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4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15
一、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二、以
(一)介词.
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起提宾作用,"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quot;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quot;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而
(一)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二)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四、为
(一)动词:
做. 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成为. 如:"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担任.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通"谓".可译为"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二)介词:
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给,替. "疱丁为文惠君解牛."(《疱丁解牛》)
向,对.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三)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五、其
(一)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句末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三)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六、于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如: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副词: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16
作用有: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作用: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以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疱丁解牛》)
三、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16
作用有: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作用: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以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疱丁解牛》)
三、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