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起源于中国北方最早称为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1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7:07

你好! 下面就系统说下馒头的来源: 一 “馒头”最早的名字叫什么: 现在我们吃的“馒头”在古代,最早叫“面起饼”。 后来还有很多叫法,比如,蛮头,笼饼, 玉柱, 灌浆,饾饤等等。 其实,即使到了现代,馒头的叫法仍然很混乱。比如我国北方地区把无馅的也叫做“馍”、“卷子”,也有叫做“包子”的。 南方之有焰馒头的,也有叫做“面兜子”、“汤包”的。 我们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事物绀珠》里有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意思就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 因此,“面起饼”是中国最早的馒头。 二:馒头的发展历史:(以历史朝代为序) 到了明代,明人加郎瑛的在《七修类稿》一本书里有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到了晋朝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到了唐代,馒头的形态变小,有叫作“玉柱”、“灌浆”的。 在《汇苑详注》一本书中也有记载:“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 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集韵》:“〔设换成饣〕音豆,与饾同,饤也”。”“饤”又作“〔月丁〕”,《玉篇》:贮食之义。《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饤食’。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古称‘饤坐’,谓饤而不食者。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饾饤。”这就是说,“饤”其实从“钉”来,“饾饤”是指供观觉的看席。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饾饤”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到了宋代,当时的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 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到了清代,馒头的叫法出现了分歧:北方把无馅的叫做“馒头”,有馅的叫做“包子”。 而南方则把有馅的叫做“馒头”,无馅的也有称作“大包子”的。 《清稗类钞》里有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馒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鹤林玉露》曰:有士人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大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绿者也。’盖其中亦有馅,为各种肉,为菜,为果,味亦咸甜各异,惟以之为点心,不视为常餐之饭。”但《清稗类钞》又把有甜馅者称“馒头”。“山药馒头者,以山药十两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两,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湿手,捏成馒头之坯,内包以豆沙或枣泥之馅,乃以水湿清洁之布,平铺蒸笼,置馒头于上而蒸之。至馒头无粘气时,则已熟透,即可食。” 三: 馒头的名字的由来:馒头的叫法,知道今天仍然很混乱。比如北方把无馅的,有的也叫做“馍”、“卷子”,也有叫做“包子”的。南方的有焰的馒头,也有叫做“面兜子”、“汤包”的。现时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过远。馒头的馒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换成方〕”。卢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换成方〕头。”荀氏《四时列馔传》:“春祠有〔曼字的又换成方〕头饼。” 查唐赵〔磷字换成王字旁〕《因话录》,则有另外的说法:“馒头本是蜀馔(此说,似乎在诸葛亮之前已有馒头),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谋征南,有攻心战之说。至伐孟获,熟视营障,七纵而七擒之,岂于事物间有欺瞒之举,特世俗释之如此耳。”四: 馒头的种类(附图)1. 普通馒头:

2. 花馒头:

3. 南瓜馒头:

4. 戗面馒头:

5. 小笼馒头:

谢谢!!

参考资料:《中国面制主食历史和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7:08

我找到个资料 里面很详尽的~~

《事物纪原》:诸葛亮创馒头。其记:“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助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助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至晋卢谌《祭法》,春祠用馒头,始列于祭祀之品。而束《饼赋》亦有其说,则馒头疑自武侯始也。”

《三国志》:“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后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除,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做“饼”。凡以面揉水做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做“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做“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集韵》:“音豆,与�同,�也。”“�”又作“”,《玉篇》:“贮食之义。”《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食’。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坐’。古称‘�坐’,谓�而不食者。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这就是说,“�”其实从“钉”来,“��”是指供观赏的看席。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宋时馒头成为太学生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太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太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馋奴。”

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做“包子”。宋人王《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做包子馅。同时仍然叫“馒头”。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的四种馒头,又都可叫包子:“仓馒头其形如仓囤。:羊肉、羊脂、葱、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入料物、盐、酱拌和为馅。”“麂奶肪馒头:麂奶肪、羊尾子各切如指甲片,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入料物,盐拌和为馅。”“茄子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馅,却入茄子内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此以茄子做皮,上屉蒸熟。“剪花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右件,依法入料物、盐、酱拌馅,包馒头。用剪子剪诸般花样,蒸,用胭脂染花。”《正字通》说,馒头开首者,又叫“橐驼脐”。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燕翼诒谋录》:“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这样的多种馒头,并附用处:“平坐小馒头(生馅)、捻尖馒头(生馅)、卧馒头(生馅,春前供)、捺花馒头(熟馅)、寿带龟(熟馅,寿筵供)、龟莲馒头(熟馅,寿筵供)、春(熟馅,春前供)、荷花馒头(熟馅,夏供)、葵花馒头(喜筵,夏供)、毯漏馒头(卧馒头口用脱子印)。”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宁、上元二县供面二十担,祭毕送工部匠人作饭。”

参考资料:http://book.sina.com.cn/nzt/his/kaochi/21.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7:08

馒头名称解释

《饼赋》说的曼头乃肉包子,形似头颅,故名曼头。曼是何物?《释名》说到汉代胡饼作坊做大漫汗,皮上着有脂麻。皮着脂麻,显然既非蒸饼亦非汤饼,必须焙烤,脂麻才香,那么这大漫汗只能是大烧饼了。

曼,缓读延成漫汗二音。漫汗,急读又缩成曼一音。曼即漫汗,义指面粉饼团。漫汗乃连绵词,不能拆开解释字义,只能以音求其意思。

面粉浸透,�作饼团,便成浑沌状态。头脑浑沌,不明事理,谓之�顸,即漫汗也。面粉饼团之名漫汗,犹如面粉粘粥之名糊涂(也有叫糊糊的)。头脑浑沌不通窍不明理,蜀人笑他“头脑里一饼粘”或“脑壳里装浆糊”。

不但比《饼赋》早,且比《释名》也早,西汉扬雄《法言》已经提到曼糊,即漫汗(面饼)与糊涂(面粥)。何以知其为二物耶?答曰:因与纯绩、金犀并列,故可知也。曼,漫汗,曼头,馒头,名称演变脉络可寻,同诸葛亮无关。诸葛亮可能叫川南的少数民族用馒头行祭礼,但馒头的发明和取名还要早得多。

馒头,唐代叫笼饼,见《剑南诗稿》的一条自注。注文又说蜀中有巢馒头,猪肉馅。巢者,谓馅在馒头中若鸟之栖巢也。也有豆沙馅的,是为豌巢笼饼。馒头名笼饼,与蒸饼区别,虽然都是用笼屉蒸熟的,但是一有馅一无馅,不可混同。所以两名之,以示区别耳。

《水浒》武大郎卖炊饼,即蒸饼。宋仁宗名祯,宫嫔要避讳,正月叫初月,蒸饼叫炊饼。民间紧跟,也这样叫。说见南宋周密《齐东野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7:09

诸葛亮七擒孟获,杀了很多蛮子(就是南方少数民族),为了祭祀他们,用面做*头,取名“蛮头”,后变为馒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7:09

叫馒首,南蛮的首级,与诸葛亮有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