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03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5-29 05:27
学生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出口成章,必须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因为阅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课外的阅读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课外的阅读方法
(1)读写结合型
①阅读心得、体会的交流:在一开学时就推荐一些好的书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确定一本在这学期想看的书,然后安排好时间表,可安排在阅览课上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阅读,每周检查一次学生阅读计划的实施情况,组织一次课外阅读心得、体会的交流且或座谈会,并从中了解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随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以便给予及时的指导,达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每周轮一次,轮到的学生在这一周将书带来,有阅读课的时候请该周轮到的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可复述或背诵精彩的片断。
例如,上次有一个学生介绍自己阅读《三国演义》的感受时来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章节看了以后使我真正感受到了该书的文学艺术价值,我真是太佩服作者了,而且也明白了今后该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出彩。这段描写没有正面写关羽的武艺如何如何高超,而是写几员大将都被华雄打败,就在这种背景下,关羽上阵将华雄之头提来掷于地下,出马前曹操为他备下的热酒,“其酒尚温”。通过这样的侧面描写,关羽的武艺高超就不用再多花笔墨了,而且效果反而更好。经这个学生这么一介绍之后,大家都也都很佩服他,觉得他才是真正在阅读,在思考,在赏析。而之前自己的阅读只能称之为是看书,仅仅只是看而已,于是在他的带动下,班上诸多学生都细细地去阅读自己喜爱的书去了。
像这一类读书笔记的写作要求是要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感受,或作出自己独特的点评,书读完了作文也写出来了。这样做便于落实、检查阅读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阅读方式。
②第二种做法是每周六放学的时候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自己找一本杂志或其他的文学刊物,进行认真阅读,然后挑一篇美文,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交上来老师进行批改或学生自己互相批改。挑选出优秀的作品在教室里张贴,可以供其他学生阅读。
③平时老师把精选的美文印刷好发下去,让同学自己去阅读赏析,读了之后要有感想或写点感受。
以上几种指导方法都是将读与写紧密结合的具体做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以落到实处,更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2)摘抄型
第二类是摘抄型,将阅读和摘抄结合起来:即在阅读中对一些优美的词语、名言警句、谚语、典故、各类描写、对社会的认识与剖析等内容随手一记,勤收集勤积累储存,时间长了,这便是一笔可观的财富。规定摘抄本定期收一次,来检查一下学生的摘抄情况,也可安排学生在早自修的时候读,以备日后写作时能派上用场。
(3)鉴赏型
第三类是每堂课课前5分钟让学生来介绍自己读过的精美文章,可以叫做课前5分钟演讲吧,具体要求是先用三五十个字简要介绍一下文章或是一件事情的大概,再有条理地讲讲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就是谈谈自己的感受、作出点评或是对这件事的看法,所有环节都必须有条理有层次。浙江省高考试题中恰好新增了这一类申述题,所以这一活动的设计显得更有价值了,既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又可以作高考试题进行训练,真是一举多得呀,何乐而不为呢。也可以采取互动的方式,就是让听众也来发表一下自己对这篇作品的理解、看法、意见等等。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走过场,让阅读落在实处,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利用《语文读本》
现在高中阶段还有与语文课本相配套的《语文读本》,都是一些优秀的作品,所以平时我也尝试着让学生就《语文读本》中的某篇文章,或作为课后作业自己去读,或在早自修的时候来读,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就地取材,既利用了《语文读本》,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2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作用
一、 厚植学生文学底蕴
学生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出口成章,必须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因为阅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细致分析课内阅读内容之外,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拓展眼界,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厚植文学底蕴。
语文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首先是指导学生学会科学阅读。每阅读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都不能囫囵吞枣,一定要细嚼慢咽,吃透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细细咀嚼和消化吸收。其次,引导学生注重积累,读书不能一眼看过,要踏石留痕,接触和阅读过优秀的文学作品之后,将其中精美的语句摘录下来,将其中的精华提炼出来,逐步积累,慢慢夯实学生的文学底蕴。另外,教师一定要强化对学生读书计划性的要求,对于自己要读什么书,按照什么样的节奏与速度阅读等,都要事先制订详实的计划,将课外阅读活动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厚植学生的文学底蕴。
实践证明,开展高质量和充足数量的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能让学生更加热爱文学,积极投入语文学习。
二、陶冶学生情趣情操
手捧一卷书依栏而读,可以陶冶性情、培养情趣,让学生沉浸于文学的世界,心境随着主人公的跌宕沉浮而律动,和情节发展合拍共振,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高中生而言,多元的社会信息渠道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潮,一些负面消极的思潮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立足高中语文学习现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从优秀作品中汲取做人处事的道理,激发正面的思想信念,培养健康的情趣情操。
例如,阅读《论语》,学生可以明白尊师重教、孝敬父母、与人为善等许多道理,对自己的一些思想与观念进行净化;而从《呐喊》的阅读中,学生可以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民族存亡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期盼,等等。教师还要选取一系列能够反映时代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照我们的生活,知古论今、对比分析,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由此可见,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思想发展与健康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帮助学生深化知识
无论是对高考应试得分,还是对学生自身语文素养提升而言,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分析理解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板块。除了抓实课堂学习环节之外,强化课外阅读活动也可以起到巩固加强的作用。
教师应当将课外阅读活动与学生的知识巩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知识点掌握要求,推荐一些文学作品强化阅读理解。如在文言文学习单元可以配套开展一些古文作品阅读,让学生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的翻译技巧、古文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与巩固。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出一些要求,如撰写文章的结构提纲,对其中一些描写的方法进行揣摩等。
将课堂阅读分析的相关要求与课外阅读联动起来,可以达到加深巩固的效果,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效果最为明显。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时,一定要重视和课内结合起来,在可能的条件下融入课程体系,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空间的拓展中巩固阅读效果,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3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
1. 荐——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引荐相关作家,以激发阅读兴趣为目标,这是指导课外阅读的基础。推荐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教学延伸式的推荐。另一种是文学体系式的推荐。这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为一个系列予以推荐。比如古代文学按体裁分诗、词、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评论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可大体按时间或风格再分。通过推荐作家、作品,学生的阅读量得以提高,有了一定的感受积累以后,他们就会形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和需求。
2. 指导阅读方法
(1)粗精结合,培养阅读能力
如果从阅读时效来分类,阅读可以简单的分为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能。精读是一种充分理解、记忆的阅读。精读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思维非常活跃。在阅读中一丝不苟,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精思熟悉。不仅要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还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哲理。一般每分钟阅读250字以下,理解率90%以上。略读,相对于精读而言,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一般每分钟阅读250—500字,理解率80%左右。快读每分钟阅读500字以上,理解率70%左右。
各种阅读方法,要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新闻报刊可大致浏览,粗读一番;散文名篇可仔细揣摩,精读品味;时尚读物可快速浏览,知其大意。将粗读和精读不失时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2)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发展思维能力
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但首先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可采用分层次阅读由浅入深,进行指导。
其次,阅读中又需要熟读深思,这是阅读过程的深化。苏轼说:“旧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若只读书不思考,那么即使学富五车也只能成为两脚书橱,毫无用处;而凡是能读书又能思考的人,最终才会有所创造。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融入自己的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做点读书笔记是非常有用的。常见的读书笔记有几种。一、摘录式,把自己认为重要、有实用价值的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新鲜的词语或生动精彩的片段分类摘录下来。二、眉批式,凡自己的书,可在读书时圈圈点点,记录下自己阅读的痕迹,阅读的思考。三、提要式,要求经过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写出内容提要。四、心得体会式,抓住“读”与“感”两个字,把文章读懂,在阅读中对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想。结合着读书笔记把自己的思想火花随时随地的记录下来,逐渐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外的阅读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2:35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3:53
期末考试锦囊妙计之三: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有些学生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某试题中第13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某试题中第18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例如:某试卷中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四、三步走法
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例如:某试卷中第13题:“文中加线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能,“据说”说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所引资料是听来的,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五、三析法
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不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例如:某试卷中第12题“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3分)
首先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为: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样;最后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为“期待”和“自豪”、“泡沫”,结合语境,答案为:
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
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
③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六、进入角色法
《考试说明》中第六则“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第七则“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做这样的题,我们最好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这就好比让你去主演一部电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角度才会更准确一些。 例如:某试卷中第22题:“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第23题:“西尔维娅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答这样的题,用此法再合适不过,如果我们以小女孩的身份进入到文章中去,不难发现,小女孩“我”刚见到年轻人时感到很害怕;和年轻人相识后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年轻人离去后,西尔维娅时时思念他;我们也不难发现,西尔维娅是一个天真、有主见、热爱大自然的小女孩。
除此之外,阅读文当中还常考的有:
(1)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2)某句(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有何作用?
找出方法并不难,关键是后一问,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模式:准确(生动、形象、科学……)地说明(论证