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学困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5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1:11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只有具备这一良好品质才能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才有望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多次经历失败的体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失败其实不可怕,也很常见。它是成功的前奏,也磨砺着人们的意志,可小部分学生因多次失败丧失自信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中高年级,常常能见到一部分自闭性的学生,他们不愿积极参与讨论,不愿主动发言。这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他们因不敢再次面对失败,因而逃避、远离学习。知识学习本是一个人心理内化的过程,而一个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失去自信心的学生,又怎能真正学好语文呢?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地创设“成功”机遇,树立困难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作为主攻目标,把增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作为突破口。下面是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是学习的动力。它常常决定着大脑机器工作时的转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语文成绩也就越好。所谓培养兴趣,在心理学上指的是把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
1、巧用导语,启迪学生的心智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语文课若能抓住开课时的机会,把导语设计得富有情感,简洁明快,诙谐优美,那么,既能激发学生兴趣,渲染气氛,很自然地导入课文学习,又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兴奋点。
  导语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引到教学内容上去。记得在阅读《白杨》前,我设计了一段描述性的语言,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说:“在茫茫沙漠中有一种植物,它长得高大挺秀,见到它会让人感到精神为之一振;它枝繁叶茂,能使人产生无尽遐想;它不怕干旱洪水,给人许多启示。它,就是白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戈壁滩上看一看白杨吧!”这简洁明快的导语,优美动听,情深意浓,概括了白杨的品格,有助于学习困难生理解课文,又拨动了他们的心弦,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促使他们顺利地进入了课文所表现的意境之中。
  根据学习心理特点,上课后5——20分钟这段时间是一堂课的最佳时间,学生思维最为集中和活泼。于是,我上语文课时,除了用心设计导语外,新课中最重要的或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往往放在前半节课上讨论解决。
2、诱导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而课堂效率取决与学生的参与程度。为了让学习困难生自信、快乐地成长,在教学形式上,我注重为每一位学生创造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在乐中学,在乐中进步。在教学方法上,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在课堂上让每一位学生有商量、讨论、发表自己意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
  根据学生理解教材的顺序性和层次性,学习新课时,我尽量设计出不同的自学提纲,让全体学生都能带着(不同)问题自学课文,人人动脑、动口以至动手操作。
3、精心设计多样化、层次化的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布卢姆曾提出目标分类理论,为我们真正面对困难生,实行有效的教学给出启示:变单纯的整体训练为分层次训练和多样化练习。如教学《我们的战士邱少云》一文时,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1)填空:“我发现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 ),还( ),甚至( )
  (2)出示词语:
“咳嗽 蜷腿 挪动 微微摇头”试用上“不但……还……甚至”的句式组织这些词语,说明潜伏必须纹丝不动。
  (3)联系第二段内容,用“不但……还……甚至”说一句或几句话。(鼓励多角展开)。这样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不仅让困难生“跳一跳”后“摘到桃子”,而且目标层次化,有利于困难生从自己的基础出发,逐步达到教学要求。方式的多样化,为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余地。
  而有些像抄生字新词等较为机械的练习作业,我则把主动权放心地交给了学生,由他们自己去讨论交流到底要抄写哪些词语,并说出为什么要抄写这几个字词,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字词记住。这种时候,他们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自己的建议被大家采纳。实践证明,由于是自己讨论决定的作业,故而就有了“我要做”、“我愿做”这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的情绪会带来比人们估计的要高得多的良好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动机
  创设情境,可以把学生的阅读动机、兴趣和情感激发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导学生“入境”,促其产生“入境始于亲”的感受,启迪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1、创设美的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博士通过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的功能上既具有高度的专门化,又是高度协同和互补的。左脑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右脑则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
中国语文的特点与右脑功能密切相关的直觉、形象、语感、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要在教学中充分得到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从文字“还原”为头脑中的表象系统,而“设身处地”入其境,则是“还原”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借助图像、实物、语言、月群来再现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揭示语言文字的内涵,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广泛的联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如我在教《火烧云》一课时,加强了表情朗读,并在讲读第二节时,采用了由一个学生读,其他人闭目想象的方法,同时播放乐曲,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情境之中,领略火烧云在天空中形态奇特变化的特点,发掘教材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对美好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课文中23个“了”字的不同用法及所表达的不同意境,在朗读时恰如其分地流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创设问题情境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一种思考的情境,改变学习困难生在课堂上通常有的那种松弛的心理,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活泼的状态,“迫使”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且把思维的触角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如此,还要经常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优秀生、教师和教材上的见解,改变困难生总是跟着别人或教材转,不敢约雷池一步的局面,使他们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1)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2)雨来的家乡美吗?(3)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4)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困难生比较容易地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是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他们能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3、创设竞赛情境
  无数经验证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帮助困难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就是“竞争”。
  为了使学习困难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首先引导他们科学地对待成绩,使学生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和自己的过去比,看看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学会自我竞赛。同时,我还采用了降低知识台阶高度的做法,使其看得见、摸得着、攀得上,让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学生进行公平竞争,使中等生和困难生同样分享胜利的喜悦。
  我曾多次在课堂上分档次地开展以下几种小型竞赛:
  记忆力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家背诵同一课文内容后立即挑选几句或几段进行默写,然后互相检查、批改、评分。不比谁多谁少,主要看有没有背对或写对。由于目标明确,时间具体,连最差的同学都满怀*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不甘落后。
  速读比赛。就是看谁在限定的时间内读的篇幅多。如限定两分钟时间翻开指定的课文速读,时间一到合上课本,在本子上写出所读文章的大意。对学习困难生的要求是,写出来的句子意思基本正确,错别字少,标点基本会用就算优秀。他们参加这样的竞赛,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书写竞赛。就是在限定的三、五分钟内,看谁书写的字正确,并且要求字迹工整。有时是限定任务量,看谁用的时间少。在课堂上搞上述竞赛,使学生大脑机器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智力竞赛。有时在课堂上也用比较长的时间搞智力抢答。方法是让每个学习小组围绕所学过的课文出竞赛题,一组出题,其他组抢答,轮流进行,答对者加分,答错者减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增强了思维能力。
  以上的竞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十分浓厚。竞赛使他们兴趣盎然,活泼愉快,以致在欢乐中忘了困难和疲劳。
  三、期待与鼓励,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
  大多学习困难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主动性差,课堂纪律自制力差。而这些学生本身的智力水平并不低。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够好,是由于他们缺乏毅力坚持学习。加上教师一贯以来对他们的轻易否定和责怪,使他们一天比一天自暴自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蒙认为,教师的否定行为可能会影响学生,使得学生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去评定自己,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否定的自我知觉的方式里行动。对他们来说,治本的方法是调动内驱力,增强自信心。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注重鼓励,坚持正面教育。
1、 热切地期待
  别林斯基说过:“充满爱的语言,会让人心情舒畅,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的光和热,让人心中暖洋洋的。”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也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对学生有很好的期待,经常在言语中表现出对他们的热爱,那么,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
  结合上述观点,我在作一课或一周的小结时,会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鼓励,然后提出高一个层次的希望;批改作业时,在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几句肯定、宽容以及激励性质的话,像“你的学习成绩进步了,老师好高兴啊!”“成功属于像你这样刻苦、勤奋的人!”“继续努力吧,你会成为‘白天鹅’的!”“加油,相信自己能行!”事实证明,教师关切的话语,期待的眼神,往往会使学习困难生获得最初的自信,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2、表扬性鼓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强大的动力,来源于学生本人智力劳动的成果。要使学生产生稳固持久的学习动力,最有效的途径就地让他们尽快地、不断地获得良好学习结果的反馈。要想使他们一下子看到显著的学习成果是比较困难的。但就他们自己的发展水平,得到相应的某些成果还是完全可能的。
  学习困难生在得到肯定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后,会树立自信心。我想,如果能随时捕捉和发现他们的成功之处,并及时通过评价,使他们的点滴进步得到肯定,使他们的成功成为有形之物,那么他们就不会丧失希望。所以我除了经常要求学生互相之间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外,自己也戴上“放大镜”去寻找学习困难学生的点滴进步。一旦发现谁有了进步,马上在“个人风采榜”或“进步奖”栏目上公布,并将他们较好的作业在墙上张贴出来。我还在语文成绩评定中设立“进步分”;对发言积极的学生设立“进步奖”;四人小组讨论时设立“金点子奖”。一周学习情况小结时,评选“进步生”,由他们担任下一周的背书组长,并在下周早自修时间分组轮流带读早读,而且还把封面上印有大红“奖”字的练习本当众奖励给他们,带领大家送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等等。
3、谅解性鼓励
  大量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生的进步是个复杂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具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泰戈尔也有一句至理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因此,我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进步过程中的失败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谅解,允许他们在前进中出现反复,并给予再进步的机会。
  班里有几个孩子,有时发言倒是积极了,但课堂作业却又不能按时完成了;或是作业虽然完成了,但几个字却写得东倒西歪七高八低的,看着挺别扭的;要么,完成回家作业方面刚刚坚持了几天又坚持不住了……往往是改正了一个缺点,接着又出现了一个毛病。对有些困难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发言时,我就立刻加以肯定和鼓励,还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表现机会。如朗读比赛、成语接龙、课堂提问等等,激发兴趣,让其体验成功,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对作业不认真的学生,要么我自己抽中午时间管,让他们重做或补做,要么让班里的优等生协助督促,再就是发动家长监督,要求家长每天在抄回去的回家作业本上签个名,了解孩子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所以说,帮助困难生的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般,应该有信心和耐心才行。
  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能引起他们巨大的内驱力。一个人只要体验几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意念。成功,是对自己能力的证明,是对学习的最好奖赏。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尽可能多地给学习困难生创设“成功”的机遇,给予他们热切的期望,具体的帮助,就一定会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1:12

“十个手指头伸出来有长短”,这是每个人都清楚的道理。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班级中所有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者,可事实上是十分困难的。那些成绩落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常被称为“学困生”。而这部分学生一旦自知被视为“学困生”,往往会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定势,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一蹶不振。为
此,对“学困生”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树立自信学好语文呢?
一、用爱心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首先要对他们施以爱心,从情感入手。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与他们情感及意志薄弱有密切关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尊重学困生的情感与尊严,用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学生,同他们谈心,加强师生双方的心理交往,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达成心灵的沟通。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亲如家人,易于消除学生的胆怯的心理障碍。教师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善于发现每一个学困生的禀性、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发展自己提供条件,让他们都能有所进步。在语文教学中,学困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差些,但他们一般都喜欢朗读课文,教师应看到他们这些兴趣,多提问他们,对读的好的同学应及时给以表扬、鼓励,这样,就会让学困生不是感到自己暂时的落后是“一种不幸”,是“低人一等”,而是从自己老师帮助、激励下所取得的进步中看到希望,充满信心;从自己长于别人的地方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二、找出闪光点恢复学困生的自信心。
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主动性差,课堂纪律自制力差。而这些学生本身的智力水平并不低。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够好,是由于他们缺乏毅力坚持学习。加上教师一贯以来对他们的轻易否定和责怪,使他们一天比一天自暴自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蒙认为,教师的否定行为可能会影响学生,使得学生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去评定自己,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否定的自我知觉的方式里行动。对他们来说,治本的方法是调动内驱力,增强自信心。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注重鼓励,坚持正面教育。事实上,学困生一般都具备较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甚至是其他同学所不具备的“一技之长”,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这些“亮色”,并不失时机地给以肯定和赞扬,让学困生感受得到别人肯定的喜悦,教师再适时的引导,鼓舞他们只要努力,注意讲求方法,持之以恒,学习上也会得到骄人的成绩。比如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评分标准可以定为:作文的整体构思是不是新颖?是不是写出了真情实感?是不是富于想象力?所写的句子有没有不落俗套的?这几项只要有一项好,教师就应该及时给以肯定。如,某位同学整篇文字一般,但有一句鲜活的句子,新颖,有创意,教师就可以破例给高分,以表示对创造力的鼓励。平时注意为他们创造条件,给他们充分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让他们在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缺乏兴趣,是致差的重要因素之一。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好知”、“乐知”,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一方面也要注意运用适宜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听录音、放录象——营造气氛,这样可使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来加强体验和理解,深化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认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阅读教学还要立足于启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程度要求、不同台阶难度的问题,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有向更高程度奋斗的希望,通过认真地训练使学生敏于观察、强与记忆、勤于思考、富于想象。教学过程中,对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诱导,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抱有信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语文成绩也会越好。
四、创设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动机。
创设情境,可以把学生的阅读动机、兴趣和情感激发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导学生“入境”,促其产生“入境始于亲”的感受,启迪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博士通过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的功能上既具有高度的专门化,又是高度协同和互补的。左脑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右脑则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中国语文的特点与右脑功能密切相关的直觉、形象、语感、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要在教学中充分得到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从文字“还原”为头脑中的表象系统,而“设身处地”入其境,则是“还原”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借助图像、实物、语言、月群来再现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揭示语言文字的内涵,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广泛的联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我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加强了表情朗读,并在讲读课文时,采用了由一个学生读,其他人闭目想象的方法,同时播放乐曲,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情境之中,领略海底世界的魅力,发掘教材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对美好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文章表达的不同意境,在朗读时恰如其分地流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诱导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抓好学困生的课外个别辅导
抓好学困生的课外个别辅导。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堂上存在的困难。常用的辅导方法有① 目的辅导,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愿望,推动他们积极学习,为下一步的辅导打好基础;② 学法辅导,学困生碰到困难就会怨恨自己“笨”,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所以要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法,让他们亲自实验与总结,还可召开学习方法讨论会,使学生互相交流,让学困生从同学处得到学习方法指导;③书面辅导,书面作业与试卷,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学困生,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并要求其订正,再出一些补充题让他们练习巩固,增强信心;④及时跟踪检查。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尽可能多地给学习困难生创设“成功”的机遇,给予他们热切的期望,具体的帮助,就一定会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