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0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1:43
“纸上谈兵”的典源来自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括,但当时没有纸,这个故事也就不可能有“纸上谈兵”之说。
东汉末年,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并非是他发明了纸。公认的说法是西汉时期,就有了纸的出现,甚至更早。但当时并没有纸的概念,当时的纸也并非是现在意义上的纸。
不管纸是啥时候出现的,但在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之后,有了纸也并没有把赵括的故事,概括为”纸上谈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法,其父也辩论不过他。后来接替廉颇为将,长平一战,被秦军打得大败。这个故事,说明了只会空谈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当时没有纸的出现,也就不可能提炼成“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也迟迟没有人想到把赵括的故事总结为“纸上谈兵”。
到了明代,湖南茶陵人刘三吾,写了不少的诗,其中不少作品谈到了兵事。查阅其经历,也少见其军事成就,是不是”纸上谈兵“,这并不好说。
但在其《湘南杂咏三首》之其二,有一句诗:
湘南杂咏三首 (其二)
明代:刘三吾
遣使频年赴帝京,名为计事岂真情。
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
诸镇一如唐末岁,孤忠谁是李长城?
山河依旧天如水,愁听寒鸦日暮声。
“朝野犹夸纸上兵”一句,提到了“纸上兵”,但也没有直接说是“纸上谈兵”。
清朝李宝嘉的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说道:
"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这明确说到了“纸上谈兵”,一般是能够查阅到的最早的“纸上谈兵”,这与赵括的故事已经相距二千年了。
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奇怪。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之所以说博大精深,就在于其传承、发展,一脉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不断地学习古人的智慧,汲取营养,不断地创新、发展,才成就了今天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1:43
纸上谈兵也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证据。就像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故,秦朝也没有书,但是还是会用焚书坑儒形容秦始皇的暴行,所以典故之所以是典故,只是因为人们更好这样子形容于是套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1:44
纸上谈兵”,是把“不切实际”的抽象意义具现化到了“纸上”,从而构成一个隐晦的比拟。纸上”原本是个中性词,仅指记录,并微微有褒义,理论上是有机会享有竹简一样“名留汗青”的修辞待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1:44
因为这个纸上谈兵的纸说的不是我们认为的纸张,而是指只懂文化知识,没有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