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05:15
核移植、iPS技术以及转分化之间的机理会不会是一样的呢?或许不会。快速逃逸的概念可能都适用于上述几种情况,不过实际上起重编程作用的因子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已经知道卵细胞具有某些浓度非常高的分子,如核浆、组蛋白B4以及组蛋白H3.3等。而最终识别出卵细胞重编程因子,将有助于改善iPS的效率和找到更多成体细胞之间品系转换的途径。
一个人拥有10^15次方个细胞,而一个肝脏就包含10^14次方个细胞。为了达到这个数目,一个以10^4的效率从皮肤产生出来的iPS细胞需要经过大量的细胞*周期才可达到。尽管如此,人体的某些组织只需要相当少量的细胞就能改善功能了。一个例子就是视网膜,仅105的细胞就具有治疗效应。
要是导入的细胞没有“整合”到受体里面的话,这些细胞还会有利用价值吗?大部分的组织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以胰脏为例,包含了外分泌细胞、管道细胞以及胰岛细胞在内的至少四种能分泌激素的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的替代治疗具有巨大的治疗价值,即使它们并没有整合到胰脏复杂的结构当中。在某些情况下,导入的细胞即使是以间接的形式也能提供功能上的便利。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导入的细胞是否能提供适量的产物。
展望未来,更多的细胞替代治疗途径或许会出现。其中一个可能就是找到能够进入细胞内的小分子来取代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内,又或许能在成体器官内找到越来越多的自然*的细胞群体,并且这些细胞能在体外被培养与扩增,然后用于移植。未来的研究方向,至少在我们看来,应该锁定在“单一多能性”或者“寡多能性”(只能产生一种或几种细胞类型)的研究上,即使不是多能性(能分化成三胚层的细胞的能力),也绝不应该是全能性(能分化成所有胚胎和胚胎外细胞类型的能力)(图5)。以此类推,我们更愿意做到通过转换与所需细胞类型相近的一种正常细胞来产生所需的细胞类型,而不是将细胞先转变成全能性的状态再慢慢的从一个很大的范围来缩小它们的分化道路。如果仅是为了达到细胞替换治疗的目的,全能性或者生殖系传递能力都不是必需的标准或者目标。如果仅从治疗的角度看,一个具有一定分化能力,但是这种分化能力并非无*的状态可能更为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