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5:32
自然还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可行性更高了,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着眼于一统天下,而鲁肃的“榻上策”只是利用刘备帮助东吴缓解北方压力而已,与隆中对所追求实效的目标相差甚远;
当初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对于眼前的局势说得很明白,刘备率先夺取荆州,随后与东吴联合,借助荆州的地理优势,向西面夺取巴蜀的土地,跨有荆、益二州,而后等到天下有变,命令一员大将驻守荆州,率领军队进攻洛、宛,而刘备率领益州之兵出秦川,两面夹击,到时候汉室江山可以兴复。
因此,在往后的历史进程中也确实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进行发展,曹操大军南下,江东士族大部分主张投降,但是孙权心有不甘,于是诸葛亮过江游说孙权,向他阐述曹操大军的弊端和后顾之忧,最终在诸葛亮、周瑜和鲁肃的劝说下,孙权同意孙刘联盟,于是之前所提出的“东和孙权”已经达成;
在长坂坡之战之前诸葛亮曾经劝说刘备夺取荆州,但是遭受了拒绝,而后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依然夺取了荆南四郡,并且派遣关羽绝别北道,张飞听从周瑜调遣,最后花费一年时间攻占了江陵,而后周瑜病逝,刘备向孙权借来了南郡,并把江夏送给孙权,虽然没有占领荆州全境,但是借来了南郡,已经为刘备打通去往巴蜀的道路了,因此,“跨有荆州”也实现了;
随后,由于刘璋暗弱,张松、法正等人愿意作为内应,辅佐刘备入西川,最后刘备在庞统、法正等人劝说下同意,于是十分顺利进入巴蜀内部,后来大军势如破竹的夺取了成都,占领了益州,因此此时,诸葛亮“跨有荆、益二州”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
后来“汉中之战”曹操惨败,关羽趁机北上包围襄樊地区,紧接着天降其变,水淹七军,关羽威震华夏,北方叛乱四起,纷纷依附于关羽做他的党之,于是关羽命令他们北上,扰乱曹操统治,一时间整个北方变得十分不安宁,就连曹操都想要迁都避其锋芒,基本上已经达到了隆中对所说的“天下有变”。可惜后来在最关键的时刻,孙权没有趁着曹操把全*队聚集在襄樊地区时候北上夺取合肥,而是转而偷袭荆州,使得隆中对基本破产,而关羽随之战死。
至于鲁肃的“榻上策”其实是很简单的策略,就是在周瑜死后把南郡借给刘备而已,因为荆州离吴国本土也是十分遥远,要是曹操从许昌和淮南地区两路出兵会使得东吴顾此失彼,于是便把南郡借给了刘备,要刘备替他们抵御北方而已,只是替东吴分担压力,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好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