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2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7:36
(1812~1870)Charles.Dickens
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
[编辑本段]生平:
1812年3月7日,狄更斯出生在英国南部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一个贫寒的小职员家庭里。父亲是海军会计处的小职员,因无法清偿债务而被投进债务监狱。这时刚满10岁的狄更斯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重担,11岁时就被送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去当童工。为节省开支,母亲和弟妹都搬进监狱和父亲住在一起。狄更斯在外做工,每逢星期日领到薪水就买些食物去监狱看望父母弟妹。后来狄更斯的父亲继承了一位远亲的一笔遗产,还请债务后出狱。狄更斯离开鞋油作坊进入一家小学读书,对学校里摧残儿童的野蛮教育十分反感。狄更斯充满痛苦的童年生活,使他一生对穷人,特别是对贫苦儿童怀着深切同情,后来写了不少儿童题材的作品,如《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有他童年生活的影子。
由于家庭贫穷,狄更斯从16岁开始,先后做过律师的抄写员、事务所的信差、*的速记员,这使他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出入*和监狱,接触到各种人物,了解到各种诉讼案件。1832年他又当了报社的采访记者。担任记者期间,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英国社会,常去国会记录辩论情况,目睹了资产阶级党派斗争的肮脏内幕,了解了辩论中揭露出来的上流社会的大量罪恶事实,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狄更斯自幼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童年时代,他就阅读了《鲁滨逊飘流记》、《天方夜谭》等大量小说。他的父亲爱好戏剧,经常让小狄更斯表演各种戏剧,叙述表演体会,教他背诵诗歌,即兴创作。这种教育虽使小狄更斯吃了不少苦头,却也培养了他的文学兴趣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他经常利用为伦敦几家报刊工作的业余时间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学习,从当采访记者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836年到1837年,狄更斯分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此后他脱离新闻工作,开始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生涯。1842年,他访问了美国。从1844年起,他常常携同家人在瑞士、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居住。1846年,他创办进步报刊《每日新闻》,并担任主编。1858年,他以杰出朗诵家身份在国内作朗诵旅行;1867年至1868年再度访美。狄更斯一生不知疲倦地写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年6月9日,这位英国文坛上的“天之骄子” 在赶写他的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德之谜》时,患脑溢血去世。狄更斯在死前的遗嘱中写道:“……我绝对要求把我的丧事办得朴素、简洁。不要张扬。不要在报上发讣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么,‘先生’、‘阁下’之类的字眼。恳请我的朋友们不要为我建造纪念碑、撰写悼念文章。我的书会让人们记得我的--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除了纪念碑外,狄更斯的遗愿基本上都得到了尊重。但是他的死引起了全英国人民的哀悼,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诗人之角”。
[编辑本段]创作 :
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3部半,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 、书信 、散文、杂诗。他多次去欧洲*游历、旅居,两次访问美国 ,中年以后先后创办《家常话》和《一年四季》期刊两种,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狄更斯早期的小说,气势宏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其中对社会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于局部的制度和领域。如《奥列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马丁·朱述尔维特》、《圣诞欢歌》等。
从《董贝父子》以后,狄更斯的创作更为成熟。这部小说通过当贝先生与儿子保罗、女儿弗洛伦斯的关系,探讨了财势对人类美好天性的侵蚀,体现了作家对人类社会前途的忧患感。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进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奋斗历程,具有自传性,是反映19世纪中叶英国中下层社会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大卫是当时社会中为善良而奋斗、坚持正义的中产阶级青年的楷模。《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是3部*意识很强的重头作品。《荒凉山庄》以错综复杂的情节揭露英国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黑暗;《艰难时世》直接描写罢工斗争,是对英国宪章运动的策应;《小杜丽》详尽描绘了负债人的监狱生活,同时也更为深入地揭露了英国官僚制度和机构的冗繁、腐朽。
狄更斯的后期作品明显地反映出创作主题的不断深化、技艺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远大前程》可以视为《大卫·科波菲尔》的负面,但探讨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现实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乐观态度明显减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儿,但经不起环境的*丧失了原有的淳朴天性,经历严酷的磨难后才翻然悔悟,重新生活,整个小说在结构上也更精练。《我们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广泛深入社会的批判小说,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见深刻,作品运用的象征主义和侦探小说手法更增添其艺术魅力。狄更斯最后一部小说《埃德温·德鲁德之谜》虽仅完成23章,从中也可见其精雅文笔、严谨构思以及诱人的悬念和神秘色彩。
狄更斯的小说作品中,早期的《巴纳贝·拉吉》和后期的《双城记》是历史小说。《巴纳贝·拉吉》以18世纪末英国清教徒反对天主教统治的高登*为背景;《双城记》以法国大*为背景。两部小说同样具有明显的讽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说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统治必定导致人民奋起反抗,而奋起的群众(狄更斯称之为“暴民”)犹如洪水猛兽,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坏力量。两部小说无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历史观,而《双城记》中以牺牲自己生命换取自己所爱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尔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说中反复颂扬的高尚情操的终曲。从这两部小说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节,可以发现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的明显影响。尤其是《双城记》,笔墨精雅深奥、结构简练完美、悬念重重设置以及对人生哲理和人物潜意识活动方面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历来被认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说之一。
[编辑本段]影响 :
狄更斯以其小说创作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生前即已饮誉国内外,是英国19世纪小说繁荣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作家,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影响遍及欧美以及世界各国,他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马克思把他和他同时代德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等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及根据这些作品演化而成的各种通俗、儿童读物和娱乐节目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更广。在中国,早在20世纪初林纾等人就翻译过狄更斯的小说,许多优秀名作都有了中文译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7:37
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
Charles·Dickens
英国作家。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生平 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到工场作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6年开始发表《鲍兹随笔》,这是一部描写伦敦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写集。同年,陆续发表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数期后便引起轰动。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画式地反映了英国现实生活。《匹克威克外传》初获成功后,狄更斯与凯瑟琳结婚,并专门从事长篇连载小说的创作。
创作 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3部半,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 、书信 、散文、杂诗。他多次去欧洲*游历、旅居,两次访问美国 ,中年以后先后创办《家常话》和《一年四季》期刊两种,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狄更斯早期的小说,气势宏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其中对社会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于局部的制度和领域。如《奥列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马丁·朱述尔维特》、《圣诞欢歌》等。
从《当贝父子》以后,狄更斯的创作更为成熟。这部小说通过当贝先生与儿子保罗、女儿弗洛伦斯的关系,探讨了财势对人类美好天性的侵蚀,体现了作家对人类社会前途的忧患感。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进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奋斗历程,具有自传性,是反映19世纪中叶英国中下层社会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大卫是当时社会中为善良而奋斗、坚持正义的中产阶级青年的楷模。《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是3部*意识很强的重头作品。《荒凉山庄》以错综复杂的情节揭露英国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黑暗;《艰难时世》直接描写罢工斗争,是对英国宪章运动的策应;《小杜丽》详尽描绘了负债人的监狱生活,同时也更为深入地揭露了英国官僚制度和机构的冗繁、腐朽。
狄更斯的后期作品明显地反映出创作主题的不断深化、技艺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远大前程》可以视为《大卫·科波菲尔》的负面,但探讨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现实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乐观态度明显减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儿,但经不起环境的*丧失了原有的淳朴天性,经历严酷的磨难后才翻然悔悟,重新生活,整个小说在结构上也更精练。《我们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广泛深入社会的批判小说,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见深刻,作品运用的象征主义和侦探小说手法更增添其艺术魅力。狄更斯最后一部小说《埃德温·德鲁德之谜》虽仅完成23章,从中也可见其精雅文笔、严谨构思以及诱人的悬念和神秘色彩。
狄更斯的小说作品中,早期的《巴纳贝·拉吉》和后期的《双城记》是历史小说。《巴纳贝·拉吉》以18世纪末英国清教徒反对天主教统治的高登*为背景;《双城记》以法国大*为背景。两部小说同样具有明显的讽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说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统治必定导致人民奋起反抗,而奋起的群众(狄更斯称之为“暴民”)犹如洪水猛兽,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坏力量。两部小说无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历史观,而《双城记》中以牺牲自己生命换取自己所爱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尔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说中反复颂扬的高尚情操的终曲。从这两部小说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节,可以发现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的明显影响。尤其是《双城记》,笔墨精雅深奥、结构简练完美、悬念重重设置以及对人生哲理和人物潜意识活动方面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历来被认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说之一。
影响 狄更斯以其小说创作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生前即已饮誉国内外,是英国19世纪小说繁荣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影响遍及欧美以及世界各国。他的作品以及根据这些作品演化而成的各种通俗、儿童读物和娱乐节目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更广。在中国,早在20世纪初林纾等人就翻译过狄更斯的小说,许多优秀名作都有了中文译本。
介绍之二
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嗜酒好客,挥霍无度,经常入不敷出。他从小能演会唱,常被父亲带到酒店表演节目。10岁时,全家*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他在皮鞋油作坊当学徒时,由于包装熟练,曾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操作,作为广告任人围观,在他心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从而产生了对不幸的儿童深厚的同情和坚决摆脱贫困的决心。他只上过几年学校,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广泛了解社会。后担任报社的采访记者,熟悉议会*中的种种弊端。24岁时与报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儿凯瑟琳结婚,由于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别,给他的创作、特别是晚年的生活带来了不幸。他在采访之余开始文学创作。他常带着笔记本在伦敦偏僻的角落和乡村漫游,为日后的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一生刻苦写作。晚年常常白天写作,晚上被邀请去朗诵自己的作品。繁重的劳动、家庭和社会上的烦恼,以及对改变现实的失望,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在写作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时去世。
创作: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大批小资产者贫困、破产,无产阶级遭到残酷的剥削而沦为赤贫。当时在英国发生的无产阶级*运动,即宪章运动,给予狄更斯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反映了宪章运动时代人民群众的情绪和要求,但他始终是个改良主义者。他同情劳苦人民,又害怕*。他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揭露它的罪恶,但他不主张推翻这一制度。他希望通过教育和感化来改造剥削者,并依靠他们的善心和施舍来消除社会矛盾。他以生动、幽默的笔触,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在他从事创作的34年中,他写了14*篇小说(其中有一部未完成),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杂文、游记、戏剧等。狄更斯的创作大致可分为 4个时期。
早期(1833~1841): 狄更斯开始文学创作时,先为伦敦的《晨报》等撰写特写,主要表现伦敦城乡的风俗人情和景物、对生活的爱和憎。1836年出版了《特写集》。1837年第一*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报上连载。作者通过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至友的游历,暴露当时英国现实生活的黑暗,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兰”,反映了作者向往不受封建压迫和资产阶级剥削的思想与乐观主义情绪。作者还批判了英国的议会制度、法律、司法、监狱等,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述绅士、车夫等各种人物,宣扬实施道德教育的理想。这部小说在结构上颇为松散、拖沓,但它把平民作为主人公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成果。
《奥列佛·特维斯特》(一译《奥列佛尔》,1838)是狄更斯第一部动人的社会小说。这时他虽然还没有认识到社会罪恶的根源,但通过孤儿奥列佛的遭遇揭开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哀苦无告的生活画面。奥列佛在贫民习艺所不堪忍受屈辱与饥饿,逃往伦敦,反又陷入贼窟,最后被“有德行的”资本家挽救出来。但作者在这里也揭露了资产阶级伪装慈善的面目,显示出他当时创作思想的深度。长篇小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塑造了资产阶级掠夺者形象,揭露了小生产者在庞大的工业资本的排挤与压迫下的贫困与破产。作者通过教员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的经历,揭露了英国的教育制度的黑暗。当时所谓为穷人兴办的学校,成了牟利的场所,学生只能吃半饱,鞭笞成了主要的教育手段。小说中随处可以看到作者用愤懑的笔和仇恨的泪来痛斥资产阶级的虚伪与贪婪。
后期(1848~1861) 这是狄更斯创作的繁荣时期。由于英、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更加嚣张,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他着力描写小人物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乐观主义精神已被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这时主要的作品有《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 《荒凉山庄》、 《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等。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艺术风格也有了与前不同的特色。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特征;在着力描写小人物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时,对资产阶级的罪恶和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作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概括。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还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作为结局,表现了作者的一贯思想。
狄更斯主要作品列表
《博兹札记》( Sketches by Boz ) —— 1836年
《匹克威克外传》( The Pickwick Papers ) —— 1836年
《雾都孤儿》( Oliver Twist ) —— 1837年-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贝》( Nicholas Nickleby )—— 1838年-1839年
《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city Shop )—— 1840年-1841年
《巴纳比·拉奇》( Barnaby Rudge )—— 1841年
《美国纪行》( American Notes )—— 1842年
《圣诞颂歌》( A Christmas Carol )—— 1843年
《马丁·翟述伟》( Martin Chuzzlewit )—— 1843年-1844年
《董贝父子》( Dombey and Son )—— 1846年-1848年
《 大卫·科波菲尔 》( David Copperfield )—— 1849年-1850年
《写给孩子看的英国历史》( 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1851年-1853年
《荒凉山庄》( Bleak House )—— 1852年-1853年
《艰难时世》( Hard Times )—— 1854年
《小杜丽》( Little Dorrit )—— 1855年-1857年
《 双城记 》( A Tale of Two Cities )—— 1859年
《远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 1860年-1861年
《我们共同的朋友》( Our Mutual Friend )—— 18年-1865年
《艾德温·德鲁德之谜》(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 未完成,1870年
《文学大师的传奇人生——狄更斯》
内容提要:在英国文学史上,十九世纪是群星灿烂的小说鼎盛时代。而在这些伟大的小说家中,狄更斯则是一颗最为光彩照人的明星。从小饱尝人间艰辛的狄更斯最同情劳苦人民和孤苦无依的孩子。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产中讲述人间*,以至于马克思也不得不赞叹地称他为“杰出的小说家”。(*^__^*) 嘻嘻……
如果你上六年级记得加我qq哦,QQ号:739935654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460001.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7:37
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嗜酒好客,挥霍无度,经常入不敷出。他从小能演会唱,常被父亲带到酒店表演节目。10岁时,全家*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他在皮鞋油作坊当学徒时,由于包装熟练,曾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操作,作为广告任人围观,在他心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从而产生了对不幸的儿童深厚的同情和坚决摆脱贫困的决心。他只上过几年学校,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广泛了解社会。后担任报社的采访记者,熟悉议会*中的种种弊端。24岁时与报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儿凯瑟琳结婚,并育有10个子女。由于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别,给他的创作、特别是晚年的生活带来了不幸。他在采访之余开始文学创作。他常带着笔记本在伦敦偏僻的角落和乡村漫游,为日后的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一生刻苦写作。晚年常常白天写作,晚上被邀请去朗诵自己的作品。繁重的劳动、家庭和社会上的烦恼,以及对改变现实的失望,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在写作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时去世。
创作: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大批小资产者贫困、破产,无产阶级遭到残酷的剥削而沦为赤贫。当时在英国发生的无产阶级*运动,即宪章运动,给予狄更斯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反映了宪章运动时代人民群众的情绪和要求,但他始终是个改良主义者。他同情劳苦人民,又害怕*。他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揭露它的罪恶,但他不主张推翻这一制度。他希望通过教育和感化来改造剥削者,并依靠他们的善心和施舍来消除社会矛盾。他以生动、幽默的笔触,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在他从事创作的34年中,他写了14*篇小说(其中有一部未完成),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杂文、游记、戏剧等。狄更斯的创作大致可分为 4个时期。
早期(1833~1841): 狄更斯开始文学创作时,先为伦敦的《晨报》等撰写特写,主要表现伦敦城乡的风俗人情和景物、对生活的爱和憎。1836年出版了《特写集》。1837年第一*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报上连载。作者通过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至友的游历,暴露当时英国现实生活的黑暗,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兰”,反映了作者向往不受封建压迫和资产阶级剥削的思想与乐观主义情绪。作者还批判了英国的议会制度、法律、司法、监狱等,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述绅士、车夫等各种人物,宣扬实施道德教育的理想。这部小说在结构上颇为松散、拖沓,但它把平民作为主人公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成果。
《奥列佛·特维斯特》(一译《奥列佛尔》,1838;令译第二*篇小说《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一部动人的社会小说。这时他虽然还没有认识到社会罪恶的根源,但通过孤儿奥列佛的遭遇揭开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哀苦无告的生活画面。奥列佛在贫民习艺所不堪忍受屈辱与饥饿,逃往伦敦,反又陷入贼窟,最后被“有德行的”资本家挽救出来。但作者在这里也揭露了资产阶级伪装慈善的面目,显示出他当时创作思想的深度。长篇小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塑造了资产阶级掠夺者形象,揭露了小生产者在庞大的工业资本的排挤与压迫下的贫困与破产。作者通过教员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的经历,揭露了英国的教育制度的黑暗。当时所谓为穷人兴办的学校,成了牟利的场所,学生只能吃半饱,鞭笞成了主要的教育手段。小说中随处可以看到作者用愤懑的笔和仇恨的泪来痛斥资产阶级的虚伪与贪婪。
后期(1848~1861) 这是狄更斯创作的繁荣时期。由于英、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更加嚣张,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他着力描写小人物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乐观主义精神已被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这时主要的作品有《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 《荒凉山庄》、 《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等。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艺术风格也有了与前不同的特色。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特征;在着力描写小人物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时,对资产阶级的罪恶和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作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概括。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还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作为结局,表现了作者的一贯思想。《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作品的跨越和精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7:38
1812~1870)Charles.Dickens
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
[编辑本段]生平:
1812年3月7日,狄更斯出生在英国南部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一个贫寒的小职员家庭里。父亲是海军会计处的小职员,因无法清偿债务而被投进债务监狱。这时刚满10岁的狄更斯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重担,11岁时就被送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去当童工。为节省开支,母亲和弟妹都搬进监狱和父亲住在一起。狄更斯在外做工,每逢星期日领到薪水就买些食物去监狱看望父母弟妹。后来狄更斯的父亲继承了一位远亲的一笔遗产,还请债务后出狱。狄更斯离开鞋油作坊进入一家小学读书,对学校里摧残儿童的野蛮教育十分反感。狄更斯充满痛苦的童年生活,使他一生对穷人,特别是对贫苦儿童怀着深切同情,后来写了不少儿童题材的作品,如《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有他童年生活的影子。
由于家庭贫穷,狄更斯从16岁开始,先后做过律师的抄写员、事务所的信差、*的速记员,这使他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出入*和监狱,接触到各种人物,了解到各种诉讼案件。1832年他又当了报社的采访记者。担任记者期间,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英国社会,常去国会记录辩论情况,目睹了资产阶级党派斗争的肮脏内幕,了解了辩论中揭露出来的上流社会的大量罪恶事实,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狄更斯自幼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童年时代,他就阅读了《鲁滨逊飘流记》、《天方夜谭》等大量小说。他的父亲爱好戏剧,经常让小狄更斯表演各种戏剧,叙述表演体会,教他背诵诗歌,即兴创作。这种教育虽使小狄更斯吃了不少苦头,却也培养了他的文学兴趣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他经常利用为伦敦几家报刊工作的业余时间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学习,从当采访记者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836年到1837年,狄更斯分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此后他脱离新闻工作,开始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生涯。1842年,他访问了美国。从1844年起,他常常携同家人在瑞士、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居住。1846年,他创办进步报刊《每日新闻》,并担任主编。1858年,他以杰出朗诵家身份在国内作朗诵旅行;1867年至1868年再度访美。狄更斯一生不知疲倦地写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年6月9日,这位英国文坛上的“天之骄子” 在赶写他的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德之谜》时,患脑溢血去世。狄更斯在死前的遗嘱中写道:“……我绝对要求把我的丧事办得朴素、简洁。不要张扬。不要在报上发讣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么,‘先生’、‘阁下’之类的字眼。恳请我的朋友们不要为我建造纪念碑、撰写悼念文章。我的书会让人们记得我的--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除了纪念碑外,狄更斯的遗愿基本上都得到了尊重。但是他的死引起了全英国人民的哀悼,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诗人之角”。
[编辑本段]创作 :
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3部半,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 、书信 、散文、杂诗。他多次去欧洲*游历、旅居,两次访问美国 ,中年以后先后创办《家常话》和《一年四季》期刊两种,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狄更斯早期的小说,气势宏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其中对社会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于局部的制度和领域。如《奥列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马丁·朱述尔维特》、《圣诞欢歌》等。
从《董贝父子》以后,狄更斯的创作更为成熟。这部小说通过当贝先生与儿子保罗、女儿弗洛伦斯的关系,探讨了财势对人类美好天性的侵蚀,体现了作家对人类社会前途的忧患感。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进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奋斗历程,具有自传性,是反映19世纪中叶英国中下层社会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大卫是当时社会中为善良而奋斗、坚持正义的中产阶级青年的楷模。《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是3部*意识很强的重头作品。《荒凉山庄》以错综复杂的情节揭露英国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黑暗;《艰难时世》直接描写罢工斗争,是对英国宪章运动的策应;《小杜丽》详尽描绘了负债人的监狱生活,同时也更为深入地揭露了英国官僚制度和机构的冗繁、腐朽。
狄更斯的后期作品明显地反映出创作主题的不断深化、技艺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远大前程》可以视为《大卫·科波菲尔》的负面,但探讨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现实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乐观态度明显减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儿,但经不起环境的*丧失了原有的淳朴天性,经历严酷的磨难后才翻然悔悟,重新生活,整个小说在结构上也更精练。《我们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广泛深入社会的批判小说,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见深刻,作品运用的象征主义和侦探小说手法更增添其艺术魅力。狄更斯最后一部小说《埃德温·德鲁德之谜》虽仅完成23章,从中也可见其精雅文笔、严谨构思以及诱人的悬念和神秘色彩。
狄更斯的小说作品中,早期的《巴纳贝·拉吉》和后期的《双城记》是历史小说。《巴纳贝·拉吉》以18世纪末英国清教徒反对天主教统治的高登*为背景;《双城记》以法国大*为背景。两部小说同样具有明显的讽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说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统治必定导致人民奋起反抗,而奋起的群众(狄更斯称之为“暴民”)犹如洪水猛兽,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坏力量。两部小说无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历史观,而《双城记》中以牺牲自己生命换取自己所爱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尔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说中反复颂扬的高尚情操的终曲。从这两部小说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节,可以发现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的明显影响。尤其是《双城记》,笔墨精雅深奥、结构简练完美、悬念重重设置以及对人生哲理和人物潜意识活动方面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历来被认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说之一。
[编辑本段]影响 :
狄更斯以其小说创作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生前即已饮誉国内外,是英国19世纪小说繁荣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作家,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影响遍及欧美以及世界各国,他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马克思把他和他同时代德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等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及根据这些作品演化而成的各种通俗、儿童读物和娱乐节目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更广。在中国,早在20世纪初林纾等人就翻译过狄更斯的小说,许多优秀名作都有了中文译本。
[编辑本段]介绍之二
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嗜酒好客,挥霍无度,经常入不敷出。他从小能演会唱,常被父亲带到酒店表演节目。10岁时,全家*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他在皮鞋油作坊当学徒时,由于包装熟练,曾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操作,作为广告任人围观,在他心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从而产生了对不幸的儿童深厚的同情和坚决摆脱贫困的决心。他只上过几年学校,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广泛了解社会。后担任报社的采访记者,熟悉议会*中的种种弊端。24岁时与报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儿凯瑟琳结婚,并育有10个子女。由于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别,给他的创作、特别是晚年的生活带来了不幸。他在采访之余开始文学创作。他常带着笔记本在伦敦偏僻的角落和乡村漫游,为日后的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一生刻苦写作。晚年常常白天写作,晚上被邀请去朗诵自己的作品。繁重的劳动、家庭和社会上的烦恼,以及对改变现实的失望,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在写作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时去世。
创作: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大批小资产者贫困、破产,无产阶级遭到残酷的剥削而沦为赤贫。当时在英国发生的无产阶级*运动,即宪章运动,给予狄更斯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反映了宪章运动时代人民群众的情绪和要求,但他始终是个改良主义者。他同情劳苦人民,又害怕*。他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揭露它的罪恶,但他不主张推翻这一制度。他希望通过教育和感化来改造剥削者,并依靠他们的善心和施舍来消除社会矛盾。他以生动、幽默的笔触,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在他从事创作的34年中,他写了14*篇小说(其中有一部未完成),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杂文、游记、戏剧等。狄更斯的创作大致可分为 4个时期。
早期(1833~1841): 狄更斯开始文学创作时,先为伦敦的《晨报》等撰写特写,主要表现伦敦城乡的风俗人情和景物、对生活的爱和憎。1836年出版了《特写集》。1837年第一*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报上连载。作者通过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至友的游历,暴露当时英国现实生活的黑暗,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兰”,反映了作者向往不受封建压迫和资产阶级剥削的思想与乐观主义情绪。作者还批判了英国的议会制度、法律、司法、监狱等,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述绅士、车夫等各种人物,宣扬实施道德教育的理想。这部小说在结构上颇为松散、拖沓,但它把平民作为主人公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成果。
《奥列佛·特维斯特》(一译《奥列佛尔》,1838;令译第二*篇小说《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一部动人的社会小说。这时他虽然还没有认识到社会罪恶的根源,但通过孤儿奥列佛的遭遇揭开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哀苦无告的生活画面。奥列佛在贫民习艺所不堪忍受屈辱与饥饿,逃往伦敦,反又陷入贼窟,最后被“有德行的”资本家挽救出来。但作者在这里也揭露了资产阶级伪装慈善的面目,显示出他当时创作思想的深度。长篇小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塑造了资产阶级掠夺者形象,揭露了小生产者在庞大的工业资本的排挤与压迫下的贫困与破产。作者通过教员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的经历,揭露了英国的教育制度的黑暗。当时所谓为穷人兴办的学校,成了牟利的场所,学生只能吃半饱,鞭笞成了主要的教育手段。小说中随处可以看到作者用愤懑的笔和仇恨的泪来痛斥资产阶级的虚伪与贪婪。
后期(1848~1861) 这是狄更斯创作的繁荣时期。由于英、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更加嚣张,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他着力描写小人物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乐观主义精神已被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这时主要的作品有《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 《荒凉山庄》、 《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等。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艺术风格也有了与前不同的特色。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特征;在着力描写小人物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时,对资产阶级的罪恶和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作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概括。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还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作为结局,表现了作者的一贯思想。《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作品的跨越和精华!!!
[编辑本段]狄更斯主要作品列表
《博兹札记》(Sketches by Boz)——1836年
《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1836年
《博兹札记》( Sketches by Boz ) —— 1836年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1838
《尼古拉斯·尼克贝》 (Nicholas Nickleby) ——1838年-1839年
《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1841
《巴纳比•拉奇》(Barnaby Rudge)——1841年
《美国纪行》(American Notes)——1842年
《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 ——1843年
《董贝父子》——1848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1849年
《家常话》(Household Words)——1850年
《荒凉山庄》(Bleak House)——1852—1853年
《艰难时世》(Hard Times)——1854年
《小杜丽》(Little Dorrit)——1855年—1857
《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1859年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1859
《别挤啦》(BEI JI LA)——1860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1812-1870
《艾德温•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未完成
[编辑本段]《文学大师的传奇人生——狄更斯》
内容提要:在英国文学史上,十九世纪是群星灿烂的小说鼎盛时代。而在这些伟大的小说家中,狄更斯则是一颗最为光彩照人的明星。从小饱尝人间艰辛的狄更斯最同情劳苦人民和孤苦无依的孩子。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产中讲述人间*,以至于马克思也不得不赞叹地称他为“杰出的小说家”。
另外,狄更斯的诗歌《别挤了》曾被引用为北师大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意义深刻,让六年级学生们初次接触了哲学诗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7:39
1812~1870)Charles.Dickens
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
[编辑本段]生平:
1812年3月7日,狄更斯出生在英国南部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一个贫寒的小职员家庭里。父亲是海军会计处的小职员,因无法清偿债务而被投进债务监狱。这时刚满10岁的狄更斯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重担,11岁时就被送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去当童工。为节省开支,母亲和弟妹都搬进监狱和父亲住在一起。狄更斯在外做工,每逢星期日领到薪水就买些食物去监狱看望父母弟妹。后来狄更斯的父亲继承了一位远亲的一笔遗产,还请债务后出狱。狄更斯离开鞋油作坊进入一家小学读书,对学校里摧残儿童的野蛮教育十分反感。狄更斯充满痛苦的童年生活,使他一生对穷人,特别是对贫苦儿童怀着深切同情,后来写了不少儿童题材的作品,如《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有他童年生活的影子。
由于家庭贫穷,狄更斯从16岁开始,先后做过律师的抄写员、事务所的信差、*的速记员,这使他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出入*和监狱,接触到各种人物,了解到各种诉讼案件。1832年他又当了报社的采访记者。担任记者期间,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英国社会,常去国会记录辩论情况,目睹了资产阶级党派斗争的肮脏内幕,了解了辩论中揭露出来的上流社会的大量罪恶事实,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狄更斯自幼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童年时代,他就阅读了《鲁滨逊飘流记》、《天方夜谭》等大量小说。他的父亲爱好戏剧,经常让小狄更斯表演各种戏剧,叙述表演体会,教他背诵诗歌,即兴创作。这种教育虽使小狄更斯吃了不少苦头,却也培养了他的文学兴趣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他经常利用为伦敦几家报刊工作的业余时间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学习,从当采访记者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836年到1837年,狄更斯分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此后他脱离新闻工作,开始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生涯。1842年,他访问了美国。从1844年起,他常常携同家人在瑞士、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居住。1846年,他创办进步报刊《每日新闻》,并担任主编。1858年,他以杰出朗诵家身份在国内作朗诵旅行;1867年至1868年再度访美。狄更斯一生不知疲倦地写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年6月9日,这位英国文坛上的“天之骄子” 在赶写他的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德之谜》时,患脑溢血去世。狄更斯在死前的遗嘱中写道:“……我绝对要求把我的丧事办得朴素、简洁。不要张扬。不要在报上发讣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么,‘先生’、‘阁下’之类的字眼。恳请我的朋友们不要为我建造纪念碑、撰写悼念文章。我的书会让人们记得我的--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除了纪念碑外,狄更斯的遗愿基本上都得到了尊重。但是他的死引起了全英国人民的哀悼,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诗人之角”。
[编辑本段]创作 :
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3部半,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 、书信 、散文、杂诗。他多次去欧洲*游历、旅居,两次访问美国 ,中年以后先后创办《家常话》和《一年四季》期刊两种,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狄更斯早期的小说,气势宏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其中对社会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于局部的制度和领域。如《奥列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马丁·朱述尔维特》、《圣诞欢歌》等。
从《董贝父子》以后,狄更斯的创作更为成熟。这部小说通过当贝先生与儿子保罗、女儿弗洛伦斯的关系,探讨了财势对人类美好天性的侵蚀,体现了作家对人类社会前途的忧患感。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进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奋斗历程,具有自传性,是反映19世纪中叶英国中下层社会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大卫是当时社会中为善良而奋斗、坚持正义的中产阶级青年的楷模。《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是3部*意识很强的重头作品。《荒凉山庄》以错综复杂的情节揭露英国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黑暗;《艰难时世》直接描写罢工斗争,是对英国宪章运动的策应;《小杜丽》详尽描绘了负债人的监狱生活,同时也更为深入地揭露了英国官僚制度和机构的冗繁、腐朽。
狄更斯的后期作品明显地反映出创作主题的不断深化、技艺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远大前程》可以视为《大卫·科波菲尔》的负面,但探讨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现实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乐观态度明显减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儿,但经不起环境的*丧失了原有的淳朴天性,经历严酷的磨难后才翻然悔悟,重新生活,整个小说在结构上也更精练。《我们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广泛深入社会的批判小说,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见深刻,作品运用的象征主义和侦探小说手法更增添其艺术魅力。狄更斯最后一部小说《埃德温·德鲁德之谜》虽仅完成23章,从中也可见其精雅文笔、严谨构思以及诱人的悬念和神秘色彩。
狄更斯的小说作品中,早期的《巴纳贝·拉吉》和后期的《双城记》是历史小说。《巴纳贝·拉吉》以18世纪末英国清教徒反对天主教统治的高登*为背景;《双城记》以法国大*为背景。两部小说同样具有明显的讽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说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统治必定导致人民奋起反抗,而奋起的群众(狄更斯称之为“暴民”)犹如洪水猛兽,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坏力量。两部小说无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历史观,而《双城记》中以牺牲自己生命换取自己所爱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尔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说中反复颂扬的高尚情操的终曲。从这两部小说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节,可以发现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的明显影响。尤其是《双城记》,笔墨精雅深奥、结构简练完美、悬念重重设置以及对人生哲理和人物潜意识活动方面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历来被认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说之一。
[编辑本段]影响 :
狄更斯以其小说创作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生前即已饮誉国内外,是英国19世纪小说繁荣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作家,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影响遍及欧美以及世界各国,他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马克思把他和他同时代德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等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及根据这些作品演化而成的各种通俗、儿童读物和娱乐节目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更广。在中国,早在20世纪初林纾等人就翻译过狄更斯的小说,许多优秀名作都有了中文译本。
[编辑本段]介绍之二
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嗜酒好客,挥霍无度,经常入不敷出。他从小能演会唱,常被父亲带到酒店表演节目。10岁时,全家*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他在皮鞋油作坊当学徒时,由于包装熟练,曾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操作,作为广告任人围观,在他心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从而产生了对不幸的儿童深厚的同情和坚决摆脱贫困的决心。他只上过几年学校,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广泛了解社会。后担任报社的采访记者,熟悉议会*中的种种弊端。24岁时与报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儿凯瑟琳结婚,并育有10个子女。由于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别,给他的创作、特别是晚年的生活带来了不幸。他在采访之余开始文学创作。他常带着笔记本在伦敦偏僻的角落和乡村漫游,为日后的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一生刻苦写作。晚年常常白天写作,晚上被邀请去朗诵自己的作品。繁重的劳动、家庭和社会上的烦恼,以及对改变现实的失望,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在写作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时去世。
创作: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大批小资产者贫困、破产,无产阶级遭到残酷的剥削而沦为赤贫。当时在英国发生的无产阶级*运动,即宪章运动,给予狄更斯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反映了宪章运动时代人民群众的情绪和要求,但他始终是个改良主义者。他同情劳苦人民,又害怕*。他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揭露它的罪恶,但他不主张推翻这一制度。他希望通过教育和感化来改造剥削者,并依靠他们的善心和施舍来消除社会矛盾。他以生动、幽默的笔触,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在他从事创作的34年中,他写了14*篇小说(其中有一部未完成),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杂文、游记、戏剧等。狄更斯的创作大致可分为 4个时期。
早期(1833~1841): 狄更斯开始文学创作时,先为伦敦的《晨报》等撰写特写,主要表现伦敦城乡的风俗人情和景物、对生活的爱和憎。1836年出版了《特写集》。1837年第一*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报上连载。作者通过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至友的游历,暴露当时英国现实生活的黑暗,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兰”,反映了作者向往不受封建压迫和资产阶级剥削的思想与乐观主义情绪。作者还批判了英国的议会制度、法律、司法、监狱等,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述绅士、车夫等各种人物,宣扬实施道德教育的理想。这部小说在结构上颇为松散、拖沓,但它把平民作为主人公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成果。
《奥列佛·特维斯特》(一译《奥列佛尔》,1838;令译第二*篇小说《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一部动人的社会小说。这时他虽然还没有认识到社会罪恶的根源,但通过孤儿奥列佛的遭遇揭开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哀苦无告的生活画面。奥列佛在贫民习艺所不堪忍受屈辱与饥饿,逃往伦敦,反又陷入贼窟,最后被“有德行的”资本家挽救出来。但作者在这里也揭露了资产阶级伪装慈善的面目,显示出他当时创作思想的深度。长篇小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塑造了资产阶级掠夺者形象,揭露了小生产者在庞大的工业资本的排挤与压迫下的贫困与破产。作者通过教员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的经历,揭露了英国的教育制度的黑暗。当时所谓为穷人兴办的学校,成了牟利的场所,学生只能吃半饱,鞭笞成了主要的教育手段。小说中随处可以看到作者用愤懑的笔和仇恨的泪来痛斥资产阶级的虚伪与贪婪。
后期(1848~1861) 这是狄更斯创作的繁荣时期。由于英、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更加嚣张,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他着力描写小人物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乐观主义精神已被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这时主要的作品有《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 《荒凉山庄》、 《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等。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艺术风格也有了与前不同的特色。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特征;在着力描写小人物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时,对资产阶级的罪恶和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作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概括。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还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作为结局,表现了作者的一贯思想。《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作品的跨越和精华!!!
[编辑本段]狄更斯主要作品列表
《博兹札记》(Sketches by Boz)——1836年
《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1836年
《博兹札记》( Sketches by Boz ) —— 1836年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1838
《尼古拉斯·尼克贝》 (Nicholas Nickleby) ——1838年-1839年
《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1841
《巴纳比•拉奇》(Barnaby Rudge)——1841年
《美国纪行》(American Notes)——1842年
《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 ——1843年
《董贝父子》——1848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1849年
《家常话》(Household Words)——1850年
《荒凉山庄》(Bleak House)——1852—1853年
《艰难时世》(Hard Times)——1854年
《小杜丽》(Little Dorrit)——1855年—1857
《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1859年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1859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1812-1870
《艾德温•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未完成
[编辑本段]《文学大师的传奇人生——狄更斯》
内容提要:在英国文学史上,十九世纪是群星灿烂的小说鼎盛时代。而在这些伟大的小说家中,狄更斯则是一颗最为光彩照人的明星。从小饱尝人间艰辛的狄更斯最同情劳苦人民和孤苦无依的孩子。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产中讲述人间*,以至于马克思也不得不赞叹地称他为“杰出的小说家”。
另外,狄更斯的诗歌《别挤了》曾被引用为北师大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意义深刻,让六年级学生们初次接触了哲学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