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速算方法与技巧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3:2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23:08

  我们已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神童,他们心算飞快,智商高的惊人。那他们是怎么算的这么快的呢,有何技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速算方法与技巧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速算方法与技巧

  1、头差1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较大的因数十位数的平方减去它的个位数的平方。例如“48x52=2500-4=2496。

  2、首同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其中有一个十位数上的数加1, 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得到的积做两个数相乘的积的百位、十位,再用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的积作为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例如“14x16=224” ,其 中“4x6=24”,24分别作为个位、十位,(1+1) x1=2”,2作为百位,即可得到答案224。如果两个个位数相乘的积不足两位数,则需要在十位上补0。

  3、利用“估算平均数”速算。例如“712+694+709+688=? ”,观察算式得 到平均数7。0,将每个数与平均数的差累计,可得12-6+9-12=3,最后计算为 “700 x 4+3=2803”。

  4、最后,还需要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例如乘法口诀表、圆周率、1至20的平 方数、20以内的质数表等等。当孩子掌握这些知识后,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多种多样的速算练习。

  拓展阅读:小学数学不好怎么提升

  对于刚入门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或者,数学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口袋里的零花钱罢了,所以数学学得再好似乎都不影响正常生活。久而久之,这门功课就被淡忘,因而就学不好了。所以应当从培养兴趣开始。

  一、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老师,要善于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2、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孩子的思考。

  3、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4、诱发求知欲。 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二、发散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也是尤其重要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

  对于孩子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孩子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老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2、诱导变通。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3、鼓励独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老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孩子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4、多形式的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辅导过程中,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孩子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孩子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一图多问:引导孩子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 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

  三、学习方法。

  随着义务教育教材适当地降低了对数学知识体系严密性的要求,拉开了知识结构之间的“距离”,并以“结构化”与“问题化”互补的教材体系呈现出来。因而,孩子必须掌握、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和发展学习能力。

  1.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的培养途径有:课前预习,使得上课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课上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踊跃发言;课后复习,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检查验算,既能培养学生负责的态度,又能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进一步认识。

  2.尝试活动。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更好掌握。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孩子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观察活动。培养的途径是:孩子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4.思考活动。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并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想像,他们才有可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长期培养孩子,有利于他们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质量。

  5.自学活动。中高年级孩子随着识字量增多,数学知识的长进,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基础,这里主要是指学生课内的性自学活动。

  A.要有重点地阅读某些教学内容,如重点阅读“想”的过程,方框内的结论,把重点的词勾画出来,这样有助于孩子理解阅读教材的关键、本质。

  B.孩子可尝试着做题目,根据所阅读的来完成。

  C.老师要求孩子做类似例题的练习,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做,以检查他们的自学效果。

  D.老师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做些点拨、归纳,以帮助系统地理解掌握自学内容,也可使学习困难者得到补偿学习。

  6.合作学习。对于一些“问题性”程度较高,个体学习、同化有困难的材料,老师可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他们在相互补充、互为启发中完成心理转化,学到知识。

  7.数形结合。数学主要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孩子的思维特点又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而,数形结合是学生最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

  其实学好小学数学并不难,关键在于想不想学。对于孩子本身来讲,兴趣很重要;而对于老师来说,要学会引导孩子,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接受并吸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要有较为充裕的学习时间,因此,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学习;另一方面,需要相互之间商量议论和合作学习,这样才容易互为启发、补充,形成较好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孩子的数学水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