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0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09
我们音乐课上学过三种地方的茉莉花:
一、江苏民歌《茉莉花》
歌词:“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旋律:3235651(高音)65356……(不清楚,参考一下)
地方风格:旋律音调清丽、婉转,体现了柔美、细腻的风格
http://mp3.baidu.com/m?f=ms&rn=&tn=mp3&ct=134217728&word=%BD%AD%CB%D5%DC%D4%C0%F2%BB%A8&lm=-1
二、东北民歌《茉莉花》
歌词:”好(啦)一朵茉莉花呀哎哟,好(啦)一朵茉莉花,满(哪)园(哪)花(呀)开呀,样样抵不住的它呀。
旋律:66661(高音)356656……
三、河北民歌《茉莉花》
歌词:“好(哎)一朵茉莉花,好(哎)一朵茉莉花,满园(怎么)开(吔)花(吔咳)比(吔)不过它。
旋律:”6561(高音)356561(高)561(高)5……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09
江苏民歌《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与江苏的《茉莉花》比起来,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则更具有叙述性质。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
民歌茉莉花的历史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为“鲜花调”,有几百种鸣唱法,但大同小异,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扬州清曲,以及从扬州清曲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扬剧,都有“鲜花调”曲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现存最早的“鲜花调”(又名“仙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由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
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线歌舞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演唱很成功,后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扬州大规模采集民歌,所收录的1000余首民歌中,就有仪征、江都、兴化三种“茉莉花”,词曲大同小异。90年入选《中国民歌集成.江苏卷》的扬州民歌达230余首,“茉莉花”(即“鲜花调”以7种词曲形式列入该书,第一种即为何仿这一首,在其曲最后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词、记谱”。
《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与江苏的《茉莉花》比起来,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则更具有叙述性质。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
民歌茉莉花的历史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为“鲜花调”,有几百种鸣唱法,但大同小异,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扬州清曲,以及从扬州清曲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扬剧,都有“鲜花调”曲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现存最早的“鲜花调”(又名“仙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由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
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线歌舞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演唱很成功,后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扬州大规模采集民歌,所收录的1000余首民歌中,就有仪征、江都、兴化三种“茉莉花”,词曲大同小异。90年入选《中国民歌集成.江苏卷》的扬州民歌达230余首,“茉莉花”(即“鲜花调”以7种词曲形式列入该书,第一种即为何仿这一首,在其曲最后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词、记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10
我 改变发搞活发挥广泛那边f改变似的规范化的个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10
苏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