又沉寂了近半个世纪,至唐末才有6位状元接连入相。
第五位入相的是郑昌图。他是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壬辰科状元,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四月即以兵部侍郎判度支被任命为同平章事,离出仕只有12年,离李固言第二次罢相47年。在位正好3年零11月,即因被军阀朱玫、李昌符胁迫参与另立嗣襄王李煴为帝,事败,于光启三年(887年)三月被斩于歧山县。他作了*斗争的牺牲品。
接着入相的是孔纬。他夺魁于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历懿宗朝,至僖宗光启二年(886年)二月,于*中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离入仕已27年。此时郑昌图尚在相位。大顺二年(1年)正月被贬为荆南节度使,紧接着再贬均州刺史。乾宁二年(5年)六月复其阶爵,拜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当年九月去世,两次拜相共5年零3个月。
第七位入相的是崔昭纬。他是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壬寅科状元,极善钻营,诡计迭出。至昭宗大顺元年(0年)十二月即谋得兵部侍郎知制诰同平章事之职,离出仕仅 8年多,是状元中以最短时间跻身台阁者之一。此时,郑昌图被杀两年多,而孔纬还在相位。他内结宦官,外联藩镇,挟制天子以谋私,不以天下国家为念。昭宗看出其本来面目后深恶痛绝,于乾宁二年(5年)八月,先是将他罢免,继而贬谪,次年五月再下诏公布其罪状,令其自裁,最后还是派人将他处死。他在相位4年零8个月,其下场最为可耻。
第八位入相者为孙偓。他是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戊戌科状元。昭宗乾宁二年(5年)二月,崔昭纬还在相位,他即以京兆尹晋户部侍郎同平章事[2][3](卷38)。次年官阶继续提升并封乐安县侯。四年(7年)五月罢为礼部尚书,八月贬为南州司马。在位2年零4个月(有记载说,他后来又任后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乐安公,但不知所据)。
第九位入相者为陆扆。他是僖宗光启二年(886年)丙子科在考试极不正规的情况下自定的状元。至昭宗乾宁三年(6年)七月即以户部侍郎同平章事[2]。此时孔纬已死,崔昭纬也已被处死,而孙偓尚在相位。九月因谏阻出兵及亲王带兵未果被贬为陕州刺史。至光化二年(9年)正月又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四月兼户部尚书,爵位由嘉兴县男晋吴郡开国公。天复三年(903年)二月,因与前宰相崔胤议事不合,受攻击,被贬为沂王傅,分司东都。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六月,与裴枢、崔远等30余名重臣一起被打算篡位的朱全忠杀害于白马驿。他两次居相位共4年零4个月。
最后一位入相的是苏检。他是昭宗乾宁元年(4年)甲寅科状元。此时郑昌图已被杀,孔纬被贬,只有崔昭纬尚在相位。至天复二年(902年)六月,得军阀李茂贞之力,由中书舍人拜工部侍郎 同平章事,离出仕只8年零3个月,升迁最快。这时,孔纬已死,崔昭纬已被杀,孙偓被贬,只有陆扆尚在相位,唐王朝百孔千疮濒于灭亡。李茂贞为巩固地位,极力巴结势力更大的军阀朱全忠,并将苏检之女送给昭宗之子景王李秘为妃。但李茂贞依然日渐失势。在朱全忠的*勒下,昭宗还京。三年(903年)二月初一,按朱全忠的意思,昭宗下诏:“原在凤翔所任命的*,全部免职。”初三,陆扆即被贬,初五,苏检与吏部侍郎卢光启亦被勒令自尽。他比陆扆入相晚,却又早两年被杀,在位仅8个月。
唐末自中和四年(884年)四月至天复二年(903年)二月,不足19年间或前后相继,或同时在朝,有6位状元位居宰辅,其间只有乾宁四年(7年)五月孙偓罢相至光化二年(9年)正月陆扆入相之间有1年零8个月的空档。6位状元累计居相位20年零3个月。
整个唐代10名状元宰相,累计在位28年零2个月。若去其重复,则有状元掌权的时间仅24年零5个月,占唐代存续时间的8.45%。可见状元掌大权的时间是短暂的。北宋144年间,有状元居执宰之位的时间共95年,约占144年的2/3,两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
唐代状元入相自大历年间常衮始,隔45年至中晚唐之交集中了3个,又隔47年,在唐王朝四分五裂即将灭亡之际又集中了6个。这种分布状况表明,状元有逐渐被重视的趋势,宋、明、清诸朝状元地位的崇高正是这种趋势的延续。
二 人品、业绩与影响
中唐的常衮,史称“清直孤洁,不妄交游”,且长于文辞,被“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尊之为“辞伯”。他在入相之前当过多年翰林学土,已为时所重,与后来也当了宰相的杨炎被并称为“常杨”。他敢于直言,多次上书,屡有建白,对渐受宠幸的宦官鱼朝思多所扼制。曾3次出任知贡举,拒请托,取士以文才为主。人相后,兼太清、太微宫使,又兼崇文馆、弘文馆大学士。共同辅政的杨炎去世后,他一度独掌大权,选拔官吏,抑奔竞,非文学之土不用,杜绝卖官曾爵,为革治弊政、维持纲纪作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他往往矫枉过正,为政有苛细之嫌,在给*加俸时,亦有专权任意、不够公允之讥,因此《旧唐书》对他颇有微词。《新唐书》执论较为平允,除指出了他为政的功过外,还特别强调了他罢相后,晚年在福建观察使任上广设学校,亲自登坛讲解引导,与文学之士分庭抗礼,因此风气为之一变,每年参与科举竞争的人数与内地相等;死后,闽人一直在学宫设位祭奠等业绩。
他还有不少诗文作品传世,《中国文学家辞典》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均予收录。这位状元可算是有大作为、大影响的,在10名状元宰相中也最出色。
在中晚唐之交任执宰的李程、贾餗、李固言3人也都较为持正,入参大政之前都能积极建言。
李程入仕之初即敢作敢为,任蓝田尉时,迅速处理了10年的滞狱,其政绩为一时之最。后来召为翰林学士,行文出语警拔,为时所称[7]。初入翰林院即力排众议,及时谏止德宗欲随意改变衣装换季时间的决定。任随州刺史时,因政绩突出而赐金紫之服。后来辅佐年幼的敬宗,小皇帝好治宫室,且好畋猎,游乐无度,他总是千方百计加以谏止。又请求设置侍讲学土,以讲求经术来影响幼主。他口才好,诙谐多智,每能于无形中移幼主之意,使归于正。但他是宗室出身,养尊处优而性情疏懒,为翰林学土时,日上八砖方才入朝,人称“八砖学土”;又不讲仪礼,为人简慢随便,因此位虽高而时望不隆。
贾餗文辞华美,机敏而果断,曾担任过知制诰之职。3次出任知贡举,所选士子多至公卿,亦为时人称道。然而性情偏激,每每气凌同辈。在“李牛党争”中,他明显倾向于牛党。他一贯不满于宦官当权,刘蕡的贤良方正对策直指宦官为祸乱根由,他深为叹赏,却既不敢录取,亦不敢奏闻皇上,怕公开得罪宦官,依违搪塞,最后还是死于宦官之手,史称死于非罪,“人多冤之”。
李固言平时为人和易,逢大利害则敢犯颜直谏,当给事中时还曾缴还词头,拒绝草制。任吏部侍郎时,选拔官吏重寒俊而斥奸滑,不畏权势。当宰相后依然如此。他陷入了“李牛党争”,倾向于牛僧孺、李宗阂,并受到李宗闪的援引,进入权力中心较久而屡有起落。晚年,武宗欲伐回鹃,诏令各方镇献财助军,他曾切谏未果,并因此再度被贬。
贾餗、李固言曾同时为相,但两人*倾向不一。他们虽均与牛党的李宗闵相善,但在对待宦官当权的问题上,两人的做法相反。李训、郑注等谋诛宦官,夺权柄时,排斥了李而保留了贾;李训、郑注事败被杀后,宦官反扑过来,贾被族诛,而李则由地方被内召,再度入相,可见李对宦官是宽纵的。
这3位状元宰相中,只有李程被前述两种文学家辞典收录。从这3人的政绩,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综合来看,当数李程的人生价值最高,李固言次之,贾餗又次之。他们3人又都不如中唐中期的常衮。
唐末,状元入相多起来,却又泥沙俱下,较持正的是孔纬、陆扆、孙偓。崔昭纬以阴谋得势,郑昌图依家族势力受重用,苏检以巴结邀宠,均不足为训。
孔纬毕竟是孔门之裔,未入仕即有才誉。他器识高雅,入仕后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多年,扶正去邪,已被人称为“嫉恶如仇”。徙任御史中丞,纠奸发匿,大力振刷,一时风气为之好转。接下 历任户、兵、吏3部侍郎。在当吏部侍郎期间,着重抓荐拔官吏之事,一切秉公办理,从不照顾贵戚权臣,因此被排挤也在所不惜。他是在僖宗被宦官挟持,各大军阀又来争夺,皇上离京东奔西躲,百官不愿扈从的情况下被任命为宰相的。僖宗虽非有为之君,对唐王朝来说,孔纬也算‘受命于危难之际”。尽管局势极为混乱,国家的前途也十分渺茫,他并没有能力予以扭转,但他始终勉力支撑。僖宗依赖他,昭宗也离不了他,因而在大部分时间内都较受宠幸,还赐他“持危启运保乂功臣”之号及“恕十死”铁券,不断地给他升官阶、加荣衔。因事被贬几年后,临到暮年又重新任命为相,他因年迈体衰想辞也辞不脱,只得勉强就职治事,终于死在任上。虽然他极力辅佐的都是庸主,也未能收拾残局,其人生价值要打折扣,但他没有象其他重臣那样,利用自己的威望与职权搞割据,对唐王朝是忠贞不二的,其精神有可嘉之处。
陆扆为中唐名臣陆贽之族孙,早年以文才驰名。虽然他因入 仕有“自造天榜,自点状元”的情节,每被人非笑,但他入仕后,史称“勤政爱民,忠直清正”。在朝为官,每临大事,敢于直陈己见。在地方官任上,其治绩也是有声誉的。当了宰相辅之后,千方百计欲削宦官、军阀之权,成效不大而用心颇佳。最突出的还是他的文才。他曾任翰林学士6年之久、为文不假思索而挥翰如飞,且文优理胜,深为同僚宾服。为此,亦被僖宗、昭宗所看重。与陆希声、陆威皆名噪文坛,时号“三陆”。他最后被来全忠所杀,正是由于他声望高而又不肯投靠,有碍其篡夺政权。
陆扆也是文学家,其文学成就在常衮、李程之上。
孙偓亦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虽未发现他有什么特别值得称的政绩,却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过恶。他持身甚谨,史称其“秉性通简,不喜矫饰”。他曾说:“土大夫若真有德行,则不应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己之清彰人之浊。”一向被视为名言。
郑昌图出身于豪门大族,早年行为不检,遭人议论,入仕后未见有什么过人的能力与特别的政绩,而在12年后便挤进了最高权力机构,是不正常的。最后受人裹胁而参与拥立李煴为帝之事,并因此而被杀,作了*斗争的牺牲品,这也说明他并无坚定的立场与应有的操守,死不足惜。
崔昭纬是个阴谋家,一路靠耍阴谋向上爬,人仕8年即位居宰辅;位极人臣也没干什么正事,只是一味地谋私利。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将他列入《好臣传》,毫不冤枉。
苏检不顾廉耻,抛弃原配家室,夤缘巴结,迅速进入高层,没干过像样的事业,他跟崔昭纬一样,均在应唾弃之列。
宋代共有状元宰辅25名,综合观察他们的人品与业绩,较唐代来得整齐,除了留梦炎降元一直被后人轻视而外,其他的都较为持正,没有象崔昭纬这样的奸臣,也没有象郑昌图、苏检这样缺乏应有操守者。这说明唐代科举选材对“德”的要求尚不够严格。
三 一半死于非命
从上文的述叙中,即可看出:10位位至宰辅的状元中便有贾餗、陆扆、郑昌图、崔昭纬、苏检等5人是被杀的。5人中只有崔昭纬罪行累累,被杀不算冤枉。郑昌图有“拥立伪帝”之罪,但他是受人胁迫,处死仍多少有点冤。其余3人全是作了*斗争的牺牲品。
50%的状元宰相被杀,首先集中地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唐以后,朝纲颓坏,政局极不稳定,正气日益不敌邪气,上层风险尤大,即使身为宰辅,稍一不慎即有身家性命之虞。仔细分析,不同时期,情形又有不同。常衮处于中唐,朝政只是走下坡路,尚不至太混乱,纲纪尚可勉强维持,因此他虽被 贬,亦能善终。中晚唐之交政局混乱加剧,开始有状元宰辅因在争权夺利中失势而被朝廷所杀。唐末混乱至极,政局翻云覆雨,6位状元宰辅,竟有4位死于非命,占66.67%!仅从这一点看,唐王朝之灭亡已成必然趋势。
其二,唐代的科举出身的人并不被特别重视,状元也如此,只是公布名次时热闹一阵子,进入官场之后就不再有人提起和关注了。
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被杀的状元宰辅,地位虽高却没有足够的行政能力,不能控制局势。特别是郑昌图、崔昭纬、苏检3人,入仕几年间即进入决策层,既没有足够的行政经验,又没有必要的威望与影响,宰辅之位是钻营的来的,颇有些自不量力的味道,其被杀又可以说是自讨的。贾餗跻身执宰之前,已在官场磨练30余年,*经验应该是有的,但是魄力较小,能量不足,在争权夺利中多半较为被动,又不肯激流勇退,难免不被突然来的*漩涡所吞没。
宋代,进士的地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04719.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21:51
一般是七品,极个别的有做到5品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21:52
一般给个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品级不高,但由于是天子门生,今后升官较其他人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